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ar: 2011

園長的話

上「菜市場」是很多人生活中的經驗,尤其是家庭主婦。特別是星期假日,市場裡頭鬧熱滾滾,尤其是十時左右人潮最多,到處都是人,比較夯的攤位,想買個東西,還得排隊或是用搶的,才買得到。 偶而也會看到小朋友跟著媽媽逛市場,媽媽緊緊的牽著孩子的手,深怕一個不留心孩子走失了。這讓我想起小時候和媽媽上市場的情景,那是小時候最期待的事,市場裡有很多很想吃的東西,只要表現好,就會得到獎賞,即使是少少的,也會感到很滿足,很期待,尤其是賣糖葫蘆的小販到市場的那天。 趁著國慶假日到市場走走,到處逛逛,買買喜歡吃的水果,突然間聽到「ㄅㄥˋ」的一聲,心想:這應該是「爆米香」的聲音吧!小時候在市場裡常常看到,但如今孩子已較少有機會接觸,吃過東西,但不知道製作過程,嗯~好像很多都是這樣,太方便了反而失去許多學習的機會~配合教學的需要,想要接洽爆米香的店家到幼稚園,竟然就在市場裡。 靠著嗅覺、聽覺和感覺,找到了「爆米香」的攤位,攤位前圍著很多婆婆媽媽,大家爭相購買著,有芝麻、腰果、花生、原味…等口味,好像都很好吃,正猶豫著還未開口,想買的口味已被買走了,眼看著米香愈來愈少,趕緊買了三包,又問攤位老闆:「甘也凍去幼稚園ㄅㄥˋ使囝仔看?」老闆遲疑了一下說:「我一擺那出去,最少七千元起跳!」我被他那個七千元嚇了一跳,又不死心的繼續問:「袂凍腳俗嗎?」老闆搖搖頭,只好作罷!頓時間又感到錢愈來愈薄,很無奈,什麼東西都在漲,只有薪水沒漲,收入沒增加! 當孩子最快樂,什麼煩惱都沒有,尤其是「錢」,錢不是萬能,但是沒錢萬萬不能。 星期三、四,台南市幼教輔導團團員一行24人,在崑山國小、鹽水國小校長的帶領下,搭乘遊覽車到高雄縣仁武國小附幼和台東關山國小附幼參觀。參觀是一種學習與視野上的開闊,也是對自我的省思和檢視,學習別人的長處和改進自己不足之處,從參觀中發現,不論是台東、高雄或台南,每一位幼教師所展現出來對幼教的熱忱、態度與專業,在生活中尋找行動,在生命中尋找感動,在困難中尋找資源,用生命感動生命,不計工時、不求回報的敬業精神,令人非常的佩服,大家攏「歡喜做甘願受」的耕耘工作的那一畝田,享受平凡中的幸福。 車上有人說:台東~好山、好水、好「無聊」~,大家笑成一團,趕快改「好有趣、好空氣、好老師…」。在車上的時間比參觀多很多,但大家彼此的互動、分享,時間到也過得很快。 看著孩子們一邊唱著爆米香,一邊吃著爆米香,幸福洋溢在他們的臉上。 祝 平 安 喜 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疾病管制局給家長的一封信

親愛的家長您好: 本年公費流感疫苗已於10月1日開始接種,您的子女已經接種了嗎?流感是由「流感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疾病,亦為冬季引起幼稚園、托兒所及校園群聚事件最主要的病毒。流感與一般感冒不同,病程長且有時會引起肺炎等併發症,嚴重時甚至導致死亡。在上一流行季,6歲以下幼兒罹患流感的比例居所有年齡層之冠,罹患後產生併發症機率為一般人的4倍,併發症死亡機率又為一般人的7倍,因此流感對於孩子的健康威脅不可輕忽。 家長們常認為只要孩子不常出門,就沒有感染流感病毒的風險,然而病毒是無孔不入的,當社區中流感病毒相當活躍時,外出工作的父母或就學兄姐,極容易將病毒帶回傳染給家中幼兒。 接種流感疫苗是全球公認預防流感最有效的方法,至今已有65年的使用歷史。由於流感病毒每年都會發生變異,而且流感疫苗的保護效果於接種後6個月會逐漸下降,所以每年都要接種當季流感疫苗,才能有足夠的保護力。今年季節流感疫苗之成分與我國社區流行的病毒株非常吻合,可以提供很好的保護力。 政府採購的3種廠牌疫苗都有取得國內外的上市許可證,同時每批疫苗均經檢驗合格,所以不用擔心疫苗的安全性。過去因流感併發症死亡的個案幾乎都是沒有接種疫苗的人。 為了孩子的健康,請您儘早攜帶家中幼兒前往合約醫療院所接種流感疫苗,以儘早產生抵抗力,免於受到流感的侵襲。相關接種地點與訊息,請洽當地衛生局或撥打1922洽詢。 疾病管制局 敬上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人生最大的享受是什麼?

人生最大的享受是什麼?每個人的答案都不一樣的,對我來說,每天迎接一群天真、活潑、可愛的孩子,就是最大的享受,最大的幸福。孩子就像小花、小草一樣,那麼的清新、那麼稚嫩、那麼惹人愛憐,雖然他們「如」起來會像小惡魔一樣難以招架,但多數時間孩子就像小天使一般,帶給我們很多的歡樂,只要彼此真誠的對待,真心的關愛,是會互相吸引的。 「Mandy!我要吃葡萄乾!」在守謙的眼裡,葡萄乾=Mandy,任何時間看到,都會如此說,若剛好在辦公室方便拿取,就會滿足守謙的要求,當下吃了葡萄乾高興的模樣,可愛極了。這幾天較少聽到小可愛來要葡萄乾,反倒覺得有點失落感。 宇喬,從未曾離開過家人,開學初哭了三整天,從守在辦公室-活動室-進教室,到今天已能融入群體中,雖然偶而會鬧點情緒,但是他的進步再次證明,成長是需要時間,需要耐心的等待、引導並給予機會的。 凱渝也戰勝了心理的障礙,走進教室,融入群體。孩子成長的喜悅,不僅是父母,也感染了整個校園。 還有哥哥姊姊照顧弟妹的模樣~苡亘牽著妹妹的手,又提著妹妹的書包;士鈜牽著可愛的芊芠,慶生會時老師問小芊芠生日的願望,一旁的士鈜說:祝哥哥身體健康! 小不點睜大眼睛看著哥哥;姵琁帶著柏閎進教室,幫忙整理書包,一旁的守謙問:他是誰?問完自己說,是廖柏閎啦!記憶超強的;富韋緊跟在姊姊庭容的身邊;怡緁牽著芊蓉,雖只有小班的年齡,就會照顧妹妹了;小庭瑄已然因著惠淳妹妹的入園而長大了許多,從被照顧者成為照顧者;而柏睿這個脾氣超好的哥哥,當妹妹「如」起來時,會坐在一旁,靜靜的守著;還有幾對兄弟檔~士軒、秉紘;承軒、承哲;峻緯、峻安;威彤、育銨;冠愷、昱喬,都因著弟妹的入園,學習當哥哥,長大了。 不管是姊姊或哥哥,都在學習「照顧」的功課,而這股照顧的風氣,不僅止於兄弟姊妹間,大班的小朋友似乎也被感染而正興起這股熱潮,太棒了! 在幼稚園的大家庭裡,孩子們在享受著園裡面所散發出來溫暖與愛的氣息。 晨光活力時間,孩子們玩著老師為他們準備的活動,談話聲、歡笑聲充滿了活動場所,好熱鬧哦!當活動結束後,孩子們像小螞蟻一樣,團結合作,有的推輪胎、有的搬樓梯、有的拿球、有的….,大家分工合作,將活動場裡的器材道具,放回原處,連小小孩都能幫忙。孩子們享受,也學習付出,這是很重要的成長功課! 感謝這群可愛的小天使,豐富了我們的生命,讓我們的生活多姿多采。 祝 平安喜樂 國慶佳節 週休三天愉快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給孩子甜蜜的家庭

有個十二歲的孩子,剛剛參加完國小畢業典禮,正要進入人生的另一個階段,卻因為家庭不和諧,讓他選擇從十六樓跳下,結束自己的生命。這個消息令我既難過又惶恐,因為自殺已躍升為青少年死亡的第一個原因,遠超過意外死亡,同時台灣的憂鬱症患者年紀也降到了十三歲。最近街頭一直有人舉著「饒了孩子吧!」的大牌子,異常醒目。我想「饒了孩子」不只是在課業上,不要逼迫他無日無夜地重複做練習題;在感情上,也不能把孩子作為夫妻吵架的出氣筒,或離婚談判的籌碼。 『給孩子正常的成長環境』 我國的離婚率已經逐步趕上歐美,每天有168對夫妻離婚。我總覺得婚姻是個承諾,感情出軌是背信的行為,應為人所不恥。天下永遠有更美的花、更甜的果,追求不完,人應為自己的選擇負責。而家庭的安定和諧是孩子成長的基本條件,當已有孩子時,夫妻更應努力適應對方,給孩子一個正常的生長環境。 家庭的重要性,可以從1989年美國學業性向測驗(SAT)的最高分落在南達科他州這件事上看出。南達科他州是全美教師薪水最低的州,也是每個孩子分配到教育資源倒數第八的州。因此,這個結果引起學者的注意,而作了一番研究。 結果發現它名列前茅的原因是,這州的離婚率最低,家庭關係緊密,還有,它保持了傳統的價值觀。也就是說,教育成功的因素不在於硬體的設備,而在於從事教育的父母、老師和社會風氣。 離婚不一定對孩子不好,但是不好的時候居多。夫妻吵架不出金錢或感情兩個因素,愛情固然不能當作麵包,所謂「貧賤夫妻百事哀」,但是我們也聽過「夫妻同心,其利如金」,在艱苦奮鬥的路上有人攜手共行,那種感覺應該更加甜美。 人的物質慾望是個無底洞,更何況所有的感覺都是比較的,依自己當時的心態而有不同感受,所以不要為了物質而犧牲感情。最主要的是,童年時的家庭氣氛、孩子和父母的親密關係,會嚴重影響孩子以後的心理和生理健康情形。 『童年生活影響終身健康』 1997年美國哈佛大學的兩位教授,發表了一篇令人震驚的研究報告。他們發現,竟然能夠從一九五Ο年代進入哈佛的新鮮人,在入學時所填的一分心理問卷,預測這些學生三十五年以後的健康情形。 那些勾選跟母親不親密的孩子,在中年時91%有心臟病、胃潰瘍、酗酒、高血壓、氣喘等疾病;而與母親關係親密的人,只有45%有這些毛病;勾選與父親母親都不親近,自己孤獨長大的孩子,得病率竟然高達百分之百。也就是說,家庭的溫暖與否,對孩子長大後的心理抗壓、生理健康,有如此巨大的影響力。 這個「溫暖」的定義是主觀的,不是金錢上的,也不是二十四小時不離身的照護,只要孩子覺得父母關心他,需要與父母商量時一定找得到他們就夠了。這種「天塌下來有父母頂著」的安全感,是任何金錢都買不到的幸福感覺,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一根重要的精神支柱,也是父母只要肯,就能給他的禮物。 現在很多父母把孩子交給菲傭帶,但是孩子只有一個童年,只成長一次,給他一個溫馨的家庭,會使他對自己有信心,對人生有希望。 『人生最大的資產』 薛尼•鮑迪(Sidney Poitier)是美國第一個榮獲金像獎的黑人影帝,去年奧斯卡還頒給他終身成就獎。他將他的成功歸因於幸福的童年,及家人無條件的支持。他說他生長在巴哈馬群島,童年對他來說是由海潮的聲音、父母的談話聲、兄弟姐妹的嬉笑聲交織而成。每次遇到不合理的待遇,心情低落時,這些童年的聲音就會使他振作起來,再試一次,終於得到演出機會。讓人在看到他的演技時,忘了他的膚色,拿到了金像獎。 【幸福的家庭是人生最大的資產,是老年最甜美的回憶,為了孩子也為了自己,請同心協力打造一個甜蜜的家庭吧!】 文/洪蘭教授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園長!昨天教師節的活動,辦得很好!」星期四一早,就聽到謙悅媽媽這句讚美的話,心裡倍感溫馨,相信籌辦活動的老師聽了,一定更高興。教師節前一天問小朋友:「今天是9月27日,明天是?」「9月28日。」「9月28日是什麼節?」「教師節!」「教師節是誰的節日?」「老師!」「要如何慶祝老師的節日?」「唱歌、跳舞、送老師禮物、畫卡片、向老師說老師您辛苦了….」 每年教師節,幼稚園都會舉辦慶祝活動,也藉著節日的到來,帶孩子參觀台南孔廟。對孩子們來說,「全台首學」的台南孔廟只是一個著名的觀光景點,一個古蹟,至於它背後所蘊藏的歷史意義,及對教育的精神指標,孩子們並沒有辦法理解,儘管如此,老師們尤其是大班,依然在參觀時,嘗試向孩子們說明其中的意義~「子曰」~,就是孔子說,他們也似懂非懂的點著頭。到孔子銅像前行禮致意,走禮門、義路,參觀大成殿,泮池,而樹上的松鼠可是最吸睛的焦點,問小朋友:「到孔廟看到什麼?」「松鼠」,下馬碑、全台首學的匾額對孩子來說,不懂也沒興趣。 很多時候,大家也沒有完全理解「教師」的完整意義。教師裡的「師」這個字,不只是名詞,也是動詞,就是學習的意思,真正的教育憑藉的不只是「教師」這個身份頭銜,而是日常生活中對於新事物求知的熱誠,一面努力學習,一面努力教導,才是「教師」的真正工作。在仁和,我們努力的營造一種互相學習的氣氛,不斷提供新的刺激,不管是對孩子或是老師,甚至是家長,我們希望大家能培養對新事物的好奇心及求知慾;不僅學生向老師學習,更多時候,老師能夠相互學習,或從與家長、小朋友互動中學習。相信只要大家敞開心胸,都能夠從他人身上學到新事物、新想法,這也是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的意思。 教師節,不應只是個節日,重要的是思考節日背後的意義,不只是在節日當天慶祝而已。報上刊載,根據調查顯示,多數教師是不快樂的,不快樂的原因近六成是認為家長不配合,五成八認為學生不尊重教師,也有五成五是來自教育政策的不穩定。上述的這幾點原因「家長、學生」是人,而政策是人制定,三個不快樂的因素,都來自於「人」的問題。人給人的壓力何其大呀!當我們了解了教師不快樂的原因,是否就能改善?去除?甚至於翻轉成為當老師是很快樂的呢? 賴市長在教師節給老師的信中提到,教育是提昇生活品質,教育的舵手是「老師」,成功教育的關鍵在「老師」,唯有受良好的教育才能出人頭地,才可以擺脫弱勢與貧窮。從最根基的家庭教育-學前教育-小學-中學到高等教育,任何一個階段的老師都很重要,而父母是人一生中最早接觸到的老師,是何等重要的職份!老師的難為,相信當父母的都能體會,所以當「家長」時,理應有更多的體諒與同理心才是!怎會成為老師們不快樂的主因呢? 唯有快樂的父母,快樂的老師,才有快樂的孩子! 慶祝會, Mandy以「我喜歡新老師」的繪本作為開場,接著在Grace媽咪的串場主持下,扮演哈姆太郎的ViVi媽咪,逗得孩子們哈哈大笑;「猜猜我是誰?」只看鞋子,孩子就猜對了,可見他們平常對老師觀察入微。當布幕不斷往上拉露出臉時,大家更是笑翻了,原來老師的臉上各帶著不同的面具、頭套,感覺很特別、好玩;欣賞孔子的影片;畫「我所愛ㄟ老師」, 小朋友一個個接力畫,老師們可是很緊張,深怕被孩子給醜化了。 十分鐘後,老師的畫像出爐了,大家都給予肯定,每張畫都不一樣,也都畫出屬於他們年齡的畫作。在一片笑聲中,孩子們唱著「謝謝你、教師節」的歌曲,表達對老師的敬意與謝意;擁抱老師,說老師我愛您、謝謝您、辛苦了!在Mandy的祝福下結束了慶祝活動,也為2011年的教師節,畫下美好的句點。 祝 平 安 喜 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從生活小事學會成功條件

孩子從小在父母身邊,透過觀察模仿,學會生活裡的實用智慧、學會勤儉,將來才能夠自給自足,懂得好好過日子,成為一個有成就的人。在報上看到有個國二生,父親每天給他們4個孩子200元吃飯,3天前父親 出門做工,沒有回家,他餓了兩天後,不得已去超市倉庫都東西吃,不幸被逮,超商老闆頗有同情心,不願追究,但是警員堅持「依法行事」,將孩子以「竊盜未遂」罪移送法辦,上了報紙。 我看了很難過,因為飢寒起盜心,為了一點情有可憫的小事,讓這孩子一輩子貼上小偷的標籤,它所造成的傷害遠大於社會正義:另一方面,我也很好奇他們為何不會自己煮?父親一天給200元,一週就是1,400元,米、麵條、雞蛋都不算貴,蛋炒飯,醬油拌麵也可以混過ㄧ餐,何至於去市場偷食?為什麼一個已經唸到國二的學生沒有自己照顧自己的生活能力? 先敎生活技能和做人道理 1960年代有個好電影「吾愛吾師」( To Sir With Love) ,影帝薛尼鮑迪演一個黑人老師去倫敦貧民窟的高中教書,學生上課都不聽講,因為三餐都不繼,哪管得到什麼三角幾何、物理化學?有的還把剛出生的弟妹抱來學校,不這樣坐,她就得留在家中照顧弟妹。 老師挫折之餘,想到與其不好好上課,不如教他們生活中可以用到的知識,他們馬上出社會就是大人了,一點生活知識都還不懂,怎麼去外面謀生?於是他請隔壁班的女老師來敎衣著、打扮、面試時的談吐,他自己教孩子如何用最少的錢養活自己。在教生活技能時,同時教他們做人道理,反正讀書是隨時想讀都可以讀,做人道理卻是有人教才會的。 這部電影的結局非常感人,使我在看過40年之後都沒有忘掉。如果我們再學校裡交一些基本生活技能,或許這個孩子不必逼著去偷竊。 生活智慧比課本知識管用 外食不但貴而且不衛生,越是經濟不好的學生,越是要教她如何節儉的過日子。我去美國留學時,沒有錢,一個月伙食費只有50元美金,我學會了買時令的蔬菜,美最大包的米和麵條,而且如果有植物知識,大自然中有許多可以吃的東西。有一次我在跟一個山地老阿嬤吃飯時,電視報說每人因無錢買菜去自殺,阿嬤就很驚訝地說,「菜怎麼要去買?不是去外面採就好了嗎?」我曾吃過野茼蒿,味道比重的還香。 一個國二生應該知道大包比小包便宜,大賣場比零售商便宜,時令的水果比溫室的水果便宜。台灣的育種老前輩,西瓜大王陳文郁先生小時候沒有錢吃冰棒,因為冰棒都是買一打送一枝,他就跟阿嬤借5毛錢買了一打,把冰棒轉賣給同學後,錢還給阿嬤,自己也解了嘴饞。這種所謂的「街頭智慧」(street smart) 有時比知識還管用,警急時,救人一命 的其實是這種智慧。看到這個孩子被貼上小偷標籤,心中萬般不捨,但是也讓我們看到目前教育是和生活脫節的,政府趕快亡羊補牢了! 實用知識從模仿爸媽而來 話說回來,在責怪學校教育不實用之餘,最大責任還是父母身上。這個孩子父母雙全,只是媽媽在醫院陪伴生病的外公。有父有母,怎麼一點家事都沒有敎孩子做?小學三年級就可以敎洗米煮飯了。這裡帶出一個更嚴重的問題,台灣經濟起飛後,很多父母開始覺得沒有請個菲傭是沒有面子的事,既然有了傭人,孩子就不必做,因此就出現了小三學生,上完音樂課不會自己穿鞋子,坐在地板上哭的現象了。 另外,模仿是最原始的學習,母親不做家事,孩子沒有模仿的對象,自然也不會了。那麼,為什麼不去模仿菲傭呢?因為模仿是只向上模仿我們所看得起的人,所謂「上行下效」,孩子會模仿父母 ( 不論父母職業 ) 、老師、崇拜的偶像或政治人物,但是不會去模仿路邊的乞丐或他看不起的人,即使偶爾模仿,也是嘲笑之意。 從小別疏忽學習生活小事 許多小學老師感嘆過去父母所附的教養責任,現在落到老師的肩頭了,很多孩子到了高中都還不知道待人接物的禮儀,有個高三學生寫電子郵件來問我什麼是認知心理學,信尾沒有簽名,變成匿名信,真是非常的不禮貌。 生活事是小事,但是小事可以壞大事,教育孩子成材是父母責無旁貸之事。從小教她運用家中現有的資源,不仰望超商或他人過日子是最重要的事。ㄧ個自給自足的孩子,長大後會有創造力、應變能力,他會從手邊資源中去整合出他想要的東西來,這不就是成功的條件嗎? 摘自學前教育月刊 文/洪蘭教授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人格成長的黃金時期

今早活動室又響起充滿活力、動感、熱情的體能音樂,只見一個個小朋友依循著所擺放的體能器材-高低跳箱、平衡木、彈簧床、單槓,一關關的玩著老師為他們準備的跳箱活動,中班五層,大班六層、七層。看著他們臉上露著笑容,開心的玩著,像一幅美麗的圖畫,畫中有愛孩子的老師、有可愛的小朋友和各式各樣的器材,我們將它拍照、錄影,記錄保存,並PO網與家長分享。近年來因著室外活動空間的不足,孩子大肌肉的活動不夠,體力也逐年下降,相對的也影響到健康的問題,而健康就是財富。仁和的寶貝最幸福了,因著有創辦人好的辦學理念,重視身體健康的發展,以運動感覺智能,從動態活動中刺激、活絡腦細胞的發展,開發幼兒的智能;有寬廣的空間,得以實踐理念;有貫徹執行的Mandy,有願意付出的老師,享受著每週二、四、五晨間8:15-8:50分,一早來園就能夠活動身體,因著擺盪、翻、走、爬、彈、跳,讓身體與動作更發展、更健康。從器材排放的動線中,學習排隊、輪流、等待的規範,連小小孩也能跟在群體中,一起做著。 學前階段,運動比認知來得重要。有位中班的家長說:「暑假期間,孩子回鄉下,隔壁鄰居同齡孩子已經會寫很多字,但是他的孫子卻一個字都不會,差人很多,在學校攏勒學什物?」真不知如何與這位家長分享?學前教育若只是教認知、寫字,仁和就不需要這麼大的空間,只要有教室就可以了。 認知心理學家皮亞傑是瑞士的教育心理學家,他的認知發展理論是近代認知心理學中最重要的理論之一。皮亞傑根據他長期對於兒童的觀察與研究,認為兒童的認知發展係依照感官動作期、前操作期、具體操作期和形式操作期循序發展而來的。任何人的成長都需經歷此四個階段,其成長的快慢可能因為個人或文化的背景不同而有差異,但因每一階段的發展都是後一階段發展的基礎,所以四個時期的發展順序是不會改變的:感官動作期-出生到一歲半;前操作期-約一歲半到七歲;具體操作期-約七歲到十一歲;形式操作期-約十二歲到十五歲。皮亞傑認為知識的本質是操作,思想及推理是內化的操作能力,它們係由感官動作期的外在操作能力或動作智慧發展而來。 創辦人在創園時就以皮亞傑的認知理論,福祿貝爾先生好園丁的精神,蒙特梭利蝸牛的精神,根據這些理論,加上自己早年從事教育工作與經驗的累積,規劃、設計、建構了有理念、有特色的孩子的學習樂園-仁和幼稚園。不論是教室空間的規劃、窗戶的設計低低的裝上透明的玻璃,除了安全的考量、空氣流通外,又有穿透的感覺;上樓的階梯、游泳池、草場、大蝴蝶、沙場、生態池、科學遊戲場、空中走廊、圖書室、寢室等的設備與動線的規劃,都能看到創辦人的用心,安全的考量與設備中具教育的意義,從環境中引發孩子主動探索、學習的動機。 皮亞傑的發展理論,孩子在幼稚園的學習應多些碰觸和對聲音的接收,以實際經驗為主,透過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使其喜歡說、喜歡想,喜歡做,喜歡玩,從中累積能力、建構知識與人格的發展。 對人類的學習發展而言,0-6歲是人格成長與社會化形成的黃金時期,是非常重要的階段。而家庭與學校是此時期重要的場所。 祝 平 安 喜 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關心細微處

我們家養了兩隻獅子兔,天氣好的時候,我會放牠們在大樓的中庭花園跑一跑;如果剛好有小朋友經過,幾乎沒有一個孩子不被吸引。我很喜歡觀察小朋友與兔子玩耍的動作和表情,這使我了解成人要懂得孩子其實並不容易。很多時候,我們會錯過一些細微處,而直接以大人的觀點來解讀;這些誤解,使我們錯過與孩子的美好溝通。小小孩在摸兔子的時気,看起來像在「打」牠們。起先,我以為這些孩子不夠受護小動物,但多看幾次之後發現,他們的力道之所以不正確,是「愛與怕」兩種心情交疊所致。因為嘉歡而想摸;卻也因為害怕而做好隨時可以逃走的準備。一緊張就形成過重的力道;因為快速,就很難溫柔的撫摸了。我常聽到大人這樣指導孩子:「不要打牠,要輕輕的摸!」這兩個指示聽起來好很清楚,不過無濟於事。 這使我想起一個笑話:有一個小孩整晚不停的叫媽媽,纏著媽媽說話。媽媽上了一天班,忙完家務後,累得「啪」的一聲關上燈,對四歲的孩子說:「睡覺了,從現在開始,我不要再聽到你叫媽媽了!」躺下後不久,這個媽媽就聽到一個微弱的聲音在黑暗中響起:「張太太、張太太,我可以喝水嗎?」 一般人都以自己所知的經驗來判斷下一步該如何進行。在上面的笑話中,那位媽媽的另一個稱呼是張太太,而用這個稱呼可以解決孩子需要媽媽的問題,同時又不違背媽媽的交代。那麼對於兔子的問題,又該如何解決呢?我猜,小朋友本來就不是要「打牠」,而是想「輕輕摸」牠。但打和摸的標準在哪裡?這又是一種沒有標準、很不具體的說法。如果我們拉著小朋友的手去摸,讓他先有安全感,再一邊慢慢說明兔子的習性,會不會更有幫助呢? 我們在跟孩子溝通的時候,常常對於他們的不順從感到生氣。也許從今天開始,大人應該更仔細的觀察彼此對於同一件事情的了解是否形成共識,再決定如何進行下一步的溝通。我們經常自以為表達得很清楚了,但對方的理解卻不一樣。 最近有一個女孩找到一份很不錯的工作,卻不敢告訴父母。我問她為什麼,她說:「爸爸的公司剛走了一位主管,爸爸一定很生氣我不留在自家公司幫忙!」因為我非常了解她的家庭,於是觀她快打電話告知父母。我說:「你爸爸最擔心的是你離開家庭的保護傘後,能力是不是得到社會的認可,我想他會很高興你找到這份工作的!」果然如我所說,她的父親得知她的消息後,開心的說要請我們吃飯。 了解是從關心細節進而慢揣摩出的相知;錯過細節,有時候只是像摸兔子般的小事,有時候卻會像這對父女一樣,誤會了彼此的價值觀。 文/摘自國語日報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學習檔案本裡的每週教學分享,記錄著老師一星期與孩子們在園的生活學習點滴,透過文字與照片檔,作為班級親師互動的平台;仁和物語則是刊登了幼稚園的園務訊息、社區的資源、親子教養篇與園長的話,是家園溝通的橋樑,不論是班級老師或是園長,都很認真、用心、盡責的想讓家長了解幼稚園與班級的動態,孩子的學習情形,因為唯有家園親師攜手合作、互相了解,才能幫助孩子,在成長的路上,建立良好的基礎。因著要記錄孩子的生活與學習,老師們的觀察是不可少的,記錄雖然無法鉅細靡遺,但,透過文字的敘述,家長就能了解寶貝們一星期在園的學習情形,應該是一件非常棒的事。記得外孫女欣恩年初從美回台的那段日子,上小班,女兒、女婿最愛看的就是她的每日聯絡本和每週教學檔案,透過老師的紀錄和所拍的照片,了解寶貝的動態,他們非常感動,尤其是爸爸,他說:「很感謝幼稚園有這樣的資料,更感謝老師的辛苦。」不僅享受,他們也很認真的回應「給老師的話」,表達對老師的謝意。雙向互動,是很重要的學習功課。老師們應該很期待每位家長的分享! 看著一本本學習檔案本,封面是寶貝的畫,每一幅畫都是獨一無二的,不同的年齡有不同的表現,以大人的眼光來看,可能是是亂塗,寶貝卻說那是「我」啦,說著時臉笑得好燦爛、好天真、好可愛,誰說那不是他!相信家長的感動一定更深!孩子用畫來記錄這時候的他。 記錄是一種很好的習慣,凡走過必留下痕跡,有人用文字,有人用畫,有人拍照、錄影、錄音..,拜科技之賜,記錄的方式多樣,不管使用哪一種方法,當時光流逝,走過青春年少的歲月,翻閱所做的紀錄,應該也是一種享受。享受~是要付出的。有位畢業的家長說,她把小朋友的學習檔案本,一本本都保存起來,也時常翻閱裡面的內容,每看一次就勾起她的回憶,本子裡面有幾週給老師的話是空白的,現在的她再看,覺得很不好意思。溝通不應該是單向。 「今年的學習手冊與往年不同,新增了護眼行動與認識牙齒及預防蛀牙的好方法,真讚耶!剛好這3天,柏睿的側門牙已開始鬆動,馬上現學現用,安定柏睿換牙的恐懼。」柏睿的媽媽在給老師的話裡這樣寫著。 感謝!得到肯定。是呀!這學期的幼兒學習手冊,增加了護眼行動六招式和認識牙齒與預防蛀牙的方法,因為視力和牙齒是衛生保健的重點,將資料放在幼兒學習手冊本,是希望孩子隨時提醒自己,注意眼睛和牙齒的重要,好高興提供的資料對家長有所幫助。這就是檔案本的功能,家園親師的平台。 溝通的管道很多,檔案本是其中一種,網站、部落格、Facebook、電話、簡訊、活動與座談..等都是,今晚(五)7:30~9:00,是本學期第一次親師座談會,是面對面的互動,不僅是親師更是班級家長彼此認識的好機會,期待您的參與。 祝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用心不要太用力

近日日本有一本暢銷書,書名是《一億人總有憂鬱》。的確,我們現在所處的是一個全球化的世界,當世界變成平的,除了每個人的工作壓力大之外,父母們也深深感嘆:我們的孩子未來必須和全世界的孩子競爭,究竟要讓孩子學些什麼,才會有競爭力?父母費盡心思為孩子安排一切;但是世界的變化實在太快了,沒有人知道未來什麼行業最安穩,而且家長的安排若不符合孩子的興趣,即使有好工作也不快樂。 父母往往以自己過往的經驗來設想未來,拿自己十年二十年前的教育與學習經驗來教現在的孩子,然後期待他們面對十年二十年後的世界,這麼長的時間差距,在變化迅速的現代,形成了家長越用力,反而離目標越遙遠的處境。英國近代史大師或布斯邦曾經說:「人類若想有一個看的清楚的未來,不會靠延續過去或現在來達成。」 愛因斯坦在幾十年前也這麼提醒:「人類需要全新的思考方式,才能存活下去。」因此,家長必須謙虛的與孩子一起重新思考怎麼學習,並且培養終身主動的學習態度。 十多年前,在雙胞胎女兒出生的那一年,我與一群朋友成立了「荒野保護協會」,在未台灣環境奔走之餘,也深深體會到,保護環境最有效益的方法,就是改變父母的教養方式。因此,除了從週遭的夥伴身上學習之外我也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細心的觀察、思索。 我覺得父母可以在三種學習領域協助孩子。第一是「生命教育的學習」,包括價值觀、生活態度及健全人格的養成。學習最重要與最基礎的核心,其實就是尋找自我意義的過程,找出屬於自己的路,勇敢追尋夢想。所謂生命教育,就是尋找人與自己、人與他人,以及人與環境的適當關係。 第二種領域就是「具體能力的培養,以及職業生涯的規劃」。在我們過去成長的年代裡,大家認知的學習大概就是知識的記憶,但是未來世界已從資訊時代轉變成以創意、整合及同理心為主軸的「理念時代」,知識不再具有主導的力量。因此,如何透過各種方法與工具,累積孩子帶的走的能力,包括主動學習、自我管理、忍受挫折、批判思考、人際溝通等能力,或者對未來工作的選擇與準備,家長都可以陪伴孩子共同學習。 第三種領域是「學校考試項目的準備」。雖然我們都知道學業成績,甚至學歷對於孩子的成長與幸福並不重要,但是也要務實的了解,孩子的自信心與自尊心是在生活環境中形塑出來的,老師、同學的眼光,會影響孩子對自己的看法。我們不能去對抗整個社會與環境的價值觀。因此,如何協助孩子應付考試,也是不可輕忽的教養過程。 理想上,我們期望孩子同時具有以上三種領域的能力,但我發現,對許多孩子而言,這三個領域似乎彼此獨立,沒有關聯性。雖然教育是一種有方法、步驟,可以操作、檢視效果的科學,但是對於家庭來說,教養是一種藝術,因為孩子就像小鳥,握得太鬆就容易飛走;握得太緊就容易窒息。 在真實的生活情境裏,學習的過程並不是可以完全控制的科學流程,它是一種經過設計的「放任」。換句話說,可以事先設計與安排適當的情境或環境,引導孩子在其中自由自在的發展。 教育是一種「用心但不要太用力」的藝術。 摘自國語日報文/李偉文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