Month: October 2012

園長的話 – 萬聖節的兩三事

忙著將一根根剛買回來的的竹子放入甕裡,孩子好奇的問:「Mandy!那是什麼?」「是竹子。」「為什麼要放進去瓶子裡?」「這不是瓶子,是甕,要當成佈置用的。」哦~有聽沒有懂……..竹子,現在的孩子應該沒看過,因為已經很少人使用了,若不是朋友的提議,應該不會去買來當佈置用。 因著萬聖節的來臨,營造節日的氣氛是有必要的。有了整體的概念後,希望能夠加入新的元素,於是特地請教插花的朋友郭老師抽空來幼兒園,行動派的她很快的就有了idea,~以竹子來做架構。 郭老師說:「大同路附近有一家竹子店,有空嗎?馬上辦中心,立即行動。」Yes!於是,開車前往,停好車後,只見三個年過六十五歲的長輩坐在竹子店裡~開講。 「麥買啥?」~「買竹阿!」其中一位阿公開口問,應該是老闆,另一旁的阿嬤說「綁一捆一捆ㄟ二百元」,接著嘴巴念念有詞的說著,這個行業已經沒落了,現在很少人買竹子,偶而才會有一兩個客人上門,老人工,青菜啦!我的惻隱之心又油然而生,沒跟老闆出價,反而安慰的說著:「是啦,您辛苦阿!」花了八百元買了所需的量,回園後立刻動手玩創意,將竹子的元素加入,再將一些佈置品放上,變得不一樣了,感覺很棒。(哈哈!自我感覺良好) 萬聖節是西洋的節日,今年是第十一年舉辦活動,回想第一年舉辦時是為了趕流行,因為大家都在辦,不辦好像很遜,接著再舉辦就會思考爲何要辦?那今年到底辦不辦?怎麼辦?討論後還是覺得讓孩子玩一玩。 讓孩子玩一玩,大人就會很忙,就像昕翰媽媽分享的「幼稚園老師真的很辛苦,以前昕翰爸爸都說幼稚園老師最輕鬆了,但我跟他解釋過後,他也知道真的不輕鬆、又不好當。每次學校辦活動,我們家長看到的都是成果,但在這之前,有誰想過這些背後都是老師辛苦策劃佈置,才有我們看到的成果,這中間的過程是要很用心和努力的。」的確如此。不過,這就是我們的工作,如何讓孩子從遊戲中快樂的學習、成長,是我們的應盡的責任。 下星期一10月29日的萬聖節活動,以「公主、王子歷險記」為主題,想像一群快樂的公主和快樂的王子,在幼兒園裡快樂的玩著,這是多麼美麗的畫面啊! 祝 平安 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孩子 盡情遊戲吧!

平常對自己要求嚴格的小兒子今年上國中了。暑假期間,他就頻頻詢問哥哥國中生活的種種,憂慮之情溢於言表。但即使哥哥再三說明國中生活沒什麼可怕之處,不過是功課、考試多了一點,他還是難以釋懷。開學一兩週後,我問小兒子:「你還會覺得國中生活緊張嗎?」他想了想說:「功課的確很多,天天也都有考試。」他頓了一下又說:「不過,最讓我不適應的不是考試。」我又好奇的問:「那是什麼?」小兒子嘟囔著說:「下課時間只有五分鐘,上個廁所後,就只能聊幾句,別的事都不做!」 「那你究竟想做什麼?」我好奇的追問。 「什麼都好哇,跑跑跳跳,玩鬼抓人,玩蛇板!」看到他的煩惱居然是沒時間玩,我不禁唖然失笑。看來,我這個兒子還有稚嫩哪!果然,後來他遺憾的表示同學都嫌他幼稚。沒想到,國中生想找玩伴真難! 不知有多少國一生有這樣的心聲?生活一下子變得嚴肅起來,連下課打打鬧鬧都成了奢侈的願望。 小兒子的感嘆,也讓我恍然大悟:原來,「玩」對孩子多的重要!但問題是,大人總認為遊戲很讓費時間,不如去讀書或做點「正經事」。另外,有些師長把學習看的太正經,要求孩子參與大人特意安排、富有教育意義的活動,只帶他們去看展覽、聽音樂會;可憐的孩子因此失去了在泥地打滾、玩彈珠超人、追逐跑跳的愉快經驗。 下課時,我站在樹蔭下看著學生活動;只要找到地面有連鎖磚,就可以找到玩跳格子;結伴到小操場上搖呼拉圈、扯鈴;幾個小朋友蹲在地上玩起「遊戲王卡」;高年級的孩子騎獨輪車、玩蛇板,快樂的在操場上穿梭.…..直到上課鐘聲響起,他們才依依不捨的進教室。玩,給孩子多大的滿足,是人類不能被剝奪的天性阿! 玩就是玩,與朋友遊戲,就能得到快樂,為何還要附加什麼深奧的教育意義呢?不用干涉,不用指導,孩子自然會在團體互動中學會合作、忍讓、創意、服從、領導……即使吵嘴,也是在學習自我表達、與人溝通阿! 國父在「民生主義」提示「食、衣、住、行、育、樂」是人生基本的六項大事。但現在的孩子吃得營養不均衡,穿得太隨便,住的地方凌亂,行的不安全;若到最後連基本的快樂都得不到,那國父在天之靈大概很難安息了! 「聯合國兒童權利宣言」說:「……兒童有獲得適當的營養、居住、『娛樂活動』與醫療的權利。」所以看到孩子玩得玩的滿頭大汗,教師、家長千萬別生氣;讓他們洗把臉、擦乾汗,就好了。 最重要的是,別剝奪孩子的遊戲時間。「不讓人下課、不讓人遊戲,會被記恨一輩子的!」在教學手札中,我慎重的寫下。 摘自國語日報文/簡世明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行行出狀元

又有「台灣之光」在世界發熱、發亮了,來自台灣的「台北暗殺星」,擊敗韓國對手奪得冠軍,獲得高達100萬美元的獎金,也就是台幣3千多萬元!電動遊戲發展成職業競技運動,還出國比賽,這是一般人很難想像的。以前常常說行行出狀元,也就是只要用心努力,其實每一行業都有一個天地,就像這次獲得冠軍的選手,為了準備比賽,每天早上9點起來就開始練習,直到晚上12點才結束,也有著眼睛使用過度的職業病,還得接受各種訓練等,背後的付出不是其他人可以想像的。 不過即使大家都知道行行出狀元,但在現實生活中,不是每一個爸爸媽媽都可以接受,據了解這次的冠軍隊伍中,有人為了比賽從大學休學,非常不受家人親友的諒解,如果這次不是獲得冠軍,很可能也永遠不會讓其他人理解。 但另一方面,身為爸爸媽媽的擔心也是正常的,在台灣要成為電玩職業選手,並以此維生實在不容易。多年前另一個獲得世界電玩冠軍的曾政承,因為沒有政府的支持與推動,得到冠軍又如何,短暫的光環,實在很可惜。如今的他也無法繼續靠電玩維生。 隨著時間的成長,寶貝們一定會有課業以外各自的興趣,如何發掘、培養孩子的興趣,並在課業和興趣之間取得平衡就是父母的責任,這非常不容易,尤其台灣是一個以升學為導向的社會,很多爸爸媽媽雖然明白這個道理,但現實環境,即使寶貝美勞做的很好,還是比不上考試考一百分來得高興。 現今的台灣社會,經濟景氣不佳,物價節節上升,高失業、低所得,生活沒有保障。多數人都希望能在政府機關服務,待遇好、福利佳,退休後不怕領不到退休金。而想擠進那個窄門,唯有透過考試的管道,但考取不是容易的事,需要有讀書的本領才行,這也是家長明知道行行出狀元,但不管教改如何的改革,最終還是以學科為首要的原因。國家沒有營造行行出狀元的環境,創造人人存在的價值,讓身為父母的看不見孩子未來的盼望,是政府應該負的責任。 這幾年誕生了不少「台灣之光」,都是從「不務正業」起家,且多是台灣教育體系下的失敗者,甚至是被淘汰者。吳季剛小男生時就愛給洋娃娃做衣服,在學校適應不良;麵包師傅吳寶春只有國中學歷;「翻滾吧阿信」演的是混過太保的體操國手林育信的故事;「陣頭」裡真人真事的九天民俗技藝團,從號召中輟生而訓練出代表台灣參加國際表演的技藝團體。「台北暗殺星」的隊長陳彙中為練電技而休學,結果他們贏了100萬美金的獎金 今日的教育已不是教「知識」為主軸了,要教給孩子自信心、團隊合作精神、誠實的品格和夢想的勇氣。年輕人未必人人都要逐夢於「英雄聯盟」,但教出身心健康的孩子,才能人人有機會變身少年英雄。 祝 平安 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惱人的秋季癢與秋燥咳

「噹,噹,噹……」下課鐘響了,媽媽在校門口準備接大仁回家。老師一看到媽媽,就和她談起大仁最近在學校的狀況。老師說:「大仁最近午休時都睡不安穩,身上好像有跳蚤似的到處抓癢;上課的時候也無法專心,也是這裡抓抓那裡抓抓的,導致學習狀況不是很好。」這讓媽媽想起最近大仁在家,也會不時抓癢,有時還會乾咳;可是大仁沒有發燒、流鼻涕等感冒症狀,令媽媽十分不解,怎麼會這樣呢?季節轉換的「癢、咳」其實是正常的生理反應入秋後,白天的氣溫不再炎熱,微涼的天氣十分宜人;不過,有很多人卻開始煩惱,因為「皮膚癢」和「乾咳」總是在這個時候報到,不但影響讀書情緒,有時候還會讓別人誤以為是得了皮膚病或是感冒而不敢接近;其實這些都是身體在面對季節轉換時的生理過程,只是有些人因為體質的因素,反應比較大而已。 就生理學來說,秋天乾燥偏涼的空氣,會讓體表的微血管收縮,減少體表的血流量,以確保流入心臟的血液是溫暖的。這樣的保護機制,雖然可以讓我們安全的度過寒冬,卻也容易造成缺血性的皮膚乾癢,甚至脫皮;尤其好發在喜歡洗熱水澡或是過度清潔的人身上。 此外,秋天乾燥的天氣,也會刺激原本應該濕潤的咽喉黏膜,讓人不自覺的因喉癢而乾咳,情況嚴重一點的,甚至只要呼吸就會咳嗽。 以傳統醫學來說,秋季癢與秋燥咳都屬於血虛生「風」的範疇,中醫把身體所有部位會「癢」的症狀都稱為「風」,只要確認造成「風」的原因,就有辦法把「風」趕走。秋季癢與秋燥咳都是因為局部血液循環不良造成的,臨床上一般會使用荊芥、防風、蟬螁、生地、當歸、石膏等藥材來治療皮膚癢的症狀;如果是喉嚨癢咳個不停,還會加上桑葉、麥門冬、天門冬、百合、杏仁等藥材來滋潤喉嚨。 少洗熱水、少用肥皂 平日自我保護不可少除了吃藥之外,皮膚的自我保養也很重要,千萬不要以為皮膚癢是身體沒洗乾淨而拼命刷洗;相反的,肥皂及沐浴乳的使用量要比平常更少,洗澡水的溫度也不能太高。如有脫皮的情形,可以在洗完澡後,適度的塗抹抗敏感性的保濕乳液;不喜歡乳液香味的人,也可以用凡士林來代替喔! 少吃油炸燒烤物,可減少癢和乾咳會造成秋季癢與秋燥咳的另外一個因素就是食物了!平常喜歡吃油炸的、燒烤類或是重口味食物的人,會因為體質比較燥熱,造成皮膚及喉嚨也比較乾燥;當接觸秋天微涼而乾燥的空氣時,就是比別人容易產生皮膚癢或是乾咳的症狀了。如果吃了油炸燒烤類的食物,飯後則可以搭配葡萄、水梨、蘋果等較涼潤的水果,這樣就能把這類燥熱食物對體質的影響減到最低。 文/張佑嘉(中醫師)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國慶的體驗

九月、十月的節日特別多,除了教師節、中秋節,還有國慶日、台灣光復節、先總統蔣公誕辰紀念日、九九重陽敬老節以及西洋的萬聖節。這些節日如今只有中秋節、國慶日有放假,其他只紀念不放假。過去十月號稱為「光輝的十月」,如今這光環已不在,台灣光復節、先總統蔣公誕辰紀念日,因為沒放假,節日背後的意義,甚至那一天,漸漸被遺忘了,若中秋、國慶日又湊巧在星期假日,一樣也感受不到節日的氛圍。 還好,今年國慶日是在星期三有放假,若不是從電視畫面觀看總統府前國慶閱兵典禮和苗栗後龍施放的國慶煙火,似乎體會不到國家生日的那份喜悅與熱鬧,只是多了一天放假日。 過去國慶日,幼兒園都會舉辦慶祝活動,人手一面小國旗,孩子們裝扮成各國的使者~夏威夷、日本、韓國、原住民..等,敲鑼打鼓、熱熱鬧鬧的到社區遊行,像報馬仔一樣告訴大家,十月十日是國家的生日,大家一起來慶祝。如今都變成回憶,就連小國旗,也很難買到了。 過生日,對寶貝們來說是最高興的一件事,因為有禮物可拿、有蛋糕可吃,慶祝自己多了一歲。幼兒園每月第一個星期三都會舉辦月慶生會,由老師輪流主持,寶貝們齊聚在活動室,圍繞著生日樹,齊唱生日歌,祝福生日的小朋友生日快樂,許願、吹蠟燭,贈送小禮物,拍照留念。孩子們很享受、也很感動來自於師長和同儕們的祝福。儘管不是當月生日的小朋友,也能感染到那份快樂的氣氛。相信烙印在對他們心中的印象一定是深刻的。 慶祝,是在強化節日的意義,加深印象,以生動活潑的方式,讓大家參與其中、樂在當中。有句話說:聽過的我會忘記,看過的我會記得,做過的我會應用。特別是教導幼兒園的寶貝,不能只有用口來教,用耳來聽,用眼來看,一定要從遊戲中、操作中學習才有果效。 不只是節日,就連教學及各項安全、保健宣導也必須以遊戲的方式來教導,透過實物、圖片、影片的觀察與欣賞,戲劇的表演,帶領孩子學習與體驗。 而故事繪本也是一種很好的教學選擇,老師們常常利用繪本,帶領寶貝們走入繪本花園,聽故事,與故事對話,來增長知識、增廣見聞。 祝 平安 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堅持講書,養孩子

我知道閱讀習慣要從小開始養成,於是打從孩子出生,我就給他們打造了一個「膝蓋學校」。每天孩子睡前,把他們抱在懷中說故事,這也使我覺得幸福,因此堅持這樣做。沒想到,從老大、老二小時候開講,到六年後又有了老三,如今已有十幾年的「講齡」了。我家孩子把睡前說故事稱為「講書時間」。雖然,他們漸漸長大,但睡前還是會依偎在我身旁,聽我念故事。本來以為孩子念小學,會自己看書後,「講書時間」就可以結束了;不料,第三個孩子報到,「膝蓋學校」又得重新開張,每晚把老三抱在懷裡講書,老大、老二就像左右護衛一樣,擠在一旁聽故事。 每天,我大約要花半小時為孩子們說故事;有時,老大、老二會插進來跟著念幾句,有時,還得停下來聽他們發表看法。後來,兩個大的孩子不滿足,自己挑一兩本書給我講,講書時間只好配合聽眾要求延長到一個多小時。 有人一定想問,現代人很忙碌,哪有這麼多時間陪孩子?我身為職業婦女,深刻體悟時間寶貴,於是壓縮工作,減少做家事的時間,每天再累也堅持要講書給孩子們聽。 如今,我也慢慢看到了成果。現在,兩個念國中的孩子已經建立了閱讀習慣,閒來無事時,他們會自己找書看,從沒喊過無聊;當我不得不帶他們一起出門訪友時,孩子也會在包包裡放一本書,若不想聽大人聊天,就會在一旁看起自己的書,消磨時間。維持他們閱讀的習慣,我要做的僅是:不慣的陪他們去買書、借書,並叮嚀他們注意看書的姿勢和休息,別讓近視加深。 說真的,兩個大孩子如何從聽故事過渡到自己閱讀,我已經不記得了,但老三的「蛻變」,竟喚起了我奇妙的記憶。一天晚上,我還在忙,抽不出時間給他講書,他就抱著一本《海底兩萬里》跟上跟下的,後來他大概想「與其等媽媽,不如自己看」。等我忙完,到房間一看,他正專注的在看那本書。當孩子抬起頭對我微笑時,我忍不住上前擁抱他說:「你會自己看書啦!這表示你長大了!」而他酷酷的回應:「念一年級了,很多字我都看得懂了嘛!」然後,他真的把故事內容說給我聽,可見他能自己讀懂了! 孩子會自己閱讀,不就代表我的講書時間可以畫上句點了嗎?不!孩子依然喜歡聽我講的,所以每天我仍繼續講,說歷史故事,說世界名著,講兒童小說,也講經典傳奇。只是現在我換個方式進行,我念一段,再換孩子念;或者,我念一面,換他念一面。有時,念國中的孩子也會來湊熱鬧,重溫童年美好的講書時光。誰說,我的投資沒有回收,能跟孩子一起在閱讀中成長,不就是最幸福的報酬嗎? 文/姜聰味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好玩的烏克麗麗!

「Mandy!我也要學烏克麗麗。」竣詠高興的說著,軒誠也說要學,確定要參加後,請他們依海報上的樣本挑選喜歡的顏色。而星期二俊燁也報名要參加。電話通知音樂公司,幫寶貝們準備小吉他。烏克麗麗是本學期新增的課後才藝項目,從報名之初的不踴躍,到目前已成長到有十四位小朋友,這股學習的熱潮似乎正在蔓延著。也許是因為好奇,也許是因為吉他小巧可愛,也或許是流行的緣故。 八月初,音樂公司來園接洽,是否有意願開烏克麗麗的才藝班,對這個樂器聽過、也看過東西,但不曾進一步去了解的我,正猶豫不決時,電話那頭的康老師說,可以請老師去做示範教學。心想~不管開不開課,讓小朋友多認識一種樂器也無妨,八月底老師來園做介紹。 經過老師的介紹,大家對烏克麗麗有了初淺的認識。康老師說才藝班開課一班最少要十個人才可以,「十個人」沒什麼信心,一期三個月三千六,一起收,應該開不成,討價還價後降到八人。為了衝人氣,公司以報名就送一支烏克麗麗作為優惠策略。雖如此,也只有六人報名,差兩個,眼看開不成班了,宥均說~不行,一定要開啦!不忍孩子失望,努力的行銷,陸續有二人報名,順利開課了。 教課的陳儀玶老師,以其豐富的教學經驗,字正腔圓、口齒清晰、生動活潑、親和力十足的帶領小朋友,走入音樂的花園,認識烏克麗麗。老師的專業讓Mandy很放心,孩子似乎也感受到,第二、三週陸續增加人數。公司說~第三節課後就不送小吉他了~。 烏克麗麗是在19世紀時,由葡萄牙移民帶至夏威夷並於當地發揚光大,在20世紀初開始在美國受到矚目之後,逐漸在加拿大、日本、英國等地也開始流行起來,在台灣不過短短的10年不到。烏克麗麗,外貌酷似小吉他的弦樂器,外型小巧,攜帶方便,簡單易學,變化無窮,是目前最夯的,適合全家人一起玩樂的樂器。市立圖書館舉辦秋季藝能活動,以烏克麗麗親子協奏曲報名最踴躍,一下子就額滿了,可見受歡迎的程度。 家長都希望從小能培養孩子對音樂的喜好,學習一種樂器,而最受歡迎的不是鋼琴、就是小提琴,現在可多了一項新選擇。說到小提琴,感到仁和蠻幸運的。因為崑山科大姜教授的小提琴教學研究對象,仁和雀屏中選,大班小朋友,從本星期開始,每週五有一節小提琴課,到明年四月。太棒了,孩子們除了每週的音樂教學外,還可學習小提琴〈教授會提供,一人一支琴〉想像他們拉小提琴的模樣,一定會很可愛的! 祝 平安 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覺察呼吸,腦升級

帶領一群上過遊戲治療、戲劇治療、故事治療、閱讀治療等豐富課程的愛心媽媽前,我得多費心思,先剔除她們學過的部分,再補充腦神經知識,再以小團體遊戲引導她們。在戰戰兢兢中,即將順利教完一個學期的前夕,某個充滿挫折感的愛心媽媽發問:「為什麼我在小團體時間帶領孩子時,他們總是像一鍋火烤的豆子那樣躁動,靜不下來?為何他們無法專注?」 這個疑問,使我想起致力於教導專注的教育家吉恩‧拉須塔克的一段話:「當我還是小孩時,大人一天到晚要我專心。但無論我多麼努力去試,就是做不到,我就是不明白。直到我開始教導兒童時,才意識到根本沒人教他們怎麼做,怪不得我小時候會覺得那麼困難。」 是啊!當我們要求孩子過馬路要小心時,總不忘教導他們「小心」是不闖紅燈,過馬路前要先左看、右看,確定沒有來車,再快速通行。可是,當我們要孩子專注時,往往忽略提醒「期待他做什麼」,是全神貫注於某件事、某個想法、某種情緒、某種感覺?還是要他眼觀四面、耳聽八方?或者是在兩件事物間來回整合、比較? 有些孩子會隨年紀增長、生活經驗漸豐而掌握到專注的技巧,並適切的運用在學習與生活中,但生活在資訊超量的現代,多數孩子過度暴露在多媒體的環境下,身心靈往往被擾動得無法安寧,他們需要額外的提醒、教導,以學會沉澱自己,並從經驗的過程去體會「專注」,慢慢熟悉「專注」的滋味。透過點點滴滴的累積,才能逐漸培養出專注力,他們也才能駕馭不羈的思緒,過濾無用的資訊,讓心思意念在需要時,穩當的停留在焦點上,順利完成學習或工作。 如何從頭教孩子,讓他具備學習的專注力、自制力,以及解決問題、紓解壓力的能力?二○○二年「腦力升級」(Mind Up)終於在加拿大溫哥華悄悄誕生了,這是為了教導孩子專注特別設計的課程,它結合了腦神經科學和東方禪修靜坐技巧,創始人是老牌演員歌蒂韓。 如果路過溫哥華蘭夫魯小學(Renfrew Elementary School in Vancouver),在莫里斯(Patricia Morris)老師的教室中,你會發現:上課前,值日生早以盤腿端坐在講台前的椅子上,他輕敲音板帶領全班同學做兩分鐘的腹式呼吸。時間到了,值日生又會輕敲一聲音板,示意活動結束。這時,孩子們睜開眼睛,輕聲說:「謝謝你。」值日生緩緩起身,輕輕的走回位子坐下,莫里斯才站定,開始講課。 當然莫里斯老師也不忘把腦神經科學的知識與腹式呼吸之間的關係,傳授學生。他問學生:「深呼吸對我們腦內運作有哪些影響?」有人說:「可以安撫容易衝動行事的杏仁體。」有人說:「可以讓人們腦內執行中心前額葉,變得更聰明。」這兩個理由正是讓我們不論置身何處都可以安頓身心、專心一志的關鍵。 有時,莫里斯老師也引導孩子透過深呼吸去感受各人細微的情緒變化。課程實施幾個星期後,孩子們似乎能在呼吸間,覺察到自己的情緒。 有個孩子說:「我發現,當我生氣時,呼吸像獅子一樣,強又有力;當我快樂時,呼吸像松鼠一樣,輕巧的奔跳;當我安定、想睡覺時,呼吸像烏龜一樣,又慢又緩。 近十年,世界各地的研究團隊陸續發現:訓練兒童、青少年,甚至成人、老年人靜坐、呼吸、慢走等技巧數星期後,可以明顯看出他們在紓壓、專注、自制力方面都有長足的進步。 思緒拉回,當下我決定轉個彎,用「腦力升級」的團體遊戲帶領愛心媽媽演練一樣,以便日後她們運用在那些「躁動的豆子」上。 在上最後一堂課時,從那位愛心媽媽燦爛的笑容裡,我已看到成效。原來要孩子專注如此簡單,只不過必須用好的策略去引導他們哪! 文/王秀園 摘自國語日報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