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July 14, 2012

園長的話 – 子寧姊姊的經驗分享

大班寶貝九月即將上小學,面對不同階段的學習,心理的壓力一定不少,對他們而言,是既期待又害怕受傷害。寶貝們都知道他們要上那個國小,也都去參觀過學校,家中若有哥哥姐姐的,多少了解小學的生活型態。 但,當自己要成為主角時,感受則不一樣了。心理學家皮亞傑的「兒童心理認知與發展」理論,剛上一年級的小朋友是處於個性較依賴、愛幻想的「前運思期」,和具初步邏輯思維、較獨立的「具體思維運思期」之過渡階段。 孩子的身心發展是逐漸形成的,不會因為孩子九月要上小學,八月份就會大幅成長,剛上國小一年級的小朋友,在心理上並不會一下子就能獨立自主。因此,適當的「幼小銜接」環扣措施,可以縮短寶貝的適應期,讓寶貝儘早適應新環境,並融入學校規律的團體生活中。 上星期五下午邀請去年的畢業生,就讀安平國小一年級的郭子寧〈思圻姐姐〉來園與大班小朋友座談,分享一年級的生活。寶貝們提出很多具體、切身的問題,如:老師會不會很兇、早上幾點到校、課程是什麼、有沒有戶外教學、上一天還是半天、有沒有遊樂場所、有沒有點心、有沒有地震、幾點下課、會不會淹水、有沒有游泳池….好多的問題,子寧姊姊一一的回答,最後Mandy致贈感謝狀一張,謝謝子寧來園受訪。 這經驗對小朋友而言是非常寶貴的,孩子對孩子,平行的分享,很自由的將心中的疑慮提出,對即將上小學的他們幫助很大。而看似簡單的座談分享,子寧媽媽說她好緊張哦!的確是,第一次邀請小朋友,第一次總是有壓力,不過子寧突破了。 計畫中是希望也能邀請崇學、崇明或復興國小的畢業生,但小朋友都因「害怕」而回絕,只有子寧勇敢面對挑戰。這次成功的經驗,給大班寶貝們做了很好的示範,當Mandy問:「明年誰願意來幼稚園做經驗分享?」舉手的佔八成,真是太棒了,口袋裡的名單好多哦! 本星期開始兌換親子共讀本,這是每學期末的例行事項,只要一學期閱讀達40本,即可兌換獎品一份。想像中是一件很容易達成的任務,不過卻不如預期,有的班級比例不到一半。 一一過目孩子的紀錄本,有的記錄完整,有的則不當一回事,日期、第幾本空白,甚至連書名都沒寫,出版社、作者則更不用說了,從記錄本中就可以看出家長的重視與否,是否配合與珍惜幼稚園所擬定的各項學習計畫,若是家長能如此行,長時間下來,孩子從中學習到家長的好態度,養成好習慣、好品性,享受聽故事的樂趣,進而走入閱讀之門。 寶貝們像一塊強力海綿,吸收能力很快,在他們成長的歷程,不是只有檢視外在環境-社會、學校、老師,更要緊的是父母本身。 ※※※※※ 別忘了下星期六上午8:30分與仁和有約※※※※※※ 祝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親子共讀好修行

漫長的暑假,是進修充電和發展興趣的好時機。很多家長來信問,不知該如何利用暑假為孩子打基礎,準備迎接十二年國教。其實,父母不必太擔心,孩子出社會所需用到的知識還未發明,現在能準備的是「基本功」,即「學習新知識的能力」。 聯合國經濟發展組織(OECD)列出了十個身在二十一世紀必備的競爭能力,其中第一個是「使用母語的能力」,因為二十一世紀講究速度和正確率,孩子必須能正確表達自己的意圖。 加強語文能力,最好的方式是看小說,高潮迭起的故事情節,可以增加孩子閱讀的動機。如果孩子本來沒有閱讀習慣,那麼父母就要趁暑假功課壓力較小時,帶孩子走入閱讀之門。 一開始,父母要挑孩子喜歡的書一起陪讀。當父母也看孩子的書時,孩子會很高興,驕傲的說:「我爸媽也看這本書耶!」這個「跟爸媽一樣」的認同感,會增加他們閱讀的動機。很多經典如《泰山歷險記》、《海底兩萬哩》、《福爾摩斯》,都是引領孩子入門的好書。 小時候,父親不讓我看《水滸傳》,因為中國有句話:「讀《詩經》會說話,讀《易經》會卜卦,讀《水滸傳》會打架。」但是天下事是「越禁越叫人感興趣」,小學六年級我就把《水滸傳》看完了,雖然似懂非懂,卻沒有影響我看它的樂趣。我沒有因為認同魯傑而去打架,後來反而對京戲〈林沖夜奔〉,林沖「有家難歸,有國難投」的心情非常同情,第一次了解到什麼叫「官逼民反」。所以,父母不必太擔心書的內容太深奧,生字太多;孩子看不懂,就會自己略過,生字看多了就會認得。研究發現,只有透過同一個生字在不同情境中反覆出現,孩子才能真正學會這個字的用法。 我童年最愉快的回憶,是晚飯後到院子裡乘涼時,聽父親跟我們談他對各種書的看法。比如《三國演義》,父親就對我說:「時勢造英雄,太平時,日子好過,英雄出不來,但是社會一動亂,人的高下就分出來了,人須經過考驗才會成為英雄。」他說:「在『天時、地利、人和』中,『人和』最要緊,『千人同心,則得千人之力;萬人異心,則無一人之用』。 周武王因為眾望所歸,所以能牧野誓師、以寡敵眾。天下事成敗都在人。」父親一直告訴我們做人比念書重要。其實,我們不太願意父親談三國,因為只要想到三國,他就會念「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我直到現在六十多歲,才體會到這句話背後的無奈,難怪人家說「老不讀三國」。 又如《紅樓夢》中的賈寶玉恨恨的說,為什麼女孩子婚前是珍珠,婚後就變成魚眼睛了;父親說,人性最美是天真,最醜的是世故,但是人總會長大,脫離父母而自立。這世界不美好,但為了生存,人才會逐漸失去純真,變得世故。父親又說,他會盡量讓我們當「珍珠」久一點,不過希望我們年老時,還記得幼時的純真,莫忘初衷。 有了親子分享閱讀的美好的美好經驗,使我非常鼓勵親子共讀。物質享受過眼就忘了,但有父母陪讀的記憶,卻能長久的陪著我們;即使父母不在了,他們的話還是會迴盪在我們耳際,好像人生路上的一盞明燈。 常常看到某一本書時,我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爸說過……」,如果一個人有這樣溫馨的回憶,那他的人生便能圓滿而豐富了。 摘自國語日報 文洪蘭 中央大學認知與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