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June 10, 2011

園長的話 – 自己動手最健康

自製水果沙拉,自己動手最健康自從塑化劑風波發生以來,各類飲料食品相繼出現問題,牽涉到的食品種類非常的多,弄得人心惶惶,天天都有新發現,上千種產品下架,各類飲料、食品無一倖免,人人聞塑色變,社會陷入一片驚慌,很多產品外銷到國際間,一夕間重創台灣的形象,這事件似乎比去年莫拉克颱風造成南台灣的損傷還要嚴重,像滾雪球一樣愈滾愈大,從飲料、藥品、健康食品到果醬、糕餅一一淪陷,連大醫院用的藥劑也被質疑,且這些藥劑幾乎都與兒童、少年有關,使得父母特別緊張與惶恐。這次的塑化劑是由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的楊姓技正所發現,在四月七日檢驗出有毒物後,衛生署清查得知事態嚴重,於五月二十三日才正式警告消費者,整個食物的塑化劑的才被掀開,若沒有這個楊姓技正的克盡職守,也許我們還被蒙在鼓裡,繼續的吃喝這些有毒的食物。不過更扯的是,塑化劑的添加竟然已經有二、三十年了,這麼長的時間,政府單位對食品藥物的管制與監督,竟然鬆散到這個地步,讓生活在台灣的百姓連吃都不安全,還把有毒的物品當補品、營養品,真是情何以堪啊! 因著此事件,本星期二教育局來函,提醒幼稚園對含有起雲劑的五大類食品~運動飲料、果汁飲料、茶飲料、果醬果漿或果凍、膠囊錠狀粉狀之型態等,若廠商沒能提出安全證明者,請勿再使用。請廚房林阿姨確實做好各項的檢核,還好仁和的餐點中,沒供應現成的飲料,都是林阿姨親自調配煮的,而曾經使用過的草莓果醬,已很久沒用了。在吃的方面,感謝林阿姨,不論是在餐點的設計、食物的採買或烹調,與楊技正一樣克盡職守,加上Mandy與春吟老師的把關,讓孩子吃得安心、吃得健康,請家長放心。 塑化劑事件,孩子們似懂非懂的了解一二,問他們最近今天氣好熱,喝什麼最解渴、最安全?孩子們口徑一致的說:「白開水。」嗯!有概念哦!有家長說,孩子本來都不喝白開水的,不過此事件讓他改掉了喝飲料的習慣,不錯耶!老師媽咪中,也有人每天要喝一杯飲料的,還是勉為其難的改了,畢竟健康還是最重要的。 除了白開水,改喝現榨果汁的人也增多了,導致於水果的價格也水漲船高,原本一斤10元的芭樂,漲到30元,漲聲響起,真是無奈… 週四的混齡學習~陶土區-捏塑兔子;美勞區-池塘裡的青蛙;科學區-鏡子的遊戲;烹飪區-自製水果沙拉~參與每個區的小朋友,在老師媽咪的引導下,都玩得很盡興,尤其是烹飪區-自製水果沙拉,Helen媽咪、Nicole媽咪準備了多種水果,小朋友自己切丁、拌沙拉,新鮮水果加上自己動手做的,攏食加笑咪咪! 混齡學習~陶土區,創意無限 祝 平安 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頭腦也會口渴

「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塊寶。」雖然母愛的偉大不分年代遠近而有差別,但焦慮度絕對不同。以前的媽媽沒有一群所謂的專家,天天在媒體、報章雜誌上耳提面命,不管是生一個或是生一大群孩子,一向都遵循自己腦袋裡的智慧和直覺來養育。雖然少不了婆婆媽媽、三姑六婆來湊熱鬧,但原則上,意見雖有分歧,相距不會太遠。 可是放眼看去,現代所謂的「專家」,有些是無自通型,有些是唯恐天下不亂的危言聳聽型,只有少數是學院派,會乖乖的照著學術理論和研究結果朲發表言論。可憐的父母哪裡知道這些專家到底師出何門,一打開電視、扭開收音機、翻開報音雜誌、進入網際網路,就發現光是一個主題就有百家齊鳴、各彈各調的奇特現象。 專家各彈各調有一天,一位媽媽終於忍不住問我:「為什麼你們專家說的都不一樣?有人說:『吃腦補腦,吃腎補腎。』你卻說:『不要相信沒有根據的話。』有人說:『要孩子專心讀書,就要坐得端正,眼觀鼻、鼻觀心。』你卻說:『孩子讀書時,可以吃水果、堅果和蔬菜棒,也可以喝水、上廁所、聽音樂,或是搖頭晃腦都很好。』有人說:『電玩、線上遊戲可以訓練孩子的腦力,讓孩子變聰明。』你卻說:『小心電玩和線上遊戲,不僅會影響孩子的專注力,孩子還會模仿暴力電玩裡的不良行為,甚至有上癮的危機。』有人又說:『皮紋測試可以預知孩子未來的智能發展和專長。』你卻說:『腦神經網路會隨環境、教養而改變,不僅充滿可塑性,而且潛能無限。』……」 被這位媽媽連珠炮般的問題轟炸,我不禁掏出白手帕投降、喘口氣,恢復一些神志後,為了善盡身為「專家」的職責,我挑了一個簡易的問題,做有根據的釐清,希望可以稍稍紓解現代父母不知何去何從的焦慮。 水 小兵立大功吃腦不一定補腦,但「吃」絕對和腦子的建構、發展有緊密的關係。吃,不一定能吃出聰明,但絕對能吃出健康和預防變笨。大家以為腦袋只會「飢腸轆轆」,因此只關心如何提供腦袋好吃又健康的食物,卻忽略了腦袋也會「口渴」。當腦袋「口乾舌燥」時,會有訊息運送緩慢、處理失靈、短期記憶發生短路、數理學習困難的現象發生。 最新研究發生,當腦袋缺水時,更要加倍工作,才能達到平日的表現水平。二O一O年,英國倫敦金恩大學(King’s College London)著名的腦神經科學家坎普頓(Matthew J.Kempton)和他的研究團隊,邀請十名身強體健的青少年進行實驗,要他們在水分充足和脫水兩種況下,躺在功能磁振造影中,完成一幅拼圖。 實驗結果發現,他們在這兩種情況下,解決問題的表現旗鼓相當。但如果仔細觀察,會發現青少年在脫水的情況下,前額葉和部分頂葉能量。因此,研究者總結實驗發現,如果在一段期間,沒有給予腦子足夠的水分,會減損腦子思考、策畫、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OO九年東倫敦大學(University of East London)的心理學家艾德蒙斯(Caroline J. Edmands)和傑夫(Ben Jeffes)發現,如果在考試前給予六七歲有輕微脫水現象的孩子飲用一杯水,考試成績馬上提升。另一個實驗發現,給七到九歲的學童適時補充水分,可以明顯提升視覺專注力。看來,水在學童身上發揮了立竿見影的學習助力。家有學齡期孩子的媽媽,為了讓孩子變聰明,常常焦慮的尋覓各種偏方或食物,連維他命、魚肝油、聰明丸都名列其中。如果你的孩子屬於一下課就衝向操場,玩到上課鈴響,顧不得上廁所、喝水就滿身臭汗的衝進教室,或是上課時腦袋很容易放空的孩子,這時,水可以立下戰功絕對比維他命、魚肝油來得大。 請提醒這樣的孩子,上課和考試前記得喝一小杯水,讓口渴的腦袋縱情暢飲。上課老是呈現缺水狀態的小腦袋,在「水」這個小兵的滋潤下,就能輕鬆愉快的進入運作狀態;讓孩子能夠專注學習,並且記得牢,進而拼出好成果。 摘自國語日報 王秀園老師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