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August 2011

園長的話 – 暑假 bye bye

很快的,暑期生活營隨著時間的流逝,在今天(8/26)結束了,回顧四個星期的暑期生活,是既充實又快樂,多姿多彩。記得暑期上課前的籌備工作,在班級的命名上大家琢磨最多,認為名字很重要,不可隨便給個名稱,說著說著談到黃金的價格,就這樣取得共識,以珠寶等珍貴之物來命名~鑽石、珍珠、黃金、水晶~;參觀的地點則是Mandy在六月底前就花了很多心思去設計安排了;主題~驚奇博物館、美術館、兒童館Go~則是配合參觀地點的選擇。 問孩子:「你今天快樂嗎?」「快樂!」「有什麼快樂的事?」「游泳、體能、玩、坐車去參觀…」哈哈!~玩~真的是孩子們的最愛!前中師院的陳素花老師曾翻譯一段話~就是玩~「你問我今天在學什麼?當我的回答:我只是在~玩~時,請別誤解我,因為我是在~玩~當中學習學會如何讓我自己成功、快樂,我將為明日做最好的準備。今日我是一個孩子,我的工作就是玩。」短短的一段話,道出了孩子們的心聲,假如每個階段,教室的學習都能像遊戲場那樣吸引孩子,該有多好! 是呀!我們都當過孩子,了解孩子的心,希望能夠給予他們一個快樂的童年。創辦人洪南海先生更是以福祿貝爾先生好園丁的精神來規劃幼稚園,在寬廣的園地裡提供豐富的學習情境,滿園的花草,讓孩子們每天能夠呼吸到新鮮的空氣與自然的涼風,觀察生態池裡的魚兒、蝴蝶飛舞吸蜜;攀爬跑跳,以運動感覺智能,提高身體的動能與智能的開發,在玩樂中學習成長。 了解孩子,就該以他們的心為心。暑期班安排了四個參觀地點,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認識童玩~遊戲童年~跳房子、做紙船、紙炮,敲打竹樂器、打彈珠、坐草籃等;高美館、兒美館~參觀紙房子-一個人的小屋,體驗操作兒美館內的各項學具設備~;亞歷山大蝴蝶園~餵羊、小白兔、天竺鼠,欣賞蝴蝶的生態、標本,聽海螺聲,尋找貝殼;兒童館,館內的各項設備都是能玩、能操作的~有黑暗迷宮、生活扮演區、布袋戲台、擔仔麵攤、體能探險樂園、球池、南洋文化迷宮、甲蟲生態谷、泡泡區、小記者播報台、閱讀區、積木建構區..等。 小朋友們在老師的帶領下,一區區的參觀、學習、操作與體驗,大家都玩得不亦樂乎,就連千芠、守謙、秉紘、易倫、維智這幾個小不點兒也都好高興,跟著大夥兒一起,東摸摸西跳跳的~;另外八月八日舉辦爸爸節慶祝會,當日參加的爸爸雖然只有幾位,但大家還是玩得很開心。 除了參觀與活動外,課程的安排還有游泳上體能,玩音樂,學英文,在老師的帶領下孩子們增長智慧、增加知識,過著規律化的假期生活,豐富了生活的經驗,身量更加茁壯。大班小朋友下星期即將成為小一新鮮人,而中班小朋友升上大班,小班升中班,幼幼升小班,孩子們經過時間的洗禮都長大了,也更懂事、更獨立、更有自信了。在新的學年又將展開不同的學習歷程,從學習中累積知識、智慧與經驗,建立良好的品格與態度。在此恭喜孩子們,特別是大班小朋友,希望他們往後的小學生活是愉快的,更歡迎時常回幼稚園來,分享學習生活的點滴,仁和永遠愛你們的。 暑期生活營中,我們看見許多小朋友令人欣喜的成長與蛻變。一些新入園的小朋友,從當初的羞怯、哭鬧、撒嬌、不肯獨自留在幼稚園,漸漸的學習到獨立,即使爸媽不在身邊,也能在老師的幫助下,習慣、適應幼稚園的生活,甚至交了許多新朋友。不過,仍有幾位小朋友,還需要時間,等待他們的成長。 「獨立」對幼小的孩子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在他們內心有很多的掙扎,面對人、事、物都陌生的情況,既期待又害怕,有很多的擔心與恐懼;他們必須在適應、探索、觀察中,去發現幼稚園和家裡不同之處,這種經驗在學習與成長的路上,是必須付出的,當然需要大人的陪伴、支持與鼓勵。 家裡和幼稚園,事實上有很多的不同,環境、設備、人、作息、吃,就因著有這麼多的不同,所以他們害怕、恐懼,用哭來表達不安的情緒。有時家長會認為孩子上學已經一兩個月了還再哭,就會失去耐心與信心,甚至拿別人來比,對學前2~5歲的孩子來說,實在是個沈重的壓力,因為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是不能比較的,如此不但沒有幫助,反而會讓他們更退縮。 人,本來就該不斷的在生活中學習,調適自我,儲備能量,自我成長,自我訓練,來適應這個多變化的社會與時代。幼稚園是孩子的啟蒙學校,孩子在此階段培養人際關係,學習團體生活、自我獨立和社會性的發展,可是很重要的功課。看著六月底入園的士鈜妹妹~可愛的千芠~,十月中旬才滿三歲的她,經過時間的洗禮,在自己的努力與老師、父母、哥哥的帶領、陪伴、鼓勵與等待下,終於~長大~了,老師和實習姊姊都好高興! 下星期四~九月一日為新學期的開學日,趁著幾天沒上課的日子,校園的消毒、設備的維修、教室的整理、備課等開學前的準備工作似乎很多,深怕時間不夠用,說不定連六、日都得出來加班呢! 祝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子女是父母的一面鏡子

在外人眼裡,孩子常常被說就像他們父母的影子,這不是單就相貌而言,而是整體形象予人的感覺。做父母的人首重「言行一致,以身作則」。這話乍聽起來,似乎是十足的老生常談,了無新義。然而「無新義」不足為奇,因為,「身教第一」原本就是家庭教育永不會改變的法則。 新生兒來到世界上,雖然帶有某些先天性的素質,然而,絕大部分在身、心方面的成長與發展,都取決於後天的環境與學習經驗。基因專家告訴我們,甚至與生俱來的基因限制,也有迴旋的餘地,因為人腦是會成長的有機體。因此,就人格的成長、行為的模式、道德意識與價值觀的建立而論-亦即近年來引起廣泛注意的感情智力與道德智力所涉及的範疇,新生兒似乎如同一張白紙。在這白紙上逐漸顯現的圖樣,是經由隨時隨地的觀察、模仿、學習而低點繪成的。 孩子觀察、模仿與學習的對象,最早也最重要的,自然是朝夕共處的父母莫屬。父母的言行、舉止,彼此間相互對待以及對待子女的方式,是不斷提供給孩子的最直接最具體的示範,他們耳濡目染,有樣學樣,其深遠的影響力可想而知。因此,有心的父母應該將孩子的表現當作自我反省的一面鏡子:為什麼孩子粗魯沒禮貌?為什麼孩子蠻橫無理亂發脾氣?為什麼孩子唯我獨尊,從不為他人設想?為什麼孩子不肯努力付出想不勞而獲?為什麼孩子經常說謊諉過?為什麼孩子一昧要好吃、好穿、好玩,只知道追求物質上的享受?………做父母的如能坦誠地反躬自省,會發現許多這類『為什麼』的答案,在自己身上昭然若揭! 而孩子其他的一些惡性,也往往可尋出蛛絲馬跡,歸根到父母的影響。在外人眼裡,孩子常常就像他們父母的影子,這不單就相貌而言,而是整體形象予人的感覺:就像神情、語氣,以及舉手投足,肢體的小動作等等。「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相信每個人都說過或聽過類似的話。同樣的道理,孩子腦子裡的想法、價值觀等。表面上看不出來的東西,又豈能脫出父母的巢臼? 所以,你期望孩子成長成什麼樣的人?除了說給他聽,更要做給他看!尤其在孩子幼小時,大道理他未必聽得懂,給他看好榜樣,是最有效的方法。等孩子漸漸懂事,言教也必須輔以身教。如果父母口中高唱禮、義、廉、恥、誠、信、勤勉等人生的大道理,卻不能身體力行,使自己的行為符合自己的說教,如此則言教只流於誇談、空言管教的效果必然是有限的。尤其甚者,父母言行不一,管教實不能使子女心服口服。久而久之,可能助長子女的叛逆心理,造成日後親子溝通上的障礙。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戶外教學參觀可以學到很多書本上不知道的知識喔! 「看電視1小時,短命22分鐘」報上頭版的這幾個字,真夠驚悚! 詳閱裡面的內容,看電視一小時相當於抽兩根菸,即少活了二十二分鐘,那一天一小時,一個星期七小時,一個月就是210小時,折算是10天了,這代價實在是太高了,真的是不動不行,要活就要動。研究報告指出,每天運動十五分鐘,就有延壽之效,平均可延壽三年。 另一項研究報告說運動延壽適量不夠,盡量最好,每日運動一百分鐘最佳。 中國醫藥大學教授溫啟邦教授更說「適量運動的口號害了很多人」,他說人類自古就在尋找仙丹,如今證實運動就是仙丹,每位醫師都應該開給病人這項處方,以聚餐為主的社交方式也應改變~「請人吃飯,不如請人流汗。」運動愈多,死亡風險愈降,直到每日運動一百分鐘時效益最高。 現代人對健康養生都有很正確的觀念,不僅是運動,吃的方面也很重視,所以養生餐、有機蔬果店愈來愈多,打著有機兩個字,價錢就要貴上一倍,消費者的信心指數也較高,而健身工廠、室內游泳池、三溫暖也一間間的成立,希望因著進入這些場所,讓自己的身體更健康。而一般最常見的運動是走路、爬山,早晚都有很多民眾,在學校的運動場走路、跑步做運動,其實這種不花錢的運動,是最簡單、最容易執行,只要持續不斷、有恆心。 仁和的校園,每星期二、四、五一早來園,孩子們就活力四射,50分鐘的晨光時間,在老師們安排的體能闖關遊戲、跳箱,利用各式各樣的器材,引導孩子透過擺盪、翻滾、攀爬、彈跳、騎車、投籃、跳躍等多樣化的運動方式,提高身體的靈活度,協調力、大小肌肉、心肺、手臂肌力、平衡感等的訓練與發展;每週兩堂體能活動,以及課間、課後的戶外活動,對小朋友而言,這些活動是非常重要的。 仁和有空間、有場地、有器材,還有熱情和活力,更重要的是知道運動的重要性,所以雖然排器材、收器材很辛苦、很麻煩,但堅持做對的事,做對孩子最好、最有益的,因為運動是人類的生命,體能是運動的基礎,運動因體能提升而發展。 創業維艱,守成更不易,在邁入第三十八年的歲月,仁和仍一本初衷,堅持創辦人的理念~「福祿貝爾先生好園丁的精神,蒙特梭利蝸牛的精神,皮亞傑學說的物理遊戲、數概念理論,動作教育,多元的學習」~;發揮仁和的特色~「體能教育,自然科學啟蒙」~讓仁和的好寶寶,在他們的童年歲月,奠定好的根基~好體能,探索生命的興趣,啟發探究科學的興趣~。 星期四的戶外教學參觀~亞歷山大蝴蝶園~,是一趟非常棒的生態之旅,在園區主人卜派先生、秦老師及其他工作人員的帶領導覽下,參觀可愛動物區-餵食山羊與兔子、天竺鼠;貝殼館-欣賞不同的貝殼,用耳聽貝殼的聲音,在白沙堆裡尋找貝殼;標本館-觀賞不同種類的蝴蝶標本;蝴蝶園-好多蝴蝶自由自在的飛舞著,秦老師以生動活潑的語氣、動作、表情,介紹蝴蝶的一生,從蝴蝶媽媽產卵-毛毛蟲-蛹-成蟲~叫完全變態,小小孩也聽得懂呢,秦老師像磁鐵一樣,大人小孩都被她吸住了。 孩子們喜歡到戶外參觀,除了可開闊視野,豐富知識領域外,還可挑戰自我的體力與耐力。 再過一個星期8月26日星期五,四個星期的暑期班就要結束了,結束後利用8月29、30、31三天沒上課的時間,老師們將做開學前的準備工作,教室的大整理,清掃、消毒、擦拭、佈置,教學的準備,家長的聯絡等,一刻都不得閒。 水晶家的小朋友即將邁入另一個學習的階段,除了學習能力上的銜接,其他領域的銜接也是很重要的,希望家長們能夠挪出時間,陪伴他們做好準備的功課。 祝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陪孩子適應小一生活

「我家寶貝終於上小學咯!」看著孩子穿上制服,背著書包走進校門,許多父母的心中一定憂喜參半。 上學如同爬階梯,而幼稚園到小一的這層階梯,要心小一到小二高出許多,是孩子由幼兒蛻變成兒童的一大轉捩點。信誼基金會針對教養問題做過調查,「人學適應」名列「十大教問題」之一,可見孩子上小學的適應問題值得關切。 在欣喜孩子即將步入學習新階段之際,父母的陪伴協助,是孩子能否順利適應小學生活的重要關鍵。以下提出幾個步驟,與家有小一新生的家長分享。 步驟一:大手牽小手,校園走一走 面對陌生環境,孩子容易產生憂慮、害怕的負面情緒。建議家長利用暑假,帶孩子到校園玩耍,練習聆聽上下課鐘聲,為孩子介紹最常使用的空間,例如:一年級的教室、哥哥姐姐的教室、教師辦公室、健康中心、廁所、遊樂場、放學接送的位置等。 每到一處,可以在孩子耳邊輕輕叮嚀,例如駐足在孩子未來的教室前,可以跟孩子說說「學校的爸爸、媽媽」會對他好,增強孩子對老師的正面情感;提醒孩子遇到因難,可以隨時去找老師;同時看看教室裡的擺設,要孩子猜猜自己會坐在哪個位子。 如果走到廁所,可以替導孩子正確的如廁方法:先關上門,把小腳擺在最適合的位置,然後才如廁;上完廁所要記得沖水,再把衣服穿整齊,並且養成洗手的好習慣。 遊樂場是孩子的天堂,家長可以陪孩子盪秋千、溜滑梯、玩翹翹板……,遊戲規則及注意事項都要在遊戲當下適時引導。在認識學校環境的運程中,每一個細節都應該在情境下仔細的練習一次,當孩子對環境多熟悉一分,不安與焦慮感就會減少一分。 步驟二:訂定作息表,調整生活步調 當孩子步入小學階段,就代表「規律」成為生活中的必須守則。家長的生活作息深深影響孩子的步調,親子可以共同訂定一份生活作息表。 首先,訂出每晚上床時間,引導孩子思考放學後到上床睡覺前,有哪些該完成的事項,如何安排才能做最有效的運用。作息時間表訂定後,試著做做看,不斷實驗修正,找出全家都能接受的模式與時間表。 全家養成規律的生活慣,孩子才能從容的時間,在家享用豐盛的早餐,為一天的學習儲備滿滿的精力。 步驟三:培養自理能力,有助融入學習 孩子步入小學後,很多事都要自己來,例如拉拉鍊、扣扣子、翻領子、綁鞋帶等基本能力要具備,尤具是紮衣服的動作,在家要多練習。還要教孩子整理書包,養成自我負責的習慣;並且學習在三十分鐘之內用完餐,養成餐後潔牙的習慣。 父母應該開始放手,把責任交給孩子,讓孩子試著做家事,例如:握地、洗抹布、擦桌椅等,從中學習做事能力,有助於快速融入學校生活。 步驟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在為孩子購置學用品時,應力求安全實用,花稍的設計款式容易吸引孩子把玩,而無法專注學習。鉛筆是低年級孩子最佳的學習工具,但不健議使用自動鉛筆,因為自動鉛筆的筆心細,容易斷,損壞率高,會增加孩子寫字的困擾與挫折感;最好使用HB三角筆。 此外,為孩子布置一個屬於他自己的讀書空間,保持書桌的整齊清潔,孩子才能專心學習。在固定的時間、地點陪孩子做功課,並且適時整坐姿與握筆方式,能引導孩子寫出一手好字,養成良好的學習態度與習慣。 步驟五:善用聯絡簿,溝通無障礙 教師是家長的教育合黟人,家長若能了解、配合學校與班級的教學活動,與教師密切聯繫,陪孩子一起成長學習,那麼孩子的學習之路將會越走越有信心。 親師溝通的管道除了每學期舉辦的親師座談會,透過班級網頁中各項活動訊息、學生作品、班級行事曆等,也是了解孩子在校學習狀況的方式。 此外,聯絡簿是更即時的溝通平臺,能透露孩子的生活學習情形,因此每天的簽名閱覽不可少。若問題較為複雜,無法三言兩語表達時,父母應主動與老師約時間見面或打電話溝通。父母若能扮演好孩子與老師之間的橋梁,不但能幫助孩子越過一道道成長關卡,更能增添孩子、師生之情。 「上小學」是喜悅又充滿希望的事,孩子的第一次學習之旅,需要家長的陪伴與支持;多些耐心與等待,給孩子多一點時間調適,孩子才能快樂的學習、成長。 文/摘自國語日報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戶外教學參觀 高美館

「顁元!你們在玩什麼遊戲?是玩搶紙球啦!」坐在高美館前的迴廊,看著水晶家七八個男生用完餐後,興致勃勃的玩著紙球,好奇的我想了解他們在玩什麼遊戲。看得出道具是紙球,只是想,什麼遊戲讓他們玩得那麼起勁?經我這麼一問,好幾個小朋友也想加入,有人想當啦啦隊成員,弘偉說他要當裁判,就這樣他們又玩了起來,還欲罷不能。小男生~有用不完的體力和精力。 昨天的戶外教學參觀~高雄美術館和兒童美術館~孩子們快快樂樂出門,平平安安回家,一趟非常愉快的知性之旅。高美館是一個展場,兒美館是可以讓小朋友體驗操作的地方,一個是靜態的,一個是動態的。十時,抵達高美館,因為事前有預約,有導覽人員帶領,一進館,工作人員就告知,入展場任何東西都不可以攜帶,只能看、不可摸、不可拍照,要先把身上所有的東西都放在置物櫃裡,深怕這群小蘿蔔頭一不小心破壞展場的作品,就連手機都得靜音。 我們分成三組,很配合的遵守規定,安靜的跟著導覽人員。展場展出~紙房子-一個人的小屋~導覽的阿姨原以為孩子聽不懂、不會欣賞,幾個介紹後,發現不是她想像的那樣,對小朋友開始有了不同的看法,也稱讚他們聽話、懂事又聰明,講得更起勁。阿姨說「展出的作品是由法國藝術家、建築師設計,由台灣三所大學的學生,依照設計圖做出來的…」,孩子們仔細的聆聽、用心的欣賞,似懂非懂的也能答對阿姨的問題,或記住她的話~,沒有用釘子釘的房子是用~「卡(ㄎㄚ)榫(ㄙㄨㄣ)」~,祈恩說的很大聲,記住「卡榫」兩個字,很棒呢!什麼意思?會比、會說、還會解釋,哈哈有注意聽呢! 一個半小時的參觀,欲罷不能,與送餐人員約好十一點半在高美館門口碰面,匆忙的走出展場,發現中小班小朋友已等著要用餐了,嗯嗯! 下午兒美館的參觀,一點半準時開門分配參觀的地點,花了十分鐘,再把東西都放在置物櫃、上個廁所,又花了十分鐘,規定的一百分鐘用掉了二十分鐘,剩下八十分,要參觀三個體驗館時間似乎不夠。其中一個館就是上午展場的延伸~紙房子-一個人的小屋,上午只能聽看,下午可以體驗,孩子好珍惜,鑽進鑽出的;還有奇幻野獸國,佈置成奇幻森林,裡面住著各式各樣的奇幻野獸,有的長相奇特,有的則溫訓可愛,有操作、還可以角色扮演;~觸覺探險地~透過情境佈置與設計,利用觸覺,幫助更了解生活的三度空間,不只是用眼睛看一幅畫,希望能夠發揮觸覺能力,摸索感知這個大千世界。 回家的路程,車上一片寂靜,孩子們很快的進入夢鄉,下車前才叫醒他們。 祝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陪孩子成長是父母的責任

雙薪家庭對幼兒最大的影響,就是多數的孩子都被迫托育,無法全程由爸媽負責照顧。根據新北市保母協會的粗略估計,約有一成五的受託兒是二十四小時被托育。亦即,在台灣都會地區,有相當高比例的嬰幼兒是長年居住在原生家庭以外的地方。這種奇特的家庭型態對孩子的成長與教養會產生何種影響,頗值得關注。而如何扮演「假日父母」也是本月號要探討的主題之一。 雖然三歲定終身的說法失之於籠統,但研究顯示,孩子幼年期所受到的刺激和教導,確實會對其產生長遠的影響。從生理上觀察,腦部的重量在出生時約400公克,是成人腦容量的1/4;6個月大時則增加至1/2;1歲時再成長為2/3;2歲時即已達3/4;3歲時則進展至4/5。此外,腦科學也證實,腦神經傳導的速度與活力,決定了腦的效能;而腦神經網絡的複雜度則是由先天亦傳與後天環境的交互影響所決定。因此,既然刺激幼兒腦部發展的後天環境至關重要,爸爸媽媽們又怎能將此一重責託付他人呢? 再者,從感情上論,寶寶在娘胎時就已經開始發展聽覺,他會熟悉母親的聲音,並透過肌膚與觸覺,感覺到母親對他的撫摸。出生後,他會慢認得照顧者的臉龐,並對此人產生感情上的依附關係。而這種關係涉及了孩子成長之後是否有安全感,以及對人的信任感的發展。因此,在此階段頻頻替換照顧者,或將依附關係建立在父母以外的其他人身上,恐怕不是照顧幼兒最好的方法與選擇。所以,家長們千萬別以為嬰幼兒反正不懂事,或是長大之後對這個年紀所發生的事多半不復有記憶,而輕忽了孩子對爸爸媽媽的需要。特別是三歲以下的低年齡層幼兒,父母更應該要對孩子付出更多的關注。 我們想提醒家長們,如果因為工作需要而被迫托嬰,應儘量避免二十四小時托育,最好每天都能親自陪伴與照顧孩子一段時間。親子關係是日積月累慢慢營造起來的,如果辛苦工作是為了給孩子更好的生活品質,那麼,陪伴孩子一起成長絕對是創造更良善的生活品質的關鍵。 文/摘自學前教育月刊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孩子的笑容與成長是老師最大的鼓勵 7月28日學期結束了,29日開檢討會,針對園務、教學、活動及保育的推動,逐一作討論,以孩子的心為心,藉著開會溝通與了解,力求大家都能有共識,並針對暑期班的開課作籌備與討論。 檢討會當中大家最有共識的是,當幼稚園老師真辛苦,「錢少、事多、離家遠」,每天一大早就要到幼稚園來,下班時間到了還走不開,要處理的事情很多,舉凡備課、教室的整理、孩子的觀察記錄、與家長交談、打電話等,若更用心的話,真的就要以校為家了。 幼教老師要具備十八般武藝,當老師又要兼保姆,做不完的保育工作,更因著腸病毒的流行,不僅要教導孩子洗手的正確步驟,規定每天要稀釋漂白水拖地、擦桌椅、櫥櫃、洗玩具等的預防措施,班級若是有孩子罹患,神經得繃得更緊;還得接受衛生單位不定期的抽檢,查驗小朋友是否真的會洗手?此外,還要查閱一些相關的文書資料,這些保育工作 逐年增加,是一種額外的負擔,無法抗拒。 當然出發點都是好的,只是執行要有人力、物力和財力,這些都得由幼稚園概括承受。有老師的家人曾說「教幼稚園阿~ㄉㄟ騙囝仔,有啥物湯無閒,七早八早出門,天黑也無知要轉來!」真無奈,說真的,工作最怕得不到家人的認同與支持。 很多人願意委身在幼教,只能說教育單位對幼教的不重視,從未正眼看待幼教人,遑論給予任何的補助,很多念幼教,但畢業卻不走幼教工作,都覺得太辛苦了。在教育的體系裡,從事幼教工作者社會地位最低,尤其是私立幼托園所。大家都認同家庭教育最重要,再來是學前教育,理應受到政府單位和社會人士的重視才對,但幾十年來得不到關愛的眼神,沒有實質上和精神上的鼓勵,很多經費是補助在大學教育上,就像得不到家人的肯定與重視一樣,真的很心痛,大家都認為私立園所都只以營利為單位,實在不公平,尤其是近幾年來物價指數年年攀高,而幼稚園的學費是凍漲的;但,即使能漲,也因為競爭,大家也不敢調高收費。 近幾年來有大班幼教券的補助,上學期台南市更針對二歲以上五歲以下幼兒,實施就學五千元的補助,一○○學年大班的幼教券提高到一萬五千元,希望能減輕家長的負擔與提高出生率。但,看不到工作者的辛苦,真的好希望也能夠補助私立幼稚園的老師,留住好人才、好園所,這才是政府需要未雨稠繆的,是必須受重視的。 往下紮根,是很重要的概念,就像種子若種在肥沃的土地上,就能夠結實纍纍。基於此信念,所以我們願意付出,感謝仁和這群天使老師的委身,在孩子年幼時陪伴他們走在成長的路上,協助家長,為孩子奠定好的根基,期盼家長們能與老師成為夥伴關係,適時的給予老師肯定與鼓勵的掌聲,多看老師的優點,因為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是不完全的。 八月一日暑期生活營開始,有舊生、有新生,對幾個新生尤其是小小孩來說,上幼稚園是第一次的經驗,在他們小小的心靈裡,是既期待又害怕。第一次對每個人來說都會很擔心、很害怕,何況是幼小的孩子。 孩子要離開平時黏在一起的爸媽家人,離開熟悉的家,獨自一人面對陌生的環境和人群,感覺很無助而哭,這種狀況很正常,因此除了幼稚園裡的老師要有耐心與愛心之外,家人的幫助更是重要,這時要同理心孩子,站在他的立場安慰他、鼓勵他、擁抱他,給他溫暖,給他力量來袪除心裡的恐懼感,畢竟他們還這麼小,需要我們耐心的等待。如果你的孩子對於上幼稚園還很緊張會哭鬧,這表示他還需要家人的支持,只要突破這個挑戰,迎接他們的將會是更寬更廣的視野。 星期四的參觀教學活動-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在館內人員的導覽、解說,孩子實際操作體驗,認識童玩~遊戲童年~跳房子、做紙船、紙炮,敲打竹樂器、打彈珠、坐草籃等,過了一個充實且愉快的時光。 下星期一八月八日爸爸節,幼稚園特別為終日辛苦忙於工作的爸爸們,舉辦爸爸節慶祝會,本星期請家長在星期四前提供「父與子」或「父與女」的照片,收到的照片約有40張,已放在網路上;另外也錄製寶貝想對爸爸說的話,下星期一慶祝會後會上網,請家長記得抽空欣賞。 祝福爸爸們 爸爸節快樂 身體健康 事事順心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爸爸你好 我也好

問一個問題:你爸爸是做什麼的? 答案顯然很簡單,而且只有一個,爸爸是公務員、老師、商人或其他各行各業,你應該知道答案。 再問一個問題:爸爸曾為你做過什麼?你簡直可以列出一個「爸爸清單」來:考試考壞時,陪著你、給你打氣的爸爸;生日時,跑遍城市為你買蛋糕的爸爸;承諾要「永遠照顧你」,晚上趁你睡覺來看你,給你蓋被的爸爸。 還有一個問題,可能要想一下,也可能你根本不知道如何回答:你為爸爸做過什麼? 每個人都有一個爸爸,而且生下來就註定好的,然而,觀看別人的爸爸的故事,是會有情緒渲染力的,我們常不知不覺聯想起自己的爸爸,以及爸爸和我們之間的故事。像張作驥導演的電影《爸,你好嗎》裡,就有十種形形色色的爸爸,從年輕的到年邁的父親,你必定能從其中一段,或只是一句對話、一個身影或一個眼神,尋找到自己與爸爸的關係。 每個爸爸其實真的都是一部電影,但孩子就像遲到的觀眾,努力想知道爸爸的前半段劇情。心理學家說,我們都會有追尋爸爸故事的心理動力,用爸爸的故事來定義自己的人生和角色,所以爸爸前半生的故事,就像一份送給孩子的看不見的禮物,深深的影響孩子的生命。在張作驥的電影裡,我們其實常看見這份禮物的影子,也看見爸爸的過去如何影響孩子的將來。 童年時,爸爸的身影險的那麼的巨大,我們追求不懈的讀書、考試、追求成就,常常就是為了得到爸爸的讚揚。所以,曾有心理學家調查成年兒女與對爸爸的抱怨;小時候想得到爸爸讚美,爸爸卻保持沉默,是許多人共同的經驗。兒子抱怨爸爸的沉默、木訥和不懂得溝通,但等到這個兒子自己變成爸爸,卻還是照樣沒有學會溝通。 電影裡有一段爸爸帶兒子會去看祖父,卻要透過孫子的問話,祖、父、孫三代才能維持溝通。經過這麼多年後,長大的兒子還是不知道如何和爸爸講話,反而只有孫子會問爺爺「你有沒有女朋友」這樣的問題。 電影裡還有一段,長大後的兒子變成了爸爸,卻還是不知道怎樣當爸爸,因為正如心理家湯瑪斯‧哈利斯說的,我們在三歲時心裡會覺得「爸爸真好,但我不好」,因為我什麼都不會,而爸爸卻什麼都會。如果這個兒子爸爸沒有教他怎樣學習變成大人,長大後,「別人好,我不好」的自卑感還是會繼續存在。電影哩,有個爸爸老實的跟兒子說:「我不知道怎樣照顧你。」反而兒子要安慰他:「你照顧的很好。」 看著自己的爸爸,以後你可能會體會到,父子間最重要的那個東西,其實叫做「關係的品質」。然而,無論跟爸爸的關係是親密,或是講不上幾句話,將來總是可能會留下遺憾和抱怨,這時,請你體諒你爸爸,他其實也在學習,小時候,他也是他爸爸那部電影的遲到的觀眾。何妨輕輕問候一聲: 「爸爸,你好嗎?」爸爸是好爸爸,孩子也是好孩子。 摘自國語日報 文/呂政達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