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March 2011

園長的話

「洗刷刷洗刷刷,洗刷刷洗刷刷one two three…. 」,這首輕快的音樂成為孩子們最近耳熟能詳的一首歌曲,因著運動會的來到,所安排的一支大會開場舞-玉兔呈祥,由Kady媽咪設計,小朋友們合作演出。看似簡單的動作,對孩子們而言卻不然,尤其是小班,加上又有隊形上的變化,且又是跨班級的合作,所以練習起來較費時,必須一面排演,一面做修正。這星期每天一堂課做密集的練習,對於較不熟悉的地方做加強訓練,讓彼此間的默契更好,熟悉度更佳,透過團體表演,訓練團隊的合作精神。 果真是熟了就生巧,有練習就有進步,加上鼓勵、讚美,小朋友的表演就更賣力,其中還安排有搖呼啦圈,搖一個圈的,二個圈的,陳顁元、王行宇、盧子永搖三個圈最厲害了;還有跳馬;小朋友的潛能真是無限。 從團體表演中看到孩子的團隊精神、耐力、專心度和體力,有的小朋友活力十足,有些就顯得無精打采;有的節奏音感很好,動作準確又專心;有的記憶很好;有的耐力夠;有的跳一下下腳就酸了;說真的,要搞定他們,真的不簡單;不過,不能因為如此,就不做,從表演中,訓練團隊與服從的精神是很重要的。 開幕後的體能活動,今年改變了團體競賽的方式,而是以新兵日記的方式來呈現,也就是孩子平時上課的模式,分別在草場、活動室和前門廣場,大中小分開,輪流到各場地,爬、走、翻、滾、跑、跳,讓家長看看寶貝們的表現,超厲害的;之後有大班的跳箱比賽,從初賽中選出的小朋友,將在明天做決賽;奪標-賽跑,是孩子的最愛,鼓聲一響,就要奮力往前跑,前三名的有小獎品。 壓軸好戲是親子趣味賽,這可是家長的最愛,鯊魚叔叔準備了四項活動,很好玩的,請家長拭目以待,要記得穿輕便的休閒服和鞋。事先做好準備,檢查各項衣物用品,晚上早點讓孩子上床睡覺,早上吃完早餐後,8點就要到幼稚園了。 仁和第37屆親子運動會,真的不簡單,問小朋友:37屆是甚麼意思?柏均:37歲呀!沒錯,37歲依然很有活力,很有自信,很有熱情,很有使命!孩子們說很期待明天的運動會,而我也很期待,期待一群天真、活潑又可愛的孩子,在仁和的場地裡跑跳翻滾,看到了他們的生命力,也看到了國家未來的希望。 藉親子運動會,放和平鴿,製作願望卡,除了希望大會成功外,也祝福日本早日重建家園、重建心靈的創傷。 祝 闔家 平安 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從生活中學應變

杜威說:「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真是太對了!一個孩子不論平日功課多麼好,若沒有足夠的生活經驗,或是平常沒有聽過大人講述社會的各種情況,那麼事情突然發生時,還是會措手不及,反應不過來。一個朋友跟我說,她念高二的兒子,有一天在捷運上看到一位太太拎著傘禾大包小包的東西下車,不小心把皮包遺留在坐位上了。這孩子起初沒注意到,是發現大家都往同一個方向看,他也轉頭一看,才看到坐位上有一個皮包,原來就是剛剛從他身旁擠過去的那位太太的,但列車已經開動,來不及叫她回來。 他知道他應該反包拿起來,交給列車長或捷運的失物招領站,但是他穿著制服,繡著學號,害怕別人讓以為他要這個皮包,所以不敢行動。結果一個女人很快的擠過去坐下,把那皮包往她背後一推,假裝不知道椅子上有皮包,再過兩站,無人出聲時,那個女人就拿起皮包下車了。 這個孩子非常懊惱,覺得他做錯事了,回家去跟母親說。朋友打電話跟我說:「你說的對,任何事情只要不是本能,都得教。」 她教兒子:「你要先大聲說:『哎呀!那位太太忘記她的皮包了,各位,有誰願意跟我一起把它交給站務員呢?』」「你把皮包拿在手上,免得被壞人拿去,然後徵詣別人的意見,表示你不是要據為己有。到了下一站,就下車找站務員,和他一起把東西交到失物招領處。你又沒做壞事,穿著制服有什麼關係?」 「大聲說明你的意圖,別人不會懷疑你;就算懷疑你,在看到你真的有找站務員也就釋懷了。你這樣做,那位太太才有機會拿回她的皮包。」的確,正確的處理方式不是每個人馬上就會想到的,孩子需要多聽、多看。 我們的孩子很單純,每天關在學校裡讀書,對人情世故的反應遠不及美國同年齡的孩子,所以一出社會很容易受騙。美國賓州大學家醫科的薩克斯醫生,一直提倡讓孩子寒暑假和長輩一起住,讓他們聽一些前人的經驗,並鼓勵父母參加感恩節、耶誕節的家族聚會。 薩克斯醫生說,孩子可女庂從大人的談話中,學習到書本上所學不到的人生經驗。我自己就受過這個好處,小時候聽我母親講她逃難的經驗,使我懂得避開可疑的人,出門遠行也都能安全回來。 老師也可以在上討論社會版的新聞,教導孩子碰到那種情形時該怎麼反應。例如有一次,一個穿短裙的女生被坐在她旁邊的色狼性騷擾。那個男的一直靠向女生,手伸過去摸女生的大腿,女生一邊拚命拉長裙子,一邊躲。這時,有個高中男生拍拍女生的肩膀,吳她站起來讓他坐。這個可愛的男生坐下來後就翹起腳來,把褲管捲高,露出瘦如鳥腳的小腿,大聲說:「要摸快摸,讓你摸個夠!」全車的人都爆笑出來。那個色狼就匆忙的在下一站下車了。 老師要教學生,在這情況下,女生最好趕快站起來,走到公車司機旁邊,遠離壞人;男生則要像這個高中生一樣見義勇為。我們要讓孩子知道,社會正義的維護是所有公民的責任,今天這個色狼得逞,明天他就可能危害你的姐妹。知識永遠不嫌多,儘量增廣學生的見聞,多一分知識,就多一分保護。 摘自國語日報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從日本地震中學習

雖然日本發生地震,確認安全後,小朋友還是繼續專心看示範。 上星期五下午舉辦植樹節活動,活動進行中有家長來電告知日本地震引發大海嘯,台灣東部、台北、基隆有些學校下午都停課,問幼稚園有沒有收到訊息?經家長這麼一說,趕緊搜尋相關資訊,了解這些學校放假的原因,確認與孩子的安危沒有問題,才放心。這個事件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連續一個星期,報紙、電視新聞都以頭條做報導。這是日本歷年來最嚴重的大地震,是全球史上第七大的地震,引發高達十公尺的海嘯,不僅如此,更造成福島第一、第二核電廠的氫爆,輻射效應,引起大家的恐慌。問小朋友:「知不知道日本大地震的事?」「知道!電視新聞有播放,好可怕哦!」「台灣有沒有發生過地震?」「地震來的時候要怎麼辦?」「趕緊跑到屋外;保護頭部低低的躲在桌子下;躲在牆角抱住柱子;關電;找安全門…」就地震的話題再次的喚起孩子的記憶。幼稚園每學期都會安排防災演習,讓孩子實際演練,透過操作~到防災教育館,119消防車到園,幼稚園現場~累積知識與應變能力。 日本的大地震讓我們見識到高素質的政府及人民;發生這麼大的災難,災民們依然很有規矩的遵守規定、依照指示,臨危不亂,沒有盜賊混亂的趁火打劫,或是商人抬高物價囤積物資,表現出日本人的高紀律。這麼慘重的巨大災難從官員、媒體到庶民都沒有看到任何人呼天搶地、怨天尤人或哭訴求救的畫面,悲慘的境遇下卻沒有悲情的表現,這應是日本人內心深處高貴的自重與自尊。這也成為大家談論的話題,對日本民眾的表現刮目相看、稱讚有加。相信這是教育的成功,上至國家政府的有擔當,到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家庭教育,任何一個環節的教育都相當徹底、落實的成果。 當然我們不能僅止於羨慕別人,重要的是學習,這情形若發生在台灣會是什麼景況?以過十年來發生的九二一大地震、八八水災和阿拉夜店而言,當然事件的大小嚴重是無法相比,但我們的表現又是如何?真的該好好的反省。 每個事件的發生,都可成為一個教育的議題。看著這群天真、活潑、可愛的仁和寶寶,在備受父母呵護、疼愛下,都很有個性,很有主張,有時很無厘頭,在愛的教育與尊重下,團隊與服從的精神需多加強。 孫中山先生說中國人像一盤散沙,不夠團結。是呀!這是我們的問題,不服從、不順從,在孩子的身上就看到了,該如何是好?是每個身為父母的必須要思考的功課,也許我們本身就是如此了。 下星期六舉辦仁和第37屆親子運動會,除了展現孩子的體能,透過活動讓父母了解幼稚園的體能活動,訓練孩子的團隊精神,並提供家長與孩子互動的機會。 別 忘 了 下 星 期 六 上 午 8:00 與 仁 和 有 約 祝 闔家 平安 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板塊運動活躍 環太平洋區地震多

從上個月以來,紐西蘭南島的基督城、中國大陸雲南省西部的邊境地區,以及日本東北部的外海,先後發生強烈地震,造成嚴重災情。在地質構造上,這些地區都位於板塊邊界。 綜觀全世界容易發生地震的地區,乎都位於板塊的邊界。尤其是太平洋的周邊,包括美洲的智利、墨西哥、美國加州、阿拉斯加等地;亞洲的日本、台灣、菲律賓、印尼等國,以及位於南太平洋的紐西蘭和許多島嶼,都是屬於地震活躍的地帶,又有「環太平洋地震帶」之稱。 板塊運動岩層變形破裂 為什麼位於板塊邊界的區域容易發生地震呢?這就要由地板塊的結構來談起。地球最外層是由一二十塊板塊組成,大大小小的板塊像是一塊塊拼圖,拼湊出地球表面的基本樣貌。由於相鄰的板塊彼此會逐漸遠離或是相互接近,位於板塊邊界的岩層,則會因為板塊分離或聚合的作用力而變形、斷裂,因此發生地震。在地球漫長的歷史裡,地震是一直不斷發生的,只要板塊運動的作用力超過了岩石的負荷,岩層可能斷裂錯動,引發地震。 強烈地震引發土液化和海嘯 有時,強烈地震也會引發土壤液化或是海嘯,而造成更嚴重的災情。通常地勢平坦的平原、盆地或沿海地區,總是吸引較多人定居,逐漸發展成城鎮聚落。 可是,這些地區淺層的地層大多為鬆軟的土壤,一旦受到地震的劇烈搖晃,土壤就會變得比較緊密,在土壤下層的地下水會被擠上來,與泥沙混合在一起變成泥漿,形成「土壤液化」的現象。 土壤液化會造成地層下陷,蓄積壓力的泥漿甚至會噴出地面來,例如上週五,日本迪士尼樂園就因為強震出現表層地基變泥漿。土壤液化嚴重時還會破壞地層結構;上個月發生在紐西蘭基督城的大地震,造成許多房屋倒塌,街道上還噴出大量泥沙來,就可能就是強震導致土壤液化,而使災情慘重的幫凶。 海底地層斷裂錯動擾動海水引發海嘯 至於沿海地區的居民,則可能受到地震引發的海嘯威脅。如果外海發生大規模的地震,使得海底地層斷裂錯動,就可能擾動海水引發海嘯。例如上週五,日本東北地區外海所發生的大地震,就造成了令人怵目驚心的海嘯災情。 海嘯移動速度受海洋深度影響 海嘯之所以可怕,在於它那「後浪推前浪」所堆起的巨浪。海嘯移動時速高達數百公里,接近噴射機巡航的速度,可是它的速度會受到海洋深度的影響,當海嘯接近陸地時,因為海洋深度變淺,它的移動速度便會逐漸放慢。但是,前方海浪移動速度變慢,就會被後方一波波的海浪趕上,而形成高達好幾公尺(甚至超過十公尺)的浪頭,之後海水一波波的渙入陸地,而造成災害。 比起豪雨時暴漲的洪水,海嘯的範圍更大、衝撀力更強,所到之處何止摧枯拉朽,簡直是無堅不摧,大自然的力量令人震懾敬畏。 摘自國語日報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Look before, Think before

立潔牙醫診所的叔叔阿姨都好親切,以後再也不會怕看牙醫! 又是一件非常嚴重的公安疏失問題所釀成的災禍,台中阿拉夜店大火再次的凸顯出存在這社會現實的許多問題,除了公安消防之外,住宅區內設立夜店,登記與營業項目不符,成為大家討論的話題,更是報紙、電視新聞的頭版消息,嚴重的傷及台中市的形象。 「夜店」,對我而言是個很陌生的地方,無法想像裡面的空間、設備、人員是什麼樣子?問年輕的暐瀅老師-去過夜店嗎?~和朋友去過一次,感覺很吵、很不習慣,所以就不想去了。 再問老師們:去過夜店嗎?大家都搖頭。問小朋友什麼是「夜店」?以亘:夜裡開的店。士軒:不想睡覺的人去的地方。孩子們很清楚的知道夜店之意。在我們的時代,被教導的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循規蹈矩,社會有秩序、人民守法,雖然不夠彩色,但感覺很幸福、很滿足! 一場大火,釀成了九條人命,也燒出了很多的問題,但願大家都能記取教訓,引以為鑑,痛定思痛,徹底改善問題所在,尤其是政府單位,不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處理表面上的問題而已。 這場大火凸顯出來最重要的「安全」問題,很多時候我們都疏忽了,看到的只是表面。以仁和的場地而言,創辦人在37年前創園,場地的規劃,設備與建材的使用,都先考慮到安全的問題,以幼兒為本位,就他們的身高、各項發展、行為模式來思考,如大蝴蝶的設計、游泳池的水深、水池、沙場、草場,甚至教室的窗戶,考慮到孩子好奇調皮爬窗戶時的危險,降低高度,又可採光、通風。 創辦人常提醒安全很重要,要「Look before, Think before」,任何事都要先思考、聯想,有計劃、有前瞻性,不要等到安全出了問題才追究責任。預防重於治療,當設備沒問題時,孩子的安全、健康、生命才有保障,再加上仁和對體能的重視與各項安全措施的加強、防範與宣導,讓孩子們有能力做自我保護的動作,是非常重要的課題。弘偉爸爸曾說:每早送孩子到幼稚園來,走進仁和,感覺很舒服、很愉快。是呀!不僅家長有此感覺,就連所有的工作同仁都一樣。沒錯!~環境真的很重要~。 星期二莫札特、達文西、華盛頓三班小朋友到位於民權路的「立潔牙醫診所」做校外口腔教學,在診所院長、醫生、護士阿姨親切的招呼與介紹下,孩子們更加了解到牙齒保健的重要,知道一天至少要刷牙兩次,尤其是晚上睡覺前;美麗的護士阿姨透過各項牙齒診療儀器,一一介紹治療流程;醫生親切的態度袪除孩子看牙齒的恐懼心理,每個人都張大嘴巴做檢查;有獎徵答的阿姨是仁和畢業的,多了一份親切感,孩子們搶著回答問題。檢查結果蛀牙的小朋友佔六成,比例相當高,請家長一定要帶去給醫生複診,定期檢查,確保寶貝們牙齒的健康。 小朋友們都很認真的學習 有人想要示範拔牙嗎? 明天是植樹節,今天下午舉辦植樹節活動-綠化愛地球,除了表揚六位仍繼續照顧著去年贈送的花苗並提供照片為證的-昀蓁、品翰、煥堯、思圻、岳丞、子寧,透過律動-種樹歌、介紹植樹節的由來、邀請景星園藝行承翰的爸爸,介紹種植花草的方法,種班樹,並贈送每位小朋友一株多年生的花苗,有扶桑、茉莉花、矮仙丹、雪茄、雪花木等五種,都屬於多年生植物。小朋友帶回家,請家長一定要抽空和寶貝將花苗移栽到大的花盆裡。 透過聽、看、操作,讓小朋友更加了解植樹節的意義。 祝 闔家 平安 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预防與避免意外傷害發生的措施

家庭方面 意外事故的性質是隨發生的場所不同而有所側重。家庭内,由於生活範圍相對地窄小,發生的意外傷害多與家庭内的生活活動有關,以意外窒息、燙傷、急性药物中毒或食物中毒、墜床、摔傷、觸電傷害常見。所以,在家庭方面應注意以下幾點:①應讓幼兒遠離火源、廚房、電灯、火柴和家用电器。②由於幼兒喜爱攀爬,因而應保證樓梯、陽台、屋頂、窗户和場所的安全,以防止幼兒跌落。③刀子、剪刀、锋利的物體、碎玻璃都有可能導致嚴重的意外傷害,應把這些物體放置在幼兒拿不到的地方。④幼兒喜歡將東西放入嘴中,應把细小物品放置在他們拿不到的地方,以防止小孩吞下導致窒息。⑤切勿將药品、漂白劑、酸劑和液體燃料(如煤油)儲存在飲用水瓶中,u應將此類物品儲存在貼有標标的容器中,並避免幼兒看到或拿到。⑥幼兒在不到2分鐘的時間内就可能被淹死,哪怕在很少量的水中,因此切勿讓幼兒單獨待在水中或水邊。 结合日常生活,加强對幼兒的安全知識傳授與技能技巧訓練。 ①幼兒期孩子的模仿性很强,要注意安全行為的訓練,如不要到水邊玩耍;要教育孩子不要抓着東西就吃,要告诉孩子存放药品的地方不要去動,吃了會中毒;要教育孩子不要爬高,不要玩火柴、打火機,不要玩剪刀、小刀、針,防止割傷和扎傷。②學齡前期要建立安全的概念,啟發和誘導他們知道什麼是安全,什麼是不安全,以及後果如何,使孩子從小樹立安全意識。要教育孩子勿随便採集野生植物及野果食用,勿揮棍動棒互相打斗,勿攀高爬樹;在馬路上不要亂跑,要看红綠燈,要走人行道,横過馬路要注意左右車輛,要走人行横道線等。學龄期以後,要使他們掌握正確的安全知識,訓練他們防患於未然。如:要教育他們不要到無安全設備的水邊去游泳;上學、行路要遵守交通安全規則;不要玩易燃、易爆物品;雷雨時,勿在大樹下、電線杆旁或高樓牆下避雨,以免雷雨;要注意識别壞人,不要跟不認識的人去玩,不要带不認識的人回家;一個人独自在家時不要讓陌生人進入室内,當壞人欲强行闖入時可到窗户、陽台處高聲喊叫或打報警電話嚇跑壞人等。 幼兒園方面 增加安全教育的課程,安全知識講座、競賽,以强化學習内容;安排實戰演練增强幼兒自救技能;通過各种教育渠道和方式並充分利用多种媒體資源,傳授自我防護的知識和技能;幼兒園應充分發揮並利用其優勢資源,加强安全教育和健康教育,真正唤醒幼兒的安全意識。 社會方面 ①作為幼兒日常生活的重要場所,社區應為防止幼兒受到傷害,進一步發揮和完善其管理與服務的功能。充分利用現有的社會組織機構,鼓勵建立新的類似組織,如幼兒安全教育培訓學校、家長全教育培训訓中心、幼兒意外傷害救助基金協會、幼兒意外傷害原因研究協會等,為保証少年幼兒的生命安全建構一個廣泛的社會支持系统。②政府部門應加强對幼兒食品和用品生產店家和銷售商的管理,確實保障幼兒的安全與健康。政府部門在加强管理中,不僅要對玩具的質量作出嚴格要求,還應該對對其文化内涵作出切合實際的規定。③建立健全保護幼兒安全的法律法規,借助法律的威力,消除和避免某些安全隐患。譬如,制定法规:“要求在街道或已確知有危險因素的場所,設立醒目且幼兒易懂的標識,要求汽車装設安全带或幼兒安全座椅,限制車速,最大限度地减少交通事故;規定生產店家對玩具、家電、藥品、食品等產品的設計兼顧安全性,可大幅降低幼兒兒觸電、誤食中毒的機率。” 總之,幼兒的安全是不容忽視的,加强對幼兒進安全教育刻不容缓! 家庭、學校和社會要攜手合作,使幼兒擁有防禦、防範的自我保護能力,遠離傷害,為其一生的健康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拍畢業照摟!

看仁和寶貝有多麼可愛! 本星期大班小朋友拍攝畢業藝術照,攝影公司的老闆,為了讓拍攝過程能順利且有效率的進行,利用星期假日到幼稚園,將佈景、道具、燈光等拍攝需用的器材,事先架設在教室裡。星期二一早,達文西小朋友面帶著笑容告訴Mandy:我們今天要拍照ㄟ~。拍照~對大班孩子來說,似乎讓他們感到很興奮、很期待,而我也很好奇的問他們高興的原因~「能穿美美的衣服、可以化妝、可以做紀念,有的則聳聳肩,說不出所以然… 拍照前當然要精心打扮一下 細心的攝影師一定可以拍出最帥的我! 九點不到,攝影師和助理美髮造型師就到幼稚園來準備拍照,將小朋友事先挑選好的造型服裝一件件的掛著,等一切就緒後開始拍照,依序一個個從男生開始,造型師從換穿服裝、頭髮造型到化妝等,展現其專業的技術,孩子們在她的妙手神功下讓人驚艷,個個都變得好美、好可愛、好不一樣;男生個個帥氣十足,女生就像電視裡的小童星;攝影師則是一面逗孩子笑,一面快取鏡頭,希望能捕捉孩子最美、最可愛的鏡頭。從拍攝便服、畢業服到造型服,人員從早上九點忙到下午4點,中午沒休息,也沒吃飯,造型師說他們習慣全部完工後才用餐。過程中,前往關心、探望,了解整個拍攝過程,及攝影行業辛苦之處。 問造型師念什麼科系?~高中-美容美髮,大學-服裝設計~哦!難怪…,大概是工作和興趣結合吧!雖然從早忙到下午,仍能樂在工作中,笑容代替倦容,有耐心的服務孩子,敬業和專業的態度,是值得學習的。 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真的是可以廢寢忘食的,尤其是小朋友。對他們來說,「玩」就是他們的工作,尤其是感興趣的,若沒有時間的限制,是不會停止的。 每個星期三晨間積木時間,小朋友很喜歡,透過組合、拆卸,訓練他們小肌肉的靈活度,觸覺的發達、思考的能力與同儕互相學習的機會,手動腦也在動,孩子們對自己組合的作品感到很滿意,加上老師適時的鼓勵與讚美,更增強他們的自信。去年舉辦積木創作觀摩賽,報名參加的很踴躍,連平常活蹦亂跳的孩子,在創作時的專心和認真的態度,是值得稱讚的。今年仍會舉辦積木創作觀摩賽,屆時歡迎小朋友踴躍報名參加。 孩子的潛能是無可限量的,把握每個學習的機會,一點一滴的建構,奠定基礎. 祝 闔家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觸覺與學習

套句小宇媽媽的慣用語:「小宇已經小二了吔!」言下之意,彷彿小學二年級就已經成熟得如二三十歲的成人。 「為什麼每次問他學校的課業或是生活裡的大問題時,他總要隨手抓枝鉛筆或橡皮擦這些小東西,在手裡搓揉、把玩;如果臨時抓不到東西,連自己的衣角也可以充數,就是不能專心聽大人說話。更糟糕的是,他還把這個壞習慣帶到學校去,老師叫他背課文,他還是像在家裡一樣,滿不在乎的玩起衣角。上課時,還會東摸摸、西弄弄,一點都不專心。」 說到這裡,小宇媽媽似乎喚醒了部分記憶:「雖然說他不專心,但他又事事能回答問題,仿佛他的腦袋是長在手指上,非得搓搓弄弄,動動手指,腦袋才會靈光。」 「哎呀!他為什麼不能跟其他小朋友一樣,乖乖的聽話,好好回答問題呢?小宇已經小二了吔!」媽媽還是改不了用慣用語作結論。 世界在指尖上 嬰兒在能駕馭語言、表達腦內的喜怒哀樂、奇思幻想之前,會用手指在生存環境裡慢慢伸出觸鬚,藉由把玩自己的手指、腳趾,抓爸爸臉上的眼鏡,偷襲媽媽烏溜溜的頭髮,來區分出你、我、他的界線。當孩子在長大些,動作開始聽命於腦內指揮,能敲擊、把玩鍋碗瓢盆,以及不同形狀的物品時,在觸摸的同時,也建構了腦內未來能區分、歸納、整合抽象概念的能力。 從嬰兒時期開始,一直到生命的終點,觸覺用不同的形態,持續且深遠的影響我們的學習。實驗研究發現,觸覺如視覺般,在學習、記憶上扮演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光是操作積木這個小活動,就足以影響未來的數理和思考能力。 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的教育學教授沃夫肯追蹤研究三十七個托兒所小朋友長達十六年,於二○○六年發表了研究結果。當實驗開始時,這些小朋友只有四歲,研究團隊觀察、紀錄這些小朋友操作積木的情境。然後跟隨時光的步伐,一路搜集這些小朋友在三、五、七年級的學測結果,以及在校選修數理科和上課的情況,還有他們高中時期的學業表現。結果發現,四歲時積極投入、成熟運用積木的孩子,他們在七年級及高中的數理科成績,比起其他同儕表現明顯優異。 手動腦也動 二○○六年,北卡州立大學科學教育教授瓊斯的研究團隊,想要探知觸覺是否能幫助學生多記取學習內容,增進學習效率,於是邀請三十六名國、高中選修科學課程的學生參與觀察細菌實驗。一組學生藉由與顯微鏡相連的遙控器,能感覺到實驗進行中測量、推動、切割、觸摸所傳達回來的觸感。另一組學生只能透過遙控器得到視覺的回饋,而缺乏身歷其境的觸覺感。 實驗結束後,研究團隊請兩組學生填測試問券,結果發現,有觸覺回饋的學生,他們的測試結果明顯優異許多,而且覺得課程生動又有趣。 人類生命的歷程,必須不停的學習分辨地點、字彙、概念,以及人事物等不同程度的細微差異。從出生起,人類就藉由觸摸來了解具體的實物;隨著必智逐漸成熟,也能慢慢將這些經歷轉換到抽象的概念中。 從事教學訓練及方案、工具研究的教育工作者卡培拉,以他在觸覺方面的十五年研究發現,動手操作的觸覺學習,是建構人們學習時不可或缺的四種思考能力的幕後推手。這四種思考能力分別是:區辨異同、發現事物運作間的模式、資訊整合,以及可以運用多元角度來思考。 觸覺不僅讓孩子在生活中、教室裡的學習更有效率,也可以讓他們的腦袋思考更靈光。因此,腦神經科學家要告訴小宇的媽媽,當小宇面臨課業、生活上的挑戰時,會直覺尋求觸覺的刺激,來幫助他能夠更專注的思考,面臨挑戰。對觸覺學習型的孩子而言,他們的腦袋是長在指尖上,手動了,腦才會跟著動。 腦神經科學家也提醒教育工作者,在課堂上多設計一些動手操作和體驗的練習,不但學習時記得牢、學得快,更能喚起孩子追根究柢的熱忱。王秀園(腦神經訓練師)◎作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小朋友的幸福

兒童是我們的下一代,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更是人類的希望。每年兒童節前講義雜誌秉其一向關懷社會、營造幸福人間的信念,舉辦「小朋友幸福大調查」,提醒我們兒童的幸福是大人的責任。從調查結果中能幫助我們了解今日兒童的處境、面臨的問題、對未來的展望,供作改善。台灣的兒童幸福嗎?根據講義雜誌今年的調查結果,第十一屆小朋友幸福大調查發現,有八成四的兒童感覺幸福,這數字是十一年來最高的,其中又以南部兒童幸福感比例最高,最低的是北部。 這項數據統計是針對國小三年級到五年級學生做調查。對小朋友來說,什麼才是幸福?答案是~「溫暖的家、父母的關心、與父母同樂、身體健康、不愁吃不愁穿」是他們認為幸福的感覺。 針對這問題,問小朋友:「什麼叫做幸福?」子寧:「幸福就是有錢買很多玩具、東西和衣服。」以亘:「幸福就是很快樂。」承軒:「幸福就是快快樂樂來上學。」庭吟:「幸福就是能上學。」柏瀚:「幸福就是能去露營。」 從孩子們的想法裡得知,多數孩子對幸福的詮釋,不再只是物質上的享受而已,他們需要的是父母的關心、陪伴、同樂,與來自家庭溫暖的那份幸福的感覺,這種要求其實不多,只是基本的,套句商業用語,只是陽春的配備而已。 今年的數據調查,台灣兒童幸福的感覺是近十一年來最高的,這也表示有更多的年輕父母已意識到,幸福的家庭裡排行榜第一的不只是物質上的享受了,這是值得慶賀的。 幾年前的一項富國兒童幸福排行榜,荷蘭排行第一。荷蘭這個國家是非常重視兒童的教育,單就幼稚園來說,荷蘭的幼稚園每天中午是「休息」的,幼稚園中午並不供應餐點。 中午十二點,家長必須把小孩接回家吃午餐,一點半再送回幼稚園。荷蘭的家長可真辛苦,假如是雙親都在的家庭也就算了,要是單親家庭可怎麼辦呢?但他們的制度是以小孩的教育和幸福為優先!家長必須負責「養」小孩,幼稚園不負責他們的午餐。至於下午則是四點半下課。幼稚園不會延長時間,也沒有另外像是台灣的安親班。四點半到了,小孩就得回家。荷蘭的幼稚園可沒有什麼娃娃車接送小孩喔!荷蘭也沒有台灣那種才藝班還派車在幼稚園門口接孩子去上課哩! 荷蘭這個國家要徹底實施這些制度,當然要有其他的配套措施,不管是政府機關、學校、公司行號,都必須讓員工可以這樣照顧小孩,全國對於兒童的撫養和教育的重視,讓父母親可以在以照顧好孩子為優先的前提下安心工作。反觀我們與他們比起來,真是差了十萬八千哩。台灣人,為了生活,每天忙碌的工作,實在是很辛苦。試問,別人可以我們為什麼做不到?但,不管如何,總是有再進步了!! 祝 闔家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兒童的表現 大人應負最大責任

作者﹕許秀英 這一代兒童大部份享有充裕的休閒娛樂、食物、教育、醫療……,然而往往被描述為「憤怒的一代」,有些孩子不是知恩圖報,而是對胼手胝足提供這一切美好的老一輩輕蔑與敵意,更甚者情緒失控、學習低落、沉迷網咖、酖溺毒品、縱慾亂性、幫派械鬥、自殺自殘、…這一切應負起最大的責任呢?古有明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在我服務過的學校中看過許多案例,備受尊崇、肯定的老師能掌握「愛、紀律與獨立性」的教育哲學,可以歸納入下: 一、無私無我、沒有條件的愛:孩子很純真也很容易從教師的言行感受到自己是被真心關懷的,不是因為他所做的好的表現或外在條件等,而是因為他本人。信任、支持、寬容、鼓勵與無障礙的溝通,不帶觀念與成見,無條件的接納,就是關心他們,就是希望他們好,這種大愛包含對隔壁班、對全校的小朋友、對他校的任何一個孩子…不管何時何地。 默默付出、不求回報與表揚。因為看到大家、看到社會變好了就是最大的滿足與報酬。從中孩子會學到老師的價值觀,在未來人生中將是最大的資產。 二、紀律:學生對嚴格的老師(不靠高壓手段而能將全班控制的井然有序)較敬服,因為混亂的教室讓學生沒有安全感,更無法有效學習。小孩子有正義感,崇拜執法如山的老師,樂於接受合理的團體規定。 1.建立威信:建立學生對老師的尊敬、愛戴(教師也要以身作則)與服從,才可能發揮教師影響力,產生教育效果。2.批評行為:針對其言行,不涉及對其個人的價值評判。3.堅守原則:訂定一套共同可接受,公正沒有偏私,不因教師情緒、喜惡而前後不一致的遊戲規則。 三、處罰之後的教育:告訴他為什麼受罰,他對老師有多重要。基於老師的愛,這樣的事件多讓老師傷心。更要讓學生了解什麼才是正確合宜的行為,如何避免再犯。 四、命令越少越好:教育方法要有一定的原則,而不是一大堆的規則。整天絮絮叨叨會變成一種毫無效果的習慣,常常大發雷霆也是不智的行為。孩子會觀察老師生氣時的場景,是歇斯底里?是虛張聲勢?是黔驢技窮?還是習慣使然?較好的做法是以行動要求其行為,並且堅持到底、公平合理、前後一致,而且警告只有一次,達到全體學生很清楚行為應有的界線。 五、不要溺愛:過度嚴苛的管教,其後果不堪;但極度縱容,總是擔憂會不會傷害孩子自尊心,這樣對孩子也是傷害。有一位很有理念、愛心的小學教師,常宣揚「開放教育」,但他的班級秩序卻是一團混亂。這讓我想到夏山學校強調「自由的學習」與「誠實面對自己的人生」,但當學生繼續升學或出了社會後,卻發現智育發展不及別人,從學校中所學的事物、做人道理與理念等,與實際社會中所面對的人不同時,就很可能產生不適應感,以及對自己的不確定感;這些壓力會導致不快樂,與夏山學校中所倡導的「快樂」背道而馳。因此,這樣的教育方式可能太極端了。 六、自我管理、自主學習:學生需要知道自己的權利與義務,需要清楚自己何時何地可做什麼事、該做什麼事,否則需承擔後果與責任。「學習」就是學習自己該負的責任,不能因為「沒有獎勵、媽沒有盯著我、老師教的我聽不懂、因為別人也是這樣,(如不守規矩、不寫作業……)」等等藉口,做為「所以我不用心」的理由。學生能達到自制、自律、自我要求與管理,這是教育的一種理想境界。 兒童是家庭和社會的希望,但需要經過教育。在學校我們看到很多優秀專業的教師,但在偶爾看到師生衝突、管教不當的案例;事實上,教育思潮像鐘擺,在主張嚴格教導與放任縱容間擺盪。為人父母、師長都希望孩子好,但愛與管教不可偏廢,「如何教導兒童」是需要學習的。兒童的學習與行為表現,大人應承擔最大責任,豈可不慎?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