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June 24, 2012

園長的話 – 露營圓滿成功!

近年來,全球暖化與極端氣候的衝擊,已對我們的生存環境造成威脅。全台各地一連兩三週的豪雨,造成的屋損、物損、農損,導致於聞雨色變,深怕再來一場豪大雨,真的會不堪設想。星期三泰利颱風加上谷超颱風帶來的西南氣流,讓氣象局人員不敢大意,中央及地方政府官員們也如臨大敵似的,嚴加戒備,做好各項預防措施。有了上週晚宣布停課班惹來的民怨,許多縣市依據氣象局提供的資訊,星期二晚間就發佈隔天(三)停課、停班的消息。 結果,星期三的風雨沒預期的大,卻放了颱風假,也有爭議,還有人質疑氣象局,哇!好多的意見。文化大學劉廣英教授表示,氣象局對颱風的風雨是「預測的」,若想以實際測得風雨來決定是否上班上課,就可能出現像上週豪雨政策亂糟糟的情況。他說:如果雨真的沒那麼大,要感謝老天爺,因為台灣禁不起大雨摧殘了。 是呀!是該感謝的,天父看到大家的誠心,為台灣這塊土地與人民的安全,祂的慈愛、憐憫與我們同在,相信風雨過後,會帶給我們平安、喜樂與盼望的。就像上星期五、六的露營活動,孩子們發自內心,單純的禱告聲,天父聽到了,我們憑著信心,信靠天父不會讓他們失望,雨止住了,雖然營火晚會時有下一點小雨,但無礙活動的進行。二天一夜的露營活動,得以在天時、地利與人和之下,成功圓滿且順利的結束。 當然事前的準備功夫是不可少的。仁和舉辦了二十多年的露營活動,首先考慮的是安全,這也是創辦人一再叮嚀的事,提醒策劃任何活動,先決條件一定要安全。所以雖然曾有老師提議到外面露營,但最後還是決定在幼稚園,因為在外面舉辦,不僅是費用高,場地又不熟,很多安全的問題是我們無法掌握的。而仁和有場地,是孩子熟悉的地方,只要添加一些巧思和創意,寶貝們就可以玩得盡興又安全,家長也會放心的。即使遇雨,只要將戶外活動更改為室內活動,露營仍可照常舉行,不受到影響。 活動最辛苦的當然是老師們了,從計畫、執行到結束,任何一個環節都疏忽不得,考驗著團隊合作的默契,和寶貝們獨立自主服從的能力。幕前幕後都有功臣,園長是營長,慧箴老師是活動的執行長,春吟老師是總務長,大中班老師是各隊的隊長,小班老師是協助者,孩子是活動的主角,家長是支持者,大家各司其職、通力合作,完成101年的露營活動。 星期二的中文故事觀摩分享會,參與的孩子們都是有備而來,雖然有寶貝上台時略顯緊張,但大多數的表現都落落大方,有的還精心打扮準備道具。星期三的英文故事分享,因颱風停課延到星期四舉行,有十一位參加,兩位小班上台後怯場,不過敢上台就很棒了,還是要給予肯定的。 明天(六)是端午節,今天舉辦慶祝活動,大家戴香包,透過影片欣賞-龍舟的故事、應景食物,了解端午習俗、有獎徵答、划龍船、做紙龍船、包紙粽等加深對節日的印象,午餐時大夥兒一起享用好吃的粽子,提早過端午節。 祝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端午節

農曆五月五日端午節,是夏季裡最重要的一個節日。一般傳統的說法,都認為 端午節源自於紀念屈原的活動。然而,許多盛行於世的端午習俗,歷史卻比屈 原的傳說還要悠久。有學者據此推測,端午節或許另有起源。其中一種說法是:端午節源於對惡日的禁忌。 端午時值農曆五月,正是仲夏疫厲流行的季節,俗稱「惡月」。所以《 夏小正》上說:「(五月)蓄蘭,菽糜」(蓄:積、聚。菽:採集。糜:蓄糜)。《大戴禮》上說:「蓄蘭,為沐浴也」。沐浴的目的在於清潔,以禳除毒氣,這是針對五月這個惡月所採取的積極預防的措施。在這期間的一切行事,也以 安息靜養為原則。《禮記.月令》:「仲夏,陰陽爭,死生分,君子齋戒;止聲色,節嗜欲」。同時,五月也有許多的禁忌。據應劭(一七八左右)的《風俗通》「釋忌篇」記載,漢朝就有「五月到官,至免不遷」、「五月到官,至免不遷」、「五月蓋屋,令人頭禿」的俗諺。而五月五日更是惡日之尤,除了忌「曝床薦席」外,甚至有「不舉五月子」的諺語。《史記》「孟嘗君列傳」 就記載,孟嘗君生於五月五日,他的父親田嬰打算把他丟棄。因為田嬰相 信:「五月子者,長與戶齊,將不利其父母」。這個惡日的忌,深植民心。直 到現在,還可以從許多端午節的習俗,找出禳毒避疫的成分。 第二種端午起源的學說由聞一多先生所提出。聞一多在〈端午考〉一文中指出:端午節最重要的兩項活動-競 和吃粽子,都和龍有關。他首先引了吳(四六七-五二○)的《續齊諧記》中的一 段文字: 屈原五月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漢建武中,長沙歐回,白日 忽見一人,自稱閭 夫,謂日:「君當見祭,甚善。但常所遺,苦蛟龍所 竊。 今若有惠,可以楝樹葉塞其上,以五綵絲縛之。此二物,蛟龍所 憚 也。」 回依其言。世人作粽,並帶五色絲及楝葉,皆汩羅之遺風也。 同時,聞一多又舉了幾個文獻上的例子來支持他的學說 。這些記載也都顯示 ,端午的起源和龍有著密切的關係。聞一多據此推測,端午可能最初只是長江下游吳越民族的節日。自古相傳,吳越是斷髮文身之國。至於斷髮文身的目的是在「象龍 子」,以避免傷害。《漢書。地理志下》應劭注:「(越人)常在水中,故斷 其髮,文其身,以像龍子,故不見傷害也」。聞一多的結論是,端午應是個以 龍為圖騰的民族舉行圖騰祭的日子。也就是說,一個龍的節日。 這些說法固然解釋了某些特定的現象,但若將其中任何一說,視為端午的單一起源,則未免 以偏概全的遺憾。與其如此,還不如 說,惡日及龍圖騰,都是 端午可能的源頭。在歷史發展的 過程中,它們互相融合,直到屈原傳說的加 入,為它們添上了新的動力,端午才從此茁壯而成為一個重要的節日。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