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July 10, 2011

園長的話 – 「第一」的迷思

「Mandy!我要喝水,但是××不走開,我沒辦法喝!」孩子向我求救,前往了解,原來是排頭第一個小朋友喝完水,堅持說那是他站的位置,不願意移動腳步,擋住其他小朋友喝水的動線,真是三條線。現在的孩子生的少,獨生子女很多,父母二人或是連同長輩四人看顧一個寶貝,無形中過度的保護、呵護與遷就,養成孩子不會分享又很自我的個性。若是家中有二個孩子的,不管年齡相差幾歲,在家裡都很會爭吵,甚至打架,兄弟姊妹彼此互不相讓,到幼稚園後很容易與人摩擦,常為了小事鬥嘴,講話大聲(以為大聲就會贏),任何事都可以吵。最常發生的是排隊的問題,不管排什麼隊,都要搶第一:廁所、體能、戲沙、遊戲場、跳箱、用餐、寢室、游泳…,真讓人哭笑不得,除非老師介入,提醒他們照升旗隊伍或…,否則一定會爭到底,每個孩子都想排第一個。第一~好有魅力~ 對孩子而言「第一」到底是什麼?是否代表有很多的好處?孩子說排第一個可以先挑到好的東西,可以先玩,先吃,不會被檔到…,哦!哦!他們的小腦袋原來是這樣想的。「那排在後面的人怎麼辦?」「誰叫他們要排在後面!」「誰叫他們動作很慢!」「誰叫他們不跑快一點!」問:「那大家都跑很快,速度一樣,怎麼辦呢?」「那就猜拳呀!」嗯~是個解決問題的好辦法,但若每次排隊都要猜拳,那可就要大費周章了。我以外看不到別人的存在。 諸如此類的問題層出不窮。腦神經發展訓練師王秀園老師曾分享:人的腦神經元是沒有辦法分辨善惡對錯的,是由於後天環境形成的,是必須要教導,且不能只教,更要帶領去做。做錯事情沒被處罰,就是被允許的,或是只要不被逮到,就沒關係,如此孩子就會有投機取巧的行為。王老師提到品格教育是需要教導的,有很多的父母認為孩子還小,很多行為是沒意識、沒關係,長大後自然就會改正、就會了,王老師說不可能自動生成,已養成的習慣是很難改變的。 兒童發展黃金學習期以運動發展而言0歲至6歲;情緒發展0-3歲;字彙發展1-6歲;語言發展0-10歲;數理邏輯發展1-4歲;學習樂器3-10歲;品格發展0-6歲,由此可見大腦可塑性最強的時期是在0-6歲。 這重要的黃金時期,我們都疏忽不得,尤其是身為父母的家長,想法、作法家庭環境、為人處世的態度都是孩子學習的對象,潛移默化中都影響著他們,必須謹言慎行才是。 七月二十三日星期六上午九時至十二時,仁和將舉辦第三十七屆畢業典禮暨期末成果發表會,屆時請家長撥冗參加。 祝 平安 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愛孩子就帶他們去運動

前陣子的一則新聞是,由於爸媽抱得過多,保護太過周到,以致許多六個月大的孩子還無法拖腹爬行。這則新聞令我聯想起,信誼實驗托兒所林意紅所長曾透露,托兒所裡運動不足的孩子的數量逐漸升高的趨勢。這些小朋友最顯明的反應就是害怕爬樓梯,或是無法用雙腳交替爬樓梯(只能一次爬一格);有些人上樓很順利,下樓卻很膽怯,經常要仰賴他人牽扶;還有的小朋友會在爬樓梯時出現奇怪的姿勢,例如不由自主地發抖等等。在韻律課程裡,這些小朋友也有明顯落後的現象,其他同年齡的孩子能做的動作,他們若非無法完成,就是無法持久。連備受孩子歡迎的攀爬網、單槓與獨木橋等遊樂設施,他們往往裏足不前,不敢輕易嘗試。這些現象看起來仿若小事,但如果始終不處理,任由小朋友繼續落後,其後續影響就不容輕忽。因為孩子對運動的不擅長,其實反映了他們的運動經驗的相對貧乏。身體不常鍛鍊,肌耐力或肌張力也會弱,進而導致他們的動作顯得較為笨拙,並且容易疲勞。這些孩子就學之後,很可能會因手部肌力的不足,使他們寫字容易超出格線,而且沒寫多久就容易感覺疲累。上課時也可能會因為背肌力不足而東倒西歪,別人可以坐四十分鐘,他卻坐二十分鐘就得想趴下來,因而進一步影響孩子的專注力與學習效果。遇到這一類的個案,意紅所長會鼓勵小朋友多運動以補強不足,只要少部分孩子,才需要尋求專業特教老師的協助,予以職能治療。但只要在六歲之前施以專業治療,通常都會有可觀的效果。 不少家長因為過於忙碌,常以坐式的才藝班塞滿了孩子的生活。或是把孩子悶在家裡,整日與電視或玩具為伍。或是壓抑孩子的好動天性,希望他乖乖進行靜態活動,而輕忽了在孩子的成長過程裡,跑跑跳跳、翻滾攀爬,其實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孩子的遊戲與運動經常是相互結合的,許多從遊戲中可以學習到的能力,也能夠從運動過程中學習到。例如孩子在騎腳踏車、盪鞦韆、溜滑梯等過程裡,也同時訓練了他們的大肌肉、手腳協調能力、平衡感、專注力、工具操作等能力。再者,在與其他孩子一起運動時,亦能增進語言能力與人際互動能力。在衝來跑去的過程中。他們發洩了精力與情緒,並經由運動經驗的累積和技術的精進,逐漸建立起自信心,真是一舉數得。愛小孩的爸爸媽媽,趕快多帶孩子去運動吧! 文/摘自學前教育月刊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