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April 2012

園長的話 – 潛力

在仁和運動會上跳箱的小男孩 – 林哲瑄; 圖: 蘋果日報 本週分享的事非「春季旅遊~頑皮之行」莫屬了。原本擔心天氣太熱,出遊孩子們會受不了的,沒想到我們的擔心神聽到了,星期二賜給我們一個多雲有雨的天氣,陰陰的沒下雨,涼爽舒適,很適合出遊,一整個早上的行程很順暢,孩子們在老師與同行家長的帶領下,參觀園裡的動物,欣賞頑皮家族、迷你豬和大象的表演,搭乘遊園車,玩頑皮樂園的旋轉木馬、坐海盜船、雲霄飛車等,大家都玩得不亦樂乎,沒有一個喊累,體能超棒的,直到下午一點半左右雨才下,那時參觀的行程也快結束了,只是上車和下車回園時因雨較不方便。 旅遊,從時間的預定、車輛的租借、地點、報名、接洽、午餐、車輛的安排、班級的分配等行前作業流程,看似簡單其實是很繁複的,這其中要考慮的因素很多,而最重要的就是安全的問題,尤其是車輛和旅遊地點的安全,若這兩項安全沒問題,其他都可以克服,當然有周密的計畫和應變的措施,行程才會順暢。 很多事就像旅遊一樣,事前需要做功課的,教育尤其是如此,教養孩子更需要用心、花時間去了解、計畫,才能夠幫助他們發展自己的潛能。 孩子的潛能往往超過我們的想像,或許家長很難想像,可愛的寶貝有一天會發光發熱,站上我們都無法想像的舞台;但這對仁和而言可一點都不稀奇,因為創園已經超過30年,這麼多年來我們歡送許多寶貝充滿笑容邁向未來,相信有很多寶貝現在都已經開創他們自己的天空。 上週日(4/15)家長若有看到蘋果日報關於台灣棒球選手林哲瑄登上美國職棒大聯盟報導的話,大概會對報導中哲瑄小時候在運動會跳箱的畫面感到非常熟悉,沒錯,哲瑄是仁和的校友,小時候的哲瑄運動神經就非常好,特別是跳箱非常厲害,不僅都可以跳過最高的跳箱,而且還常常要洪董事長用浮板再墊高跳箱的高度,向自己挑戰!雖然哲瑄目前還沒在大聯盟站穩腳跟,不過他的成就已經非常令我們驕傲,而且努力不懈的態度更是我們的榜樣。 哲瑄是特例嗎?絕對不是,其實大聯盟裡還有一位仁和的校友喔,那就是台灣第5位登上大聯盟的選手胡金龍。金龍跟哲瑄背景很相似,都是從仁和畢業後就讀崇學國小、南英商工進而受到大聯盟球探的挖掘登上大聯盟。 目前台灣棒球選手登上大聯盟的只有陳金鋒、曹錦輝 、王建民、郭泓志、胡金龍、倪福德、陳偉殷7個人,而加上哲瑄,就有兩位是仁和校友,這是我們全體師生的驕傲。 小朋友在6歲以前是整合身體協調並從中發展智能的重要階段,仁和在創辦人洪南海先生的理念之下,從創園之初就非常同時注重小朋友的智能與體能同時發展,不僅有許多體能活動、體能遊戲、體能器材,更有一般幼稚園少見操場和大蝴蝶體能遊樂場。 相信胡金龍和林哲瑄的爸媽當初一定沒有想到他們今天的成就;他們當初替他們的寶貝選擇了仁和,在仁和校園邁出走向夢想的第一步,家長們,如果你的寶貝對任何事物有興趣,請多給他們發展的空間,或許你的寶貝會是下一個職棒運動選手、企業老闆、各行各業的專家,誰敢說不可能呢! 「今日你以仁和為榮,他日仁和將以你為榮!」 祝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培養孩子運動習慣

女兒收到大學學測成績之後,決定申請幾個她比較喜歡的科系。在準備的眾多資料當中,她覺得自傳的內容比較沒有把握,要我幫他檢查。在充滿「後現代」風格的自傳中,我看到一行粗體標題字:「因為他,我注意身體健康;因為他 ,我有不服輸、勇往直前的性格。」標題之下寫著:「農家子弟出生的爸爸,因為經歷過窮苦的日子,所以非常在乎飲食健康。 他不求名牌,不求奢華,但飲食絕對要好,運動一定要足。他不求我們將來成名於世,只求身體健康。」看了這段話知道到她懂得健康的重要,我心中異常欣慰。 我的確非常重視孩子的運動狀況,老大從小就很喜歡運動,可以說是五育均衡的學生。小學畢業典禮當天,校長問她未來的志願時,她豪不猶豫的說:「我未來想當奧運選手。」因為她曾經憑著興趣,參加台北市西區運動會,得了跳高銅牌。去年讀大學之後,第一次參加校慶運動會,就拿到女生組跳高冠軍,讓她高興好久。 老二從小喜歡看書,中英文都看,不論是歷史、地理、自然或文學都喜歡。一得空就是看書,而且看得津津有味;但是一說到要運動就懶洋洋的,即使勉強和大家一起出門,也只是很秀氣的動兩下。直到進入高中,參加班際排球比賽之後,才開始有足夠的運動量。但是看她為了練球早出晚歸,雙手練得青一塊、紫一塊,不免關心的說她幾句,她立刻反問:「你們不是要我多運動嗎?」因為女兒所言甚是,我也只好無言收場。 和兩個姐姐比較起來,老三喜歡運動可以說到了熱愛的程度,姊姊們常說她是過動兒。他在美國讀幼稚園的時候,就參加足球社團,回到台灣後繼續踢足球,一直到今年國三要考基測了,還是不忘情足球。因為踢足球踢出成就,連帶的對其他運動產生興趣,連耐力跑他都拿過冠軍,其他像桌球、羽毛球、籃球、網球……他都有興趣,而且表現不錯。有一次,他甚至說未來要讀體育系,後來才改口說運動只是要讓自己更健康。 許多家長擔心「運動」會佔去孩子讀書的時間,所以雖然贊成他們運動,但是並不鼓勵。事實上,運動可以讓人頭腦更清醒,讀書更有效率,洪蘭女士依據認知科學的相關研究結果,就支持運動有益讀書的說法。 當然運動不只是為了讀書,更重要的是為了身體健康。歷年來的健康檢查資料顯示,台灣在邁入高齡化社會的同時,也產生「青年老化」的現象,現在已經陸續在年輕人身上出現,如高血壓、心臟病、肺炎等,而且年齡有向下延伸的趨勢。造成這個現象的因素很多,但是長期缺乏適度的運動是最關鍵的因素。 有良好運動習慣的孩子,學業成績不一定樣樣好,但是因為身體健康,在「比氣長而不是氣短」的人生,一切充滿無限的可能;沒有健康,不僅事業沒了、生活無趣,家人也失去歡笑。為了孩子也為了自己,就讓他們出門運動吧! 摘自國語日報文/林天祐(臺北教育大學校長)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選舉初體驗

因著整理小園長、禮貌小天使自我介紹暨造勢活動影像記錄檔,打開一個個資料夾,欣賞著當天孩子上台的情景,個個都很大方、不怯場的自我行銷,小助選員們也使出渾身解數,為班級候選人拉台賣力的演出,宣傳海報也不馬虎,熱鬧的情景不輸給大人的選舉活動。活動主要目的是讓小朋友體驗民主國家競選活動的流程,參選人、投票人的資格,與應遵守的規則,大班參選小園長,中班禮貌小天使,每班各推選出二位小朋友,每一個仁和的小朋友都有投票權。小朋友必須先參加班級的競選,從老師的分享了解班級競選的過程,每個小朋友的機會都均等,願意參選的先做自我介紹,經班級投票產生候選人,這可考驗著小朋友平時與同儕互動的情形與各項表現,競爭很激烈,往往只差一票,推選出的人也許有人不認同,但經過投票選出的就必須順服。 班級產生的候選人,必須再與班際競選。四月三日第一次的自我介紹與造勢活動,小朋友的自我期許有很多,以說故事給小朋友聽最多,也有要打造乾淨的校園,幫小朋友拿棉被,照顧弟弟、妹妹..等,哈哈!這些服務全都錄,屆時選上了可別跳票。 競選海報是行銷重要的宣傳工具,請小朋友和家長一起製作,是希望家長關心、參與、了解,每位候選人都絞盡腦汁設計海報,還有人的海報是電腦輸出的,澋浤媽媽說好玩、有趣就好。 的確,讓孩子們從遊戲中去體驗、了解是很重要的,雖然是好玩就好,但孩子們可不這樣認為,在他們小小的心靈裡已經有輸、贏的概念,很在意的,只是如何引導才是重要。從班級到班際,擴大範圍,用心負責,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只問過程中我是否盡力了。 玩的背後其實是具有教育的意涵,希望孩子們在學前經過競選的洗禮,而了解選舉。選賢與能,讓每個人都能夠在適當的位置發揮自己的優勢。 有人具有領導能力,有人有服務的能力,每個人的恩賜都不一樣。活動室的日曆都是名雅、士軒在撕,一天一張,這個服務要不間斷,還要注意日期,星期六日的,星期一要一起撕,他們做的很開心,很喜樂。 維智、姿璇愛迪生家寶貝,搭乘娃娃車來園,下車後手牽手入園,互相照顧,好感動哦!校園裡可分享的事 好多….好多…. 祝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讓孩子擁有充滿好故事的童年

愛書人都知道,孩子所看過與聽過的故事,不僅會成為滋養孩子生命的養分,也會影響孩子看世界的目光。持續推廣「愛,就是為孩子說故事」概念的信誼一直認為,童年,就該是一段被故事擁抱的美好時光。因此,20年前,在那個由本士作家創作的幼兒圖畫書仍如鳳毛麟角的年代,信誼便創立了幼兒文學獎,開始培育本士圖畫書創作者的扎根工作,希望能從這塊土地上長出屬於我們文化和生活經驗的好故事,讓孩子能驕傲地把故事傳唱下去。幼兒圖畫書是一門化繁為簡的藝術 幾米心有感觸地說:「一開始,初看給兒童的作品往往都會覺得『簡單』,但背後的學問其實很深很難的。要創作一本好的幼兒圖畫書,是需要文化的累積,真的是急不來的。」,幾米益發覺得創作兒童圖畫書真的是很難的一件事,除了圖、文都要皆優,最主要是必須考慮到是以「孩子」為創作對象。「幼兒圖畫書雖然『簡單』,但絕對不是『幼稚』。」 說故事的功力,決定作品的好壞給幼兒的好故事,必須具備哪些特點呢? 好故事,要能打動孩子孩子是最誠實、也最挑剔的觀眾了。如果故事本身不動人、不有趣、再華美的圖像和花俏的形式,都無法吸引孩子走入故事中,把故事讀進心裡面。 好故事,要能帶來樂趣觀看圖畫書或動畫本身應是件有趣的事,不要以為針對孩子作創作,就一定要說教,當教條意味過於濃厚,也是讓孩子覺得無趣的問題之一。如何把簡單的故事,說得有趣、動人、有深意,應該是最大的挑戰了。 好故事,要能適當地融入生活感對幼兒來說,故事要貼近他們的生活經驗。 好故事,要能從幼兒角度說話 如:〈我的兔爸爸〉中,從孩子的角度訴說受腦傷的爸爸的故事,孩子從不理解到接納爸爸的過程,了解了爸爸的害怕;另外在〈爸爸的小紅傘〉中,則述說了小熊在下雨天,突破重重難關為熊爸爸送小紅傘的故事。這些故事都反轉了「照顧者」與「被照顧者」的角色,從另一種角度作敘事與思考。 好故事需要在時間和文化的長河中熟成好的故事能把孩子的生活經驗和感動實體化,帶領孩子超越生活中的限制-到過去、未來,或者想像的世界。 當前台灣文化創意產業正紅,但在文化素養上仍是很單薄的,許多年輕人感受力較弱,必須在整體教育上再強化美學與情意的內涵。期待有更多好書的出版,讓孩子享有一個充滿好故事的童年! 文/摘自四月份學前教育月刊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最好的兒童節禮物

小園長小天使選舉開跑了! 慶祝兒童節,舉辦第三十八屆親子運動會,於上星期六三月三十一日,在天時、地利、人和的配合下,大人、小孩樂開懷,從活動中孩子們展現過人的好體能、好身手,從活動中家長們享受親子互動的樂趣,大家一起開開心心、快快樂樂的在仁和的園地裡,渡過愉快的週末假期,用攝影機、相機記錄這美好的回憶。心裡的感動並未隨著活動的結束而停止,小朋友們真是我們的寶貝,我們的希望,有他們在的地方,就有歡樂。四月四日兒童節,這個屬於孩子的節日,仁和的親子運動會是送給他們最好的禮物。 四月四日同時也是清明節,難得有個週間假日,感覺真好!週三的清明假期舒緩了忙碌的生活。 幾個好友一時興起,相約四日晚上到小嬸家「包春捲」,包春捲~記憶中這已是三十年前的事,在孩子們小時候包過,是婆婆教的,還有些印象,這個興致隨著兒女們長大、到外地念書後,就不再有包春捲的機會,也不會想要去包,大都買現成的。 我被分配到買潤餅皮和花生粉、糖粉,心想早上6點半到市場穩妥當,誰知潤餅皮攤已是長長的人龍,又不知道哪一攤的皮較好,選擇人較多的一攤,需拿號碼牌耶~112號~,天啊!要等到何時?老闆說:「先去逛市場、買菜再來。」只好如此了!該買的、該吃的都做了,又等了一小時才買到,回到家已經九點了。 雖然花了一點功夫,但買到時的喜悅與成就,感覺很興奮。特別是晚上包春捲活動,每個參與的人分工準備食材,自己包、自己吃,返老還童的吃得津津有味。這情景讓我想起混齡學習時間的烹飪區,是孩子們的最愛,自己動手做三明治、飯糰,感覺特別香、特別好吃。 星期四忘了問小朋友,有沒有吃春捲?no no,應該問~有沒有包春捲才對~只問了「有沒有和大人去掃墓」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提起清明,人們每每會想起唐代詩人杜牧的這首詩,起個頭大班小朋友從記憶庫裡找出,輕鬆的背出來了。清明節掃墓祭祖,不僅表現了慎終追遠,還有緬懷先人、飲水思源之意,並藉著掃墓的機會,告訴孩子清明節的意義是很重要的。 清明節的意義除了人們對祖先及自然的崇拜,顯示國人崇尚孝道的美德,但是在今日社會中除了掃墓 及祭拜外,遵循祖先的教誨,發揚祖先的美德,才是孝道最具體的表。 祝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嬰幼兒時期的「品格教育」培養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影響著孩子的成長與學習,然而有許多的父母卻不知道自己的行為已在無形中給了孩子負面影響。在陪伴孩子成長、學習的路上,嬰兒的學習和開發自己的能力極強,由0歲到上小學前,是開發潛能、學習一切的最佳時機,這段時間也是最適合培養良好品格的時期。中國人有句諺語:「3歲看大、6歲看老」說的正是──人格的成長關鍵在童年。試想「一個初生的嬰兒」剛來到人世,連與人溝通尚在摸索和嘗試階段,如何讓他學習抽象的「品格教育」? 了解嬰幼兒嬰兒從出生到8歲以前,是他一生中智力發育、身體發育及人格發展最重要的時段,而在這一時期照顧是否得當,對孩子日後成長的性格和品格有很大的影響。初生嬰兒來到人世,很像走迷宮的實驗老鼠,是在摸索中前進,一遇阻擋,就會另找新的途徑,但也經由環境及阻礙,讓他學到如何適應人世。 按照醫學方面的了解,嬰兒腦細胞的成長從初生到1歲的1年間,大腦重量會由4百公克成長到8百公克,到5、6歲時會增加到初生時的3倍,在8歲時大腦的腦細胞成長,已完成了成人的80%。又據醫學方面的了解,嬰兒的大腦前葉的新舊皮層是掌握情緒記憶及人格成長的重要部份,初生的嬰兒已有1億4千萬左右的腦細胞,腦細胞數目不會增加,增加的是神經叢之間的連線;這些連線受外界刺激不停增長,而形成更加複雜綿密的網路。研究顯示,這些神經網路愈複雜,表示嬰兒愈聰明,對外界的認知和學習也愈豐富,這段過程也就是嬰兒潛能的開發過程。 由於外界環境不同,嬰幼兒受到的刺激不同,他的智商(IQ)情緒智商(EQ)運動智商(MQ)及人格發展成長,也會因不同的刺激而發展出不同的能力。心理發展忽視不得20世紀心理學大師艾瑞克森(Erik Erikson)把人格的形成分成8個階段,在6歲前的嬰幼兒時期,是其中3個非常重要的成長階段,在這幾個階段中,嬰幼兒探測人世、自我成長,每個階段都會有不同的「危機」,小寶寶如能克服這些危機,便可建立「自我」。 母親的關愛影響到嬰兒對人的信任 0~ 1歲半的嬰兒在這段時間的嬰兒只是拚命在吃,嘴巴不停在動,口腔動作是主要特點。在生理上,嬰兒成長得很快,體重不斷在增加。艾瑞克森把這一時期幼兒「自我」的發展目標定為:「信賴或不信賴」;在此時,嬰兒是完全無助的,要仰賴父母照顧和給予,但是他是有感覺的,他週遭的環境正是他探索學習的功課。 當他餓了、哭了,是否有人餵他?尿了、濕了,有人換尿片嗎?當他不舒服,或有點怕,有人安撫他嗎?如果生理和情緒上的需求都能夠持續獲得滿足及照顧,他就感覺到:他的母親或照顧者是可以依靠的,從而發展出對人或環境的信任態度,即使是在受到威脅的時候,仍會有安定感。如果是他的需求沒有獲得滿足,這嬰兒可能變得有些恐懼,並對週遭的人不信任。此一時期,嬰兒最需要的是母親主動的關愛和呵護:溫柔撫摸、擁抱、吸吮時和母體的接觸,特別是眼神的關愛,都可建立對外在的信任感。艾瑞克森認為,如果在此一時期,嬰兒對母親關愛滿足的感覺都能滿意,就會覺得這個未知的新世界還不錯,也會對將來充滿希望和信心。因此會發展出「希望」和「信心」的美德。 若不幸在此一時期,如果母親或其他照顧者排斥他、傷害他,使他遭遇挫折,需求無法滿足,或父母親為了其他的利益,而不顧嬰兒需求,很可能會讓他產生一種感覺:自己是沒有價值的、不受重視的,而發展出對未來的不確定,對週遭的人產生「疑心」及「擔心」的態度。換言之,此時期正是親子關係中信任與不信任發展中主要關鍵期。 能否自主獨立,父母的態度最重要 1歲半~3歲開始學步期在生理上,幼兒在這段時期是大小肌肉充分發育的時候,學爬、學走路、學說話,學到更多控制自己身體的新技巧,並學習大小便控制。在心理上開始發展「自主」和「自尊」,且會由錯誤中學習正確方式。在語言上,開始使用「不」來充分表現自我。如果在這時期,照顧者能允許幼兒自由的探索、甚至允許幼兒自己掌控他的周遭環境,孩子就會發展出「自主感」或「獨立感」。在這一時期要注意的是,父母不可澆他冷水,也不可過分逼他,對幼兒的學習引導,應採取「不限制、不鼓勵」的態度。建議剛作父母的在此時要「堅持但需容忍」。如果用這種態度,孩子會發展出一種「自尊和自我控制」;若不然,孩子任何探究的行為或是想獨立作主的行為遭到父母批評,孩子就會放棄繼續嘗試,並且懷疑自己能力不足,或是認為「自己不該做」,很容易產生「羞愧」或「自我懷疑」。習慣伴隨一生 習慣顯然對人的一生影響巨大。由於對「不識之無」的嬰幼兒,「教」是不必說「理」的,因此要培養他們的「品格」,最好先由生活習慣做起,很多好的習慣在後來就變成了孩子的人格特質。6歲前,特別是3歲前,是不宜說理的,但孩子可塑性很大,大人做什麼,小孩就學什麼,自己有清潔的習慣,孩子也會學著養成清潔的好習慣;自己勤勞,孩子也會勤勞;自己常常閱讀,孩子也會拿本書坐在你身旁;你常寫字,孩子也會要筆畫畫…其實你不必說麼,你的一言一行、你的動作、你的腔調、你講話前清清嗓子的毛病,都會在無形中被孩子模仿得維妙維肖。這是身教的力量。但為了化暗為明,你可以制定「家規」,像:關門的習慣、關燈的習慣、擦桌子的習慣、物歸原位的習慣、不挑食的習慣、謙讓的習慣、健身的習慣、勇於承擔錯誤的習慣、不說謊的習慣、感謝的習慣等。當然,要求孩子有好習慣,自己必須先有好習慣,孩子自然會在日積月累中,潛移默化,如果自己的習慣不好,在自己懷孩子的時候,也會是一個良機,同時培養自己的好習慣,改去自己的壞習慣。反正人生是一場無止境的學習和修正的過程,這個時機,也正是我們體驗教學相長的機會。 保護孩子,幫助他健康的長大 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最關鍵的人是父母。在孩子出生前,父母應對他的出生環境、他的養育、他的教導,作妥善的安排。除此之外,他應想到如何減少外界種種因素傷害到他的孩子──像媒體的污染、社會人士的錯誤示範等。媒體中以電視及錄影帶,對嬰幼兒最可能造成不良影響。電視是20世紀一項不得了的發明,它改變了整個世界的作業程序,但是據專家的研究,它非常不利嬰幼兒及兒童的成長和教育。 根據美國醫學方面的研究,電視會阻礙嬰兒腦部的發育,因此美國小兒科醫生學會(AAP)建議家長:2歲以下的嬰幼兒不可看電視;日本方面的研究也指出,1歲6個月以下的嬰幼兒若常看電視,會使「有意識語言」能力發育較晚或發育不足,因此在2004年4月向日本全國家長呼籲,嬰幼兒不可看電視。對於2~6歲的兒童,AAP認為,常看電視會妨害兒童想像力的成長,妨害了兒童跟大人的互動機會,大大地傷害兒童的思考、閱讀能力的發育。因此建議:儘量少看電視,即使是有益的學習節目,也要少看。此外,若就電視內容而言,兒童常模倣電視中暴力,會造成兒童的暴力傾向,錄影帶節目也有類似影響。 台灣及國外很多托兒所或幼稚園,常在中午或下午放學時,用電視節目來代替上課,這是偷懶,非常不妥,老師應該設計輕鬆的單元活動給幼兒才對。有不少人在這幾年看過談電視對兒童的影響報導之後,決心「戒看電視」。他們的方法是:用閱讀來替代看電視,是值得嘗試的方法。「關掉電視,打開心房」,可讓家人在不看電視之後,重新恢復家人相聚的樂趣。 父母的言行要注意,很多父母常以為孩子還小不懂事,因此很多必須注意的言行都不避開孩子,讓孩子學到很多壞毛病或是不該學的東西。例如:父母不宜在孩子面前批評別人、說三字經,更不宜罵人。雖是1、2歲的孩子,但他們正是學說話的時候,某些髒話、口頭禪都會讓孩子模仿。此外,父母的性行為也絕對要避開孩子。 要培養孩子有高尚的品格,父母就是好榜樣,父母應在孩子心中建立好形象。因為道德是高層次的精神部份,它是不分觀念「開放」或「不開放」的,不論世界如何演變,它的標準仍是一樣,因此從孩子還小就應讓他從照顧者的語言及行為中充分的了解。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