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June 15, 2012

仁和物語 – 好大的梅雨

週一上午七點三十分左右,突然下了一陣超大豪雨,那時正值家長送小朋友來園的時間,嚇壞了大家,還好一切都無大礙。晨間集合時,因著這一場雨,與寶貝們分享,五六月是梅雨季節,所以這兩個月雨特別多,會為台灣帶來豐沛的雨量,因著有雨,我們才有水可用、可喝,但雨下太多也會帶來災害。就像五月二十日那天下著傾盆大雨,累積的雨量造成多處地區淹水,成為水鄉澤國。問:家裡或是附近馬路有沒有淹水?有少許小朋友舉手。再問,什麼情況下會造成積水甚或淹水?雨下太大、下個不停、馬路比較低的地方,小朋友好聰明哦!順著話題告訴小朋友水往低處流,地勢較高或排水系統有做好的地區,較不會淹水。 而梅雨的「梅」,是哪個梅呢?聰明的博全說「楊梅」的梅,還有人說酸梅的梅、梅老師的「梅」、梅花鹿的「梅」,草莓的「莓」,哦~哦~此梅非比莓。將這些字寫在白板上,讓孩子來認,加深他們的印象。而什麼是梅雨季節?中大班雖參觀過「氣象局」,但印象是粗淺的,對寶貝們而言,這議題有些難度,勉勵孩子有興趣,可多觀察了解。 台灣梅雨的形成是由於這個季節的大陸冷氣團與太平洋暖氣團勢力相當,常在華南至台灣、琉球一帶相持不下,形成滯留鋒。「滯留鋒」這種鋒面特色就是會帶來豐沛的雨水。而且,鋒面上常有低氣壓擾動發生並伴隨中到大雷陣雨,所以每到五、六月會為台灣地區帶來豐沛雨水。 至於,為什麼會將所謂的『雨季』稱之為『梅雨』呢?因為,『梅雨』這個名字起源於中國江南一帶梅子成熟季節,而且剛好碰到連綿的下雨天。加上久雨不晴,家中許多物品容易發霉,如:棉被、牆壁…,於是才將此季節稱『霉雨』。日後,人們覺得『霉』字不好聽,意義也不佳,便將『霉』改為『梅』字。既符合梅子成熟時,又貼切表現出中國人的詩情畫意。 哦~原來是這樣。星期一剛分享,沒想到星期二因西南氣流籠罩台灣加上梅雨的滯留鋒,下了超大豪雨,雨量多到停課停班的標準,縣市首長擔心雨繼續下,在安全的考量下,於清晨發佈消息。臨時的訊息,只透過電視新聞報導,大家都不知道,老師、廚房阿姨、司機都冒雨來園了,才知停課,連忙以電話和簡訊通知家長,並在仁和網站貼停課公告。有的家裡電話沒人接,簡訊沒看到,所以奕帆爸爸和宥伶媽媽於八點多帶孩子來上學,澤愷爸爸中午十二點半左右帶他要來上學。這一場豪大雨使得全台很多地方都經不起考驗,馬路積水、房屋進水、土石流、泡水車、農作物腐爛等等,造成很大的損失。 台灣因為地勢和氣候的關係,幾乎每年都有暴雨或颱風造成的災害,2009年莫拉克八八水災造成的小林滅村事件仍記憶猶新,政府也宣稱投入多少經費整治水患,包括道路、排水系統等,但似乎成效不大。 一位資深媒體人說,現在只是梅雨季雨量就大到要停課,那颱風季節該怎麼辦?是啊,小老百姓最無辜了,五年五百億的工程經費,是否有花在治水工程上?希望為官者記取教訓,前車之鑑,落實各項建設工程,讓我們能有個安全的居住環境。 據氣象報導梅雨鋒面要到星期五才會慢慢離開,著實令我們很擔心,因為孩子們期待的露營活動即將登場,就在明天星期五~早上搭帳棚,下午水都游泳,隔天晨跑等,都需要有好天氣才能進行,帶孩子們一起禱告,將這個煩惱交託,懇求天父賜給我們好的天氣,完成小朋友的心願,相信天父上帝一定會垂聽我們的禱告。 祝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有系統學習時間規畫

腦子最原始的功能是生存,並確保人類的基因能持續的在地球表面延續,而不是課業的學習與生活的籌畫。因此,所有關於學習的知識、技巧,就完全要靠後天有系統的教養、培育才行。許多老師和家長們可能會經常抱怨心不在焉先生,督促拖拖拉拉小姐,指責他們不會規畫時間,老是把功課拖到最後一分鐘才做,或是摸到夜深了,每樣該完成的功課還停留在「半成品階段」。這時,請這些師長先暫停一下絮叨不斷的嘴巴與緊盯著孩子不放的眼睛,靜下心來,思考一下,除了採取緊迫盯人的策略和嘮叨政策外,我們可曾花費時間、精力來教導孩子,每天檢視老師所規定的課業和自己喜歡從事的活動,還有每天可運用的時間有多少,然後學習規畫時間,在課業與興趣、娛樂間,取得一個平衡點,最後在取捨之間,擬定一個合理的進度,然後確切執行? 如果師長從未教過這些規畫的技巧和方法,難怪孩子個個都成了「你說一聲,他動一下」的被動學習者。在競爭激烈的二十一世紀,時間規畫是腦子的前額葉不能不建構的思考網路。以下的方法,可以幫助讀者教導孩子養成規畫時間的好習慣。 (一)了解課後可運用的時間-家長可以運用市面上販賣的行事曆,先把孩子每週才藝班、課外活動的固定時間,填在表格裡,讓孩子了解他每天從學校回來之後,有多少可以運用的時間,再考慮如何規畫。 (二)一起規畫時間表-陪孩子一起比照聯絡簿與課程表,討論如何運用下課有限的時間,妥善安排時間完成學校的作業和自己喜愛的活動。 (三)切實執行時間表的規畫-這是善用時間、養成良好習慣最重要的關鍵期。尤其是最初的幾個星期,孩子往往會錯估自己必須花費在課業上的時間,而無法確切的掌握自己預計的進度。還有,因平日被父母督導、催促慣了,突然之間有了支配權,往往流於擬定計畫是一回事,能不能實際執行又是另一碼子事。結果,這個時間規畫的習慣養成,只變成白忙一場的鬧劇。 在實行初期,如果孩子是低年級的小朋友,父母可以趁著二十分鐘的休息時間,與他檢討一下進度,督導一下他的功課,確定孩子能實際貫徹他擬定的時間進度表,討論一下未來擬定、規畫時,必須注意改進的地方。至於中高年級的孩子,可以選擇半小時到一小時做一次提醒,並且確認、檢討、改進他的時間規畫。 (四)學習獨立自主-這個方法實行了三四個星期之後,孩子大致都有辦法掌握住規畫的技巧和能力,也慢慢的培養了良好的習慣。這時家長就必須慢慢退居到監督的角色。讓孩子自己做規畫,以養成他獨立自主的個性,以及有條理的規畫、安排自己生活的能力。 (五)讓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一個良好習慣的養成非常不容易,在實行的期間,孩子難免會出現怠惰、敷衍了事的態度。這時,很容易回到以前「催促一下,孩子動一下」的被動學習模式。其實,最好的方法也是家長最難做到的方法,就是讓孩子承受一兩次因為自己的「拖」而造成的不良後果,這痛苦的經歷,比父母的嘮叨、恐嚇、說教,都來得有效。 往往為了要養成孩子一個良好的習慣,父母親要耗費許多的心力和智慧;可是好的習慣一旦養成,就成了孩子一輩子受用無窮的寶藏,尤其是做好個人的生活規畫,還有確切執行力,更是決定一個人未來成功的最佳基石。 在此期勉所有為孩子的「拖」字訣感到苦惱的家長們,千萬不要放棄,試試看我們提供的方法吧! 文/王秀園(腦神經訓練師)~~摘自國語日報家庭版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