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February 25, 2012

園長的話 – 用心欣賞小小的創意

「這是大蟒蛇,這是北極熊,這是老虎…」則言手上的生態動物書,吸引了秉鋐、承哲,三個史丹佛家的小男孩,在課後等待家長的時間,因著書搭起友誼的橋樑,看著書上的動物,承哲說:「我告訴你,這是…」則言:「嗯!我知道。」「等一下換我看哦!」「可是..那裏已經沒有動物的書了…」童言童語的,我和燕子老師在一旁靜靜的看著,觀察孩子們互動的情形。拿起相機拍下這難得的畫面,他們只看了我一眼,又繼續專心的聊著書上的動物,燕子老師說:「他們很喜歡看動物的書。」是呀!光是書就夠吸引了,若是真的動物,更不用說了,春季遠足應該可以考慮去頑皮世界。辦公室前面放了一個可移動的書櫃,還有閱讀區,方便孩子等候家長時閱讀之需,不論大中小幼,都很喜歡取閱,很多時候他們是在玩,拿了又放,放了又拿,速度很快,翻完了,是在翻書,不是看書。不過,隨著年齡的成長、認識的字多了,翻書的現象減少了,看書的孩子增加了,一面看一面唸,還會三兩好友共享,挺好的,孩子們已朝向閱讀之門了。 孩子們從聽故事到自己會看故事、喜歡閱讀,是需要時間、需要培養,需要老師和家長的鼓勵,所養成的習慣,而不是長大自然就喜歡閱讀。從聆聽故事當中得到滿足,得到知識,得到智慧、愛與感動,沒有說教。聽故事是每個孩子童年歲月最期待的事,是伴著孩子成長不可或缺的精神糧食,更有人是照三餐餵故事書。 閱讀不應只侷限在文字上,它的層面可以延伸到圖畫、音樂、肢體、表情…以繪本的閱讀而言,除了文字的敘述還有圖,繪圖者根據文的作者畫出情境,當孩子還不會看字時,多半是看圖說故事的,想像空間更大,所以倒也不必急於照作者所寫的故事內容,唸給孩子聽,可以先讓孩子看圖說說看,也許他們所創作出來的故事與作者所寫完全不同。 小朋友的親子共讀記錄本,有一欄是聽完故事後,當小小創作者,畫畫看。這是讓他們有機會動手動腦去思考、去畫。不同的年齡呈現不同的成果。孩子的畫裡有故事,畫裡有成長,像不像沒有關係,換個角度細細去欣賞。 很多父母第一眼看到孩子的畫,不是自己所能接受的畫面,當孩子的面說不像、不好。如此,會讓孩子覺得他畫得不好,是打擊孩子信心的錯誤態度。再多說幾次,孩子會開始告訴你「我不會畫」,當一個應該充滿爆發力的塗鴉幼兒說他不會畫,就是一個警訊,傷害創意的負面力量已經出現。應該知道的是,孩子畫不出我們所期待的形或像是必然的,他們小到還沒來得及學別人怎麼畫,一下筆就是自己想的。孩子有自己獨特的表達方式,一落筆即是世上僅有,連他自己都不可能再重複畫出,這便是塗鴉期最大的特色。 寶貝的一筆一劃都是沒有經過其他人影響,充滿爆發力的創意 我們都知道閱讀文字,需要長期的教育。而「閱讀」兒童畫,也需要經過學習,絕對不是有眼睛就能看懂。 閱讀兒童畫~每週教學內容資料本封面作者就是小朋友,每張作品都是獨一無二,每個星期都會欣賞一次,每看一次就打從心裡稱讚他們一次,仁和寶貝樣樣懂樣樣通~讚啦~ 祝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塗鴉是創造的起步

「一個有創造力的人,一定是自主充足的人。」心理學家奧托.藍克如是說。自信、創造、獨立,是二十一世紀不可或缺的人格特質,這些性格的養成,就是從自主學習開始。當今備受重視的自主學習觀念,強調孩子才是學習的主人,擁有不受干擾的寧靜與平衡。小孩在塗鴉遊戲的過程中,親身體驗創造與抒發的經歷,是自我形成以及自我確立的重要過程。 未來是屬於創意人的時代,人人意識到創造力的重要,於是新一代的父母焦慮的帶著孩子到處學習、尋找創造力。而從我做的調查中發現,認為自己很有創造力的父母,十個人當中,只有一兩個人而已。 雖然父母感覺自己沒有創造力,卻不能不教導孩子創造力。過去我們給孩子的啟發教育,在這個起點上就出了問題,我們一直在教自己沒有、自己不懂的東西。一個人不可能把自己不知道的東西教給別人,一個不會開車、不會德文的人,不可能教人開車或德文。同樣的,不理解創造力的父母,又怎麼能啟發孩子的創造力? 創造是天生但需要練習 創造力並非神祕不可知,它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生活態度。就像學走路、學騎車、學英文,是一種在生活中被鼓勵、被理解,在學習過程中勇於練習、嘗試失敗,因而擁有的自信能力。 如果能確信每個孩子都擁有創造力,一如確信孩子能走路一樣,父母沒有擔心、比較、失望,也沒有責備、懲罰,讓每個孩子自然的依照他成長學習的步調,就能逐步發展出自己的能力。稚嫩的心智等待開發,他們需要被鼓勵,只要懷著信心,持之以恆,總有一天會累積足夠的經驗和練習;當時機成熟時,創造力會以不可預測的方式在生命裡成形,並且展現出來。 像不像不重要 給孩子畫的自由 兒童期塗鴉繪畫的美術活動,目的不是要製成一件藝術作品,而是應該充滿遊戲性質;可惜「立即回收」是我們教育的慣性,大人總以為既然畫了圖,就該認真, 更應該達到學習成果。面對幼兒滿紙不成形的線條色彩,父母、老師總是焦急的想盡辦法教導,雖然圖畫完成了,孩子卻喪失創作實驗的熱忱與信心,這種情況在臺灣普遍得令人心驚。 幼兒成長認知有不同的發展階段,勉強在塗鴉期的孩子一定要畫出具體明確的好圖,無疑只能依靠示範或代筆才能達到。殊不知在老師的大力協助下,圖是畫得更好了,孩子卻變得更依賴-以後如果沒有老師,就什麼都不會想、不會畫了。 童年是一生中最有創造力的時期,從塗鴉中獲得滿足的孩子,就是自我實現的成人雛形。從塗鴉中擁有的自信,能幫助孩子勇於在生命中探索追求。 塗鴉是幼兒的遊戲,是孩子天生的能力,是再自然不過的事。畫畫是遊戲,沒有畫得好不好的問題,就像玩,也沒有好與不好。塗鴉期的成品,是幼兒練習以自己的手和眼,去畫出一個個他尚未熟悉的視覺符號;就算是一個簡單的點、一條歪曲的線,甚至是我們成人眼中髒亂的色彩與混亂的構圖,都值得被鼓勵與用心去理解。幼兒正在經由自主的塗鴉經驗,逐步發現自己獨一無二的創造力。 文/摘自國語日報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