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August 9, 2011

園長的話

孩子的笑容與成長是老師最大的鼓勵 7月28日學期結束了,29日開檢討會,針對園務、教學、活動及保育的推動,逐一作討論,以孩子的心為心,藉著開會溝通與了解,力求大家都能有共識,並針對暑期班的開課作籌備與討論。 檢討會當中大家最有共識的是,當幼稚園老師真辛苦,「錢少、事多、離家遠」,每天一大早就要到幼稚園來,下班時間到了還走不開,要處理的事情很多,舉凡備課、教室的整理、孩子的觀察記錄、與家長交談、打電話等,若更用心的話,真的就要以校為家了。 幼教老師要具備十八般武藝,當老師又要兼保姆,做不完的保育工作,更因著腸病毒的流行,不僅要教導孩子洗手的正確步驟,規定每天要稀釋漂白水拖地、擦桌椅、櫥櫃、洗玩具等的預防措施,班級若是有孩子罹患,神經得繃得更緊;還得接受衛生單位不定期的抽檢,查驗小朋友是否真的會洗手?此外,還要查閱一些相關的文書資料,這些保育工作 逐年增加,是一種額外的負擔,無法抗拒。 當然出發點都是好的,只是執行要有人力、物力和財力,這些都得由幼稚園概括承受。有老師的家人曾說「教幼稚園阿~ㄉㄟ騙囝仔,有啥物湯無閒,七早八早出門,天黑也無知要轉來!」真無奈,說真的,工作最怕得不到家人的認同與支持。 很多人願意委身在幼教,只能說教育單位對幼教的不重視,從未正眼看待幼教人,遑論給予任何的補助,很多念幼教,但畢業卻不走幼教工作,都覺得太辛苦了。在教育的體系裡,從事幼教工作者社會地位最低,尤其是私立幼托園所。大家都認同家庭教育最重要,再來是學前教育,理應受到政府單位和社會人士的重視才對,但幾十年來得不到關愛的眼神,沒有實質上和精神上的鼓勵,很多經費是補助在大學教育上,就像得不到家人的肯定與重視一樣,真的很心痛,大家都認為私立園所都只以營利為單位,實在不公平,尤其是近幾年來物價指數年年攀高,而幼稚園的學費是凍漲的;但,即使能漲,也因為競爭,大家也不敢調高收費。 近幾年來有大班幼教券的補助,上學期台南市更針對二歲以上五歲以下幼兒,實施就學五千元的補助,一○○學年大班的幼教券提高到一萬五千元,希望能減輕家長的負擔與提高出生率。但,看不到工作者的辛苦,真的好希望也能夠補助私立幼稚園的老師,留住好人才、好園所,這才是政府需要未雨稠繆的,是必須受重視的。 往下紮根,是很重要的概念,就像種子若種在肥沃的土地上,就能夠結實纍纍。基於此信念,所以我們願意付出,感謝仁和這群天使老師的委身,在孩子年幼時陪伴他們走在成長的路上,協助家長,為孩子奠定好的根基,期盼家長們能與老師成為夥伴關係,適時的給予老師肯定與鼓勵的掌聲,多看老師的優點,因為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是不完全的。 八月一日暑期生活營開始,有舊生、有新生,對幾個新生尤其是小小孩來說,上幼稚園是第一次的經驗,在他們小小的心靈裡,是既期待又害怕。第一次對每個人來說都會很擔心、很害怕,何況是幼小的孩子。 孩子要離開平時黏在一起的爸媽家人,離開熟悉的家,獨自一人面對陌生的環境和人群,感覺很無助而哭,這種狀況很正常,因此除了幼稚園裡的老師要有耐心與愛心之外,家人的幫助更是重要,這時要同理心孩子,站在他的立場安慰他、鼓勵他、擁抱他,給他溫暖,給他力量來袪除心裡的恐懼感,畢竟他們還這麼小,需要我們耐心的等待。如果你的孩子對於上幼稚園還很緊張會哭鬧,這表示他還需要家人的支持,只要突破這個挑戰,迎接他們的將會是更寬更廣的視野。 星期四的參觀教學活動-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在館內人員的導覽、解說,孩子實際操作體驗,認識童玩~遊戲童年~跳房子、做紙船、紙炮,敲打竹樂器、打彈珠、坐草籃等,過了一個充實且愉快的時光。 下星期一八月八日爸爸節,幼稚園特別為終日辛苦忙於工作的爸爸們,舉辦爸爸節慶祝會,本星期請家長在星期四前提供「父與子」或「父與女」的照片,收到的照片約有40張,已放在網路上;另外也錄製寶貝想對爸爸說的話,下星期一慶祝會後會上網,請家長記得抽空欣賞。 祝福爸爸們 爸爸節快樂 身體健康 事事順心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爸爸你好 我也好

問一個問題:你爸爸是做什麼的? 答案顯然很簡單,而且只有一個,爸爸是公務員、老師、商人或其他各行各業,你應該知道答案。 再問一個問題:爸爸曾為你做過什麼?你簡直可以列出一個「爸爸清單」來:考試考壞時,陪著你、給你打氣的爸爸;生日時,跑遍城市為你買蛋糕的爸爸;承諾要「永遠照顧你」,晚上趁你睡覺來看你,給你蓋被的爸爸。 還有一個問題,可能要想一下,也可能你根本不知道如何回答:你為爸爸做過什麼? 每個人都有一個爸爸,而且生下來就註定好的,然而,觀看別人的爸爸的故事,是會有情緒渲染力的,我們常不知不覺聯想起自己的爸爸,以及爸爸和我們之間的故事。像張作驥導演的電影《爸,你好嗎》裡,就有十種形形色色的爸爸,從年輕的到年邁的父親,你必定能從其中一段,或只是一句對話、一個身影或一個眼神,尋找到自己與爸爸的關係。 每個爸爸其實真的都是一部電影,但孩子就像遲到的觀眾,努力想知道爸爸的前半段劇情。心理學家說,我們都會有追尋爸爸故事的心理動力,用爸爸的故事來定義自己的人生和角色,所以爸爸前半生的故事,就像一份送給孩子的看不見的禮物,深深的影響孩子的生命。在張作驥的電影裡,我們其實常看見這份禮物的影子,也看見爸爸的過去如何影響孩子的將來。 童年時,爸爸的身影險的那麼的巨大,我們追求不懈的讀書、考試、追求成就,常常就是為了得到爸爸的讚揚。所以,曾有心理學家調查成年兒女與對爸爸的抱怨;小時候想得到爸爸讚美,爸爸卻保持沉默,是許多人共同的經驗。兒子抱怨爸爸的沉默、木訥和不懂得溝通,但等到這個兒子自己變成爸爸,卻還是照樣沒有學會溝通。 電影裡有一段爸爸帶兒子會去看祖父,卻要透過孫子的問話,祖、父、孫三代才能維持溝通。經過這麼多年後,長大的兒子還是不知道如何和爸爸講話,反而只有孫子會問爺爺「你有沒有女朋友」這樣的問題。 電影裡還有一段,長大後的兒子變成了爸爸,卻還是不知道怎樣當爸爸,因為正如心理家湯瑪斯‧哈利斯說的,我們在三歲時心裡會覺得「爸爸真好,但我不好」,因為我什麼都不會,而爸爸卻什麼都會。如果這個兒子爸爸沒有教他怎樣學習變成大人,長大後,「別人好,我不好」的自卑感還是會繼續存在。電影哩,有個爸爸老實的跟兒子說:「我不知道怎樣照顧你。」反而兒子要安慰他:「你照顧的很好。」 看著自己的爸爸,以後你可能會體會到,父子間最重要的那個東西,其實叫做「關係的品質」。然而,無論跟爸爸的關係是親密,或是講不上幾句話,將來總是可能會留下遺憾和抱怨,這時,請你體諒你爸爸,他其實也在學習,小時候,他也是他爸爸那部電影的遲到的觀眾。何妨輕輕問候一聲: 「爸爸,你好嗎?」爸爸是好爸爸,孩子也是好孩子。 摘自國語日報 文/呂政達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