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July 17, 2011

園長的話

最近又有教育議題佔了頭版的消息,就是北北基聯測登記分發,發生部分考生高分低就的情形,引起家長與考生的不滿。台北市長為此於7月12日宣布進行改分發的補救措施,但家長又擔心會擠壓到二次基測的權益,一連串的問題,真的是一個頭兩個大,如何解決考驗著當事者的能力,也反映出問題的所在,任何事想要變革,需要有周詳的計畫、演練、模擬與可能發生的問題與因應、補救的措施,更何況是聯測,這個攸關眾多考生的權益與未來,更何況全國基測在民國103年就要面對12年國民教育的實施,其廢止或改革勢難避免,值此關鍵,台北市今年又推動一個北北基聯測,讓家長和考生無所適從,恐怕要花更多的心思去了解,惟恐一個錯誤的想法、決定,而影響到孩子的權益。以前有高中聯考、大學聯考的年代,我們不清楚何謂「高分低取」或「低分高取」的荒謬現象,就算只差0.5分不能錄取比較前面的志願,還是得乖乖安分就讀次等志願的學校科系。自從「聯考時代」終結,教育改革的結果,讓我們更心疼小朋友的就學權益與考試壓力。比來比去,以前我們背個書包就去上學,現在卻常常看到國小學生拖個小行李箱去上課!現在沒有「一試定終身」,而是變成「多試讓你申」,看是要申請甄試入學或指考,或是登記分發,管道變多了、名額分給不同管道,到最後要承擔的升學壓力,依舊不會比聯考時代少!我們的孩子要承擔的壓力不減反增。 也許家長的孩子目前還在幼稚園階段,對此議題甚少關心或不知,不過若能適時的了解,從長計議,了解教育的發展與變革,對孩子是最有益處的。 受教育的目的不單只是考到好的學校。希望能夠全人的發展,發揮自己的恩賜,有好品格,身心靈都健康,做一個社會上有用的人。 孩子從出生到長大父母要花的心思、擔的心很多,無法分秒守護在他們身旁,所以從小建立好的根基,給予正確的想法、做法與態度,是很重要的。「教養孩童使他走正確的路,就是到老也不偏離。」 「What is day, What is day…. 」「右左右、左右左…」「Did you hear that?yes,we did…」「one two three four…. 」「Look a playround…」「報紙、簿仔紙,提來賣…」本星期孩子們正為著7月23日星期六上午,幼稚園舉辦的第37屆畢業典禮暨成果發表會做準備,上台預演。 預演是為了節目的串連能夠順暢,以及孩子間和班與班的協同能力。這能力要花的精神與時間比較多。 讓孩子有機會將平日所學,藉由表演藝術呈現出來,提供上台表現的機會,這是很重要的經驗,結合音樂、舞蹈、歌唱等藝術領域,必須要眼到、耳到、口到、心到、身體到,還要有肢體能力與團隊的精神。是美育的學習。 大中小班孩子因著年齡不同、經驗不同、成熟度不同,表現也就不同。然,經驗是點點滴滴累積而成的。 學習成果發表會在期初就預定好了,照著計畫一步步去進行,過程中不會慌亂,才能達到預期的成效。 不要忘了 與仁和有約 下星期六7月23日星期六上午9:00-12:00 「第37屆畢業典禮暨成果發表會」 邀請您 闔府蒞臨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提升美育才有競爭力

讀了陳之華女士寫的(美力教育在芬蘭)後,心中很感慨。二OO八年,她曾接受「赫爾辛基日報」的訪問,記者問她:「為什麼亞洲人如此輕視藝術音樂課程?為什麼你們國家的父母會跟孩子說這些課程不重要,認為這些課程是在浪費孩子的時間呢?」這些問題真是一針見血。我們對數理科的重視超乎芬蘭人的想像;對音樂、美術的輕視,也超乎他們的想像。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國人變得急功近利,把音樂、美術看成生活中可有可無的東西。 其實,古人是很注重音樂的。三千年前,孩子說:「禮、樂、射、御、書、數。」樂是排在第二位。古時候的「士」都要有「六藝」的能力,都要有高深的藝術修養、俞伯牙撫琴,鐘子期知道他在抒發什麼;司馬相如也用一曲(鳳求凰)贏得了卓文君;王維若不懂音樂,怎能「彈琴復長嘯」呢? 音樂陶冶人的性情,提升人的心靈境界與生活品味,是教育很重要的一環。但是這本書中的例子是一位國立大學的教授說:「唉!只怪我當時讓女兒去上繪畫課,不小心接觸到藝文科目,不然,她現在也不會想去讀設計系。」這句話出自高級知識分子之口,真是不可思議! 現在是科際整合、行行出狀元的時代,孩子喜歡設計有什麼不好?難怪古人說:「撼山易,撼舊觀念難。」一個人只有做自己喜歡的事,全心投入,才可能成功;父母不必害怕孩子念藝術以後沒飯吃,只要他是這個領域最強的人,一定有飯吃。 其實,音樂、美術不但不會妨礙科學研究,反而會幫助科學家更上一層樓,了解他做科學實驗的目的。任何科學都是建立在深厚的人文基礎上,沒有人文基礎的科學家,充其量只是個「匠」,像古代煉金術的術士一樣。 一位好的科學家必須有人文關懷的氣度。科學和人文是「折學」這棟大樹的兩根枝幹,它們出自同源,從此不是對立,而是互補的。藝術了不起的地方在於它的不可取代性,因為沒有蕭邦就沒有蕭邦的音樂;沒有畢卡索就沒有畢卡索的畫。但是沒有牛頓,微積分還是會被發明出來,事實上,歐洲大陸的萊布尼茲已經發明了;沒有愛迪生,電燈也會被發明出來;沒有貝爾,電話也已經成形,他們只是比別人早一步而已。 藝術的創性是人類最珍貴的特性,數理等知識可以慢慢學,但是對於美感的品味和修養要從小培養。音樂是最原始的溝通工具,兩個語言不通的人可以靠音樂了解彼此的心意。藝術更是人類最原始的表達方式,兩萬年前,人們的祖先就在法國南部洞穴壁上留下當時的生活紀錄。音樂、美術對人類心靈的震撼遠大於語言所能表達的。最近有一本《未來在等待的人才》,書裡就說:「未來世界的人才不只要有知識,還得有感知。」這個感知來自於美育。 美育的培養要從小做起,臺灣要國際化,就要提升國民的軟實力;要跟世界各國平起平坐,請先培養國民的品味,加強美育吧! 摘自國語日報 文/洪蘭教授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