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March 31, 2012

園長的話 – 仁和寶寶的快樂晨光時間

孩子們一早來到幼稚園,隨著星期的不同,老師們在戶外空間,準備了不同的活動,星期一故事時間,由輪到看護活動室的老師來說故事。本週Helen媽咪分享的是「三隻熊』,由聽故事到唱到表演,從他們臉上的笑容和參與的情形,看得出他們是享受在聽故事的樂趣中;星期二的巡迴體能,老師們同心協力,利用不同的體能器材,因著活動室的環境,規劃出不同的學習與刺激。 小朋友依循著動線的安排,一關關的向前,不同的器材不同的學習與挑戰,即使是小小孩,也能很快樂的玩著~小泰山遊戲擺盪的快感,走平衡木、樓梯的平衡感,吊單槓的身體靈活度,穿山洞的前庭刺激,彈簧床的彈跳肌肉技能,水谷箱的高度訓練,滑行三輪車的協調與身體的控制力,投籃的手腕訓練等感覺統合的刺激,透過環境的佈置,不同的器材,引發孩子學習的動機和熱情;星期三的動手動腦玩積木,透過不同類型的積木,認識顏色、形狀、大小、空間邏輯概念、手眼協調力、專注力、敏銳度與創意,培養認知、解決問題的能力;星期四的高低跳箱遊戲,訓練跑跳能力與平衡感,體會騰空的感覺;星期五大蝴蝶遊戲場、草場踢球、活動室騎車和玩沙,享受自由自在的樂趣。 這是孩子們一週上午八點到八點五十分的快樂晨光時間,活力十足,從遊戲中引發學習的興趣,刺激各方面的成長,提高智能的開發。 活動後集合~「快樂寶寶在哪裡?」「在這裡,在這裡,在這裡。」這是我們最常互動的話語,的確,從小朋友的身上彰顯出仁和的特質-陽光、健康、快樂,這也是今年運動會,班群以此為代表的特色,大班-陽光,中班-健康,小班-快樂。 有快樂的孩子,背後一定有一群願意付出的老師,看到遊戲中學習與身體動作發展的重要,一早來園,配合幼稚園的理念來實行,有別於其他幼稚園,多數晨間,都在教室做靜態的活動,除了理念的不同,與幼稚園的活動空間不足有著密切關係。孩子們在成長的階段,從家進入幼稚園,不僅在心理認知人際需求不同,隨著月份的增加,生理動作發展的需求量更大,應當從小空間到大的環境,才能符合孩子們的身心發展。 仁和的空間與環境的規劃,是創辦人以教育為基礎,以幼兒發展的需求,以孩子的心為心,把空間留給孩子,讓他們能與自然為舞,活躍在燦爛的陽光下,成長茁壯,奠定良好的基礎,就好比蓋房子一樣,建立好根基。 因著時代與社會的變遷,少子化與人口老化的來臨,父母更要注意孩子的健康,因為健康就是財富,有健康的身體才有學習的動力。 祝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學齡前幼兒為何如此重要

早期探討學前教育效果的研究指出,學前教育對幼兒認知發展的影響力最多維持到三、四年級,這種發現曾引起教育界對學前教育重要性的質疑。直到Perry School等長期追蹤的研究出來之後,才有實証上證據,證明學前教育既深且廣的影響力。Perry School長期追蹤學前教育的效果,結果發現:有學前教育經驗者與無學前教育經驗者比較,前者較喜歡上學,願意花較多的時間去做功課,較有上大學的渴望、較少留級或是上特殊教育班、較少反社會性行為以及較少違規行為等教育效果,從Perry School長期追蹤的研究結果可以看出學前教育的影響力是在全人發展方面,而非唯智主義的發展。 發展心理學裡有一重要的結論,即「個體早期的發展重於後期的發展,亦即早期的發展是後期發展的基礎」。此一結論說明了一個人的生理、情緒、社會行為、創造力及認知等各領域的發展在人生早期便已奠下了基礎。由此觀點來看,愈早期的教育就愈顯出其重要性,幼兒教育遂成為一切教育的基礎。 根據發展心理學的研究,兒童早年的學習、進步最快,可塑性最大。美國芝加哥心理學家 Bloom 博士曾指出: 個人智力的成長,有百分之五十在四歲即已完成,從四歲至八歲又發展了百分之三十,其餘的百分之二十,乃是八歲以後所發展的。同時,後皮亞傑學派的研究指出:個人的能力會隨著不同的領域而改變,亦即不論人的年齡大小,只要在某一特定領域的既有知識相同,則每個人的知識建構歷程幾無結構性質上的差別。 換言之,只要幼兒與成人某一特定領域具有對等的知識,那麼幼兒和成人皆可以相同的認知結構解決問題(譬如:公平分配的問題、權威概念的問題)。若仔細觀察、分析幼兒生活中所面臨的情境實與成人大同小異,譬如:現今社會均在強調建立公平、正義的社會,因此在徵稅時有著不同理念的主張,或是主張平等主義,或是仁慈主義或是績效主義。在幼兒的生活情境中也常面臨到公平、正義的事件,譬如:有五顆糖,二個人分時,怎麼分才算公平?成人如何處理這種問題將會深刻地影響幼兒未來處理類似問題的模式。類似上述的例子,在幼兒生活中俯拾即是。 許多有關嬰兒的味覺、視覺、聽覺、模仿能力等的實驗,給予我們一個嶄新的觀念與一個肯定的事實,那就是幼兒不是一個任憑擺佈,對四週毫無知覺、毫無感受的小動物。美國幼兒教育家Gallapher曾指出:「幼兒不是一個無助的小傢伙,……自始他就是一個學習者,抉擇性的刺激反應者;他所發展出來的反應類型,對兒童的後期及其成年期,有深遠的影響」。發展心理學的研究提示了我們,幼兒學習的潛能以及重要性。 因為在幼兒時期幼兒學什麼東西都快,所以大人等於是他的榜樣,沒有接觸到幼教都會覺得孩子就是騙一騙而已,但是接觸後才發現孩子每個都不一樣,人格特質、氣質都有不同的個別差異,每個孩子的氣質都是不同的針對了解後 可以有利於跟孩子的溝通 和學習方式的改變,這也都是有關聯的。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