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ar: 2010

園長的話 – 感恩之門

「今天是感恩節,艾德和安妮這對老夫妻獨自在家過節,而糟糕的是,安妮烤焦了感恩大餐。於是,二個人懷抱著不太愉快的心,來到鎮上的一間餐廳。餐廳原本今天不營業,不過,不知怎麼搞的,大門卻開著,所以才讓安妮和艾德不小心闖入,餐廳裡的奶奶說:「感恩節的大門就像快樂的心,要大大敞開著」所以,這二個不速之客,就成了這家庭的座上賓,他們邀請安妮和艾德一起分享大餐,之後更一起跳舞,艾德原本是不跳舞的人,不過,今天卻跳得非常愉快,回到家後,二個原本心情不佳的老人,回想今天最值得感恩的事,二人不約而同的一致認為–安妮把感恩晚餐烤焦了…………。因著十一月份是感恩月,星期四晨間故事時間,春吟老師與孩子們一起分享「感恩之門」的繪本。就這個主題,Mandy問小朋友:「什麼是門?」 承斈「就是可以進入家裡的門。」「幼稚園哪裡有門?」「教室、辦公室、保健室、廁所、寢室、前門、後門…」;「那前門有幾個?可以形容一下嗎?」「一個比較大,一個比較小。」;「後門呢?」孩子說:「一個大,一個小。」;「和前門有什麼不一樣的?」孩子群中有人用手比著,Mandy意會到他的意思:「捲嗎?」「大的是鐵~捲門」;「喜歡大的門?還是小的門?…..」接著就感恩之門,大家熱烈的討論著。 「你的感恩之門是大門?還是小門?」「門裡面有多少感恩、感謝的人、事、物?」 只要心存感謝,用心留意,生活中處處就充滿了感恩的事:一張在公園讓人歇息的長椅、一輛載送旅客的車子、一棵讓人遮陰乘涼的大樹、一個為我們服務的人…等等,才能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便利。 「Mandy!這是我做的海苔手捲!」孩子得意的吃著自己親手做的手捲,感覺特別的香、特別好吃。兩個星期一次的混齡學習區,孩子們都很期待,他們可自由選擇所要的學習區,有烹飪區、黏土區、科學區和美勞剪貼區,每個區都有大、中、小班的孩子,老師們事前用心的計畫和準備,在情境的導引下,讓小朋友們能夠開心的操作與學習,寶貝們玩得高興,Mandy更認真、用心的為他們在學習上留下記錄,並將畫面Po在仁和網站的生活點滴和影音連結處。 仁和的小朋友真幸福!從星期一到星期五,每天都驚喜連連,從頭腦的操練、肢體的動作到體能的訓練,營造健康的身心靈,讓寶貝的生活充滿了歡樂。 要感謝的事,實在很多,讓孩子從小學會感恩的功課,是很重要的。每天都可以感恩,可別只是限定在感恩節喔! 祝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活出生命力 李偉文◎作

這些年,坊間各種補習班、才藝班,甚至潛能開發班到處都是,家長花錢、花時間讓孩子這麼「辛苦」學習,無非是要加強他們的競爭力;但未來有沒有競爭力還不知道,現在他們可能就已經喪失了生命力。如何讓孩子活出美好而豐富的生命,應該是教育的終極目標,因此,生命教育在這個容易沮喪的時代越來越重要。但是,什麼是生命教育呢? 若以可以操作與界定的內容來說,有人區分為探索「人與自己」、「人與他人」和「人與環境」之間最洽當的關係,包括價值觀、生活態度及健全人格養成。尋找生命的意義講起來似乎很高調,但是「學習」最重要與基礎的核心,其實就是自我尋找意義的過程,找出屬於自己的路,勇敢的追尋夢想。 臺大哲學系孫效智教授提出生命教育的三大內涵;終極關懷與實踐、倫理思考與抉擇、人格統理與靈性發展,可以用『人生三問』來呈現生命根本的課題,也就是「人為何而活?」「人應如何生活?」「人又如何能活出應有的生命?」這些問題,我們或許可以條列一些「標準答案」或「生命典範」作為教材,但是單憑這些知識層面的認知,其實不大能夠內化為正確的人生觀或價值觀,因為這些生命的態度通常要在「真實的情境」裡去體驗,這也是生命教育最困難的地方。我們很難幫孩子設計或引領他們參與許多「情境」,讓他們去體驗,因為我們的時間與資源都有限;但若只是像一般學科設計教材教案,甚至必須繳交評量成績,這麼一來又容易淪為紙上談兵。 要能夠真正影響生命,改變行為,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被感動後所產生的力量。讓孩子專注的看一部好電影,當他可以投射感情給劇中的主角,跟著一起哭一起笑,一起面對生命的困境與抉擇時,看電影就是一種模擬的「情境教學」。 從孩子讀小學三、四年級起,我就會每星期挑幾部電影,用投影機打在牆壁上,像在戲院般,全家人很專注的一起看,整個過程就像是個重要的家庭儀典。一直到現在,孩子上國三了,這個溫馨快樂的電影時光,仍是他們最期待的時刻。隨著孩子的成長,課業壓力逐漸加大,我發現許多朋友的親子互動也越來越貧乏,除了詢問「功課做完了沒?考試考得好不好?」之外,似乎只剩下「吃飽了嗎?衣服多穿一點。早一點睡!」這種聊勝於無的對話。 如何找到共同的話題?如何增加親子互動的品質?全家人如何「一起」專注的做一件事情?家長如何在自然的情況下,把自己的經驗和人生觀與孩子分享?如何自然的知道孩子內心的盼望、惶恐或憂慮? 經過長期思索,我發現挑選好影片,在家與孩子共賞是達到這些效果最自然、最沒有壓力的好方法。 尤其現在好電影很多,簡直可以用「閱讀電影」來形容。看一部好電影就像看一本好書,就算不喜歡看書的孩子也不會排斥看電影。透過影像獨特的力量,可以使孩子容易將情感投射其中,若是利用影片內容再加以延伸閱讀與學習,很容易培養出孩子主動探索的習慣。 對於一個想獨立、想脫離家長束縛的青少年而言,父母正經八百的訓話,不僅無效,通常還會有反效果。如果能夠和孩子一起坐下來看電影,在觀賞後的感動芬圍中,父母分享自己的情緒或與影片可以呼應的真實故事,往往三言兩語就可以達到超乎預期的效果。 更棒的是,與孩子共賞電影的次數多了,親子間的親密感與信任度增加以後,孩子往往會說出一些平常不會跟父母講的心事。電影演的雖然是別人的故事,但是能夠引起孩子共鳴的,就是他們現在關心或憂慮的事情,家長可以從孩子透露的蛛絲馬跡中獲得一些訊息,適時的提供協助。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動物王國過萬聖節」

生活中值得期待的事,不一定是大事,也許是別人眼中的小事,好比百貨公司週年慶買到便宜又大碗的東西、和朋友們開心的聊天、聽一場好聽的演講、看一本好書、呼吸新鮮的空氣、聽孩子的童言童語、看到可愛的動物。而在孩子的心裡,萬聖節的活動可是他們近日最期待的事了~ 「動物王國過萬聖節」,在10月29日星期五完美且順利的落幕,相信烙印在孩子心中的,一定是個特別又新鮮的經驗,尤其是第一次參與活動的寶貝們。活動當天,孩子們穿著特製的動物裝,拿著自製的糖果袋,在老師的帶領下一班班依序到活動室,從他們臉上的笑容看得出,孩子的心是快樂的,是開心的。小朋友巧扮成不同的動物,齊聚一堂,真是可愛、又有趣,從中也看到家長的用心和創意。 活動以劇場秀展開,Michelle和Lydia分飾巫婆和噴火龍。 劇情敘述: 萬聖節就要來臨了,大家都忙著打扮自己,想要參加化裝舞會。巫婆也接到動物王國的邀請,參加仁和的萬聖節化裝舞會。於是她戴了一頂好看的帽子,一副很酷的大太陽眼鏡,一個亮晶晶的蝴蝶結,一襲黑色的披風,還有一枝美麗的魔法棒…等,巫婆開開心心的出發了。 正當巫婆騎著掃把,在天空飛翔的時候,一陣怪風吹來,把巫婆的帽子吹落了!巫婆決定下去尋找帽子。此時,她看到森林裡的小動物們,也打扮的好漂亮,大家都要去參加動物王國的化裝舞會!巫婆東找西找,找了半天,卻找不到她心愛的帽子…..,老師演得逼真,台下的孩子也認真的回應,大聲的呼喊,台上台下,鬧熱滾滾,隨著劇情的發展,各班也上台走秀和表演。 接著闖關遊戲-骰子丟丟樂、打擊魔鬼、夾夾樂、我是小投手、我是小天使,孩子們玩得很愉快,通過關卡的,可兌換一包萬聖節的糖果。 壓軸好戲是踩街活動-trick or treats,分成三組-莫札特和華盛頓到遠東百貨公司-史丹佛和愛迪生到冠愷、彥晴家,達文西和諾貝爾到社區,不論是到社區、百貨公司、小朋友的家,所到之處,大家都以歡喜的心,迎接這群可愛的小朋友,孩子尚未開口,就主動發糖果給小朋友,寶貝們也以歌聲來回報。 在此特別感謝冠愷、彥晴家長(靓媽咪月子餐中心)開放家裡,歡迎小朋友;感謝欣彤媽咪的陪同,走完全程;感謝秉寰媽咪的熱心,還充當嚮導並準備東西送孩子,讓小朋友們到遠東百貨公司,受到熱情的接待。回到幼稚園時,個個臉上都露出滿足的笑容,細說踩街要糖的種種趣事。 生活因有期待而產生動力,它可以是很簡單的一件事,就像聽一場好聽的演講,星期三台灣文學館舉辦一場「閱讀台南.學習型的城市」,由天下雜誌主辦,台南市政府協辦,邀請曾志朗前部長和作家蔡穎卿一起來分享,這是一場非常棒的閱讀演講,讓我感到非常的滿足。 「閱讀是一輩子的事,閱讀提醒我世界有多大,從閱讀中我學習意念的整合與如何傳達自己的思想,閱讀是利息豐厚的心智儲蓄,閱讀與創作,閱讀和寫作是幫助腦子的思維,聽覺加上視覺產生閱讀」從兩位演講者的分享中更清楚了解,閱讀的重要性。 期待在我們的生活中有閱讀,閱讀中有生活,讓生命更豐厚。 祝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 閱讀童心、想像飛揚~談親子共讀 蔡純◎作

美國童話作家荷姆斯說:閱讀,就好像乘著作者的翅膀一道飛翔,看到從來沒有看過的風景,體驗從未有過的自由;莎士比亞也曾說:生活裡沒有書,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裡沒有書,就好像沒有翅膀;而我們中國也有ㄧ句俗語: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是人類社會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庫,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因此,閱讀是豐富孩子生命的泉源,也是打開孩子智慧希望的門窗。只要是孩子沒有不愛聽故事的,而學齡前階段更是人生的黃金時期,這時期的孩子就好像一塊海綿,遇水則吸,換言之,我們給孩子什麼,他們就會毫無保留的吸收和儲存,因此這段時間最適合和孩子共享閱讀的樂趣,兒童文學家Paula Fex曾說:「當你唸書給孩子聽,當你把一本書交到孩子時,你便帶給孩子無限的人生可能性,你便成為一個啟發者。」也許有些家長會認為,孩子到學校自然就有書可以唸了,並不需要操心選書或陪讀的問題,但請不要忘了,父母親對孩子親密的眼神是老師無法取代的,孩子與父母共讀,是在享受一種親子間的愉悅和書中的幻想世界。然而,該如何進入親子共讀的世界呢? 以下提供幾點小小建議: 一、關掉電視,說個故事:每天定時為孩子講故事,除了父母念故事給孩子聽,也可請孩子說給爸媽聽,或一起合作改編故事內容,發揮想像創造力,增添更多趣味。 二、親子共同選書閱讀:閱讀後可分享彼此的心得,凝聚親子心靈的交流;也可讓孩子作思緒的延伸,例如畫出故事或實際體驗;或全家人運用表演的方式呈現故事,皆會有不同的體驗與感動。 三、每月不定時全家到圖書館或文化中心看書、或觀看表演,多善加利用社區資源。 四、帶孩子逛逛書店,由孩子自行選書作為生日禮物或獎勵品。 親子共讀不但有無窮的樂趣,也有無限的好處,有待大家共同來發掘與響應,讓書香之氣取代社會暴利之氣,讓我們一起乘坐希望的翅膀,一起進入書香世界裡,共享美好繽紛的想像世界中。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九月颱,沒人知」

「九月颱,沒人知」,這句台灣俗諺,語意是「即使到了農曆九月,都還會颳颱風,是不能掉以輕心。」接連幾次的秋颱,真的驗證此句俗諺。凡那比颱風重創南台灣,高雄地區下了近一千毫米的雨,造成大淹水,陳市長因為此事件被砲轟的事件尚未平息,接著上星期的梅姬颱風,又帶來超大豪雨,造成宜蘭、蘇澳大淹水,蘇花公路大坍方;從電視新聞的畫面播出,有的地區,一條條的巷弄內,都是一堆堆土石,而且高度比人還要高;有的住家,幾乎都被土石流給淹沒,還有超市的飲料、罐頭,散落滿地,亂成一團,不知如何如何清理;有的家園全毀,甚至喪失性命;還有尚被埋在土石堆裡的遊客,這些觸目驚心的畫面,令人心痛。 從去年的莫拉克颱風到梅姬颱風,只相隔一年,期間台灣地區發生了多次天災,看到大自然的威力與無情,從這當中我們是否學到了教訓?科技與文明是敵不過大自然的力量。神創造天地萬物,到了第六天照著自己的形象造人,要人好好管理天地萬物,但人誤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破壞大自然的生態,濫墾濫伐,使得災害頻傳。森林是水的故鄉,我們應該了解自然生態環境並好好的愛護才是。 因著梅姬颱風的侵襲,上星期五台南市下午放颱風假,士廷媽媽來電說下午放假,趕快上網看教育局簽收,尚未發佈,接著家長的電話就不停的進來。確定停課時是十一點四十五分左右,當時大班在上體能課,中小班準備用餐,突如其來的消息,讓我們措手不及,仁和物語、班級教學分享尚未印好,每日聯絡本還沒寫、棉被、牙刷….等等需帶回的,大家心裡很著急,小朋友不知大人在忙什麼。計畫真的趕不上變化。孩子們全部回家是下午三點左右。 本星期小朋友們最高興的是星期五的萬聖節活動,萬聖節是鬼節,為了不讓孩子感到害怕,幼稚園每年均會以不同的主題來舉辦,今年是「動物王國」,孩子們期待巧伴成自己最喜愛的動物,有「猴子、小白兔、綿羊、老虎、獅子…」準備好了嗎?「做好了!買好了!…」 昀蓁的媽媽分享「這次的萬聖節活動,聽昀蓁說要以動物造型裝扮,於是帶她去家樂福挑選,想要用買的就好,結果她竟說要自己做,這下可麻煩了,除了要選哪種動物外,還要去買材料、構圖、上色..等等,花掉星期日半天的時間,總算大功告成。」家長的尊重孩子與不嫌麻煩的付出,享受親子間的關係與動手做的樂趣,是金錢所買不到的,是無價的,是一種說不出的成就感。 動手做的樂趣,是金錢所買不到的 因著萬聖節活動,全園師生動了起來,大家分工合作一起完成教室、活動室的佈置,還有南瓜車、蝙蝠洞、南瓜門。除了戲劇表演、走秀、過關,還分批到社區及遠東百貨公司。 祝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不花錢的創意 其伶◎作

幼稚園下課後,四歲的女兒和幾個小朋友留在教室外面的遊戲區扮家家酒。我在ㄧ旁和其他家長有ㄧ搭沒一搭的閒聊,無意間聽見小毛頭們的對話。一個五歲的男孩手裡握著一輛紅色跑車,童言童語的對其他孩子說:「我家很有錢呵,有ㄧ百萬!」另ㄧ個男孩不甘示弱的說:「我家非常非常大!」還順勢比出誇張的手勢。沒料到原本在ㄧ旁安安靜靜烤假蛋糕的女兒突如其來的插上一嘴:「我家很乾淨、很整齊呵。你們要不要來我家玩?」乍然聽見女兒回答,我心頭一震,一股暖流頓時湧現。因為我是職業婦女,白天工作繁忙,晚上還要進修上課,能處理家務的時間非常有限,由於鮮少能把家打理得有條不紊,使我常常感到愧疚。最近,因為工作職務調動,時間比較有彈性,決心好好整頓「荒蕪」已久的家。除了乾淨整潔,我想多發揮一點創意,但礙於經濟問題,必須以不花錢為前提。於是,我動了一下腦筋,想給家人一些驚喜。我把過去組裝的小書櫃挪到床頭,把女兒喜愛在睡前讀的繪本,按照高矮、顏色,分類排放整齊;又因怕組裝的櫃子邊緣太過銳利,於是用泡棉黏貼在櫃子邊緣。沒想到貼上亮眼鮮黃的厚泡棉以後,竟然使櫃子有ㄧ種奇特的鑲邊效果,並多了一點童話的味道。 我再把家裡大大小小、長長短短的被子,捲成捲心餅乾的樣子。由於每床被子的花色不同、長短不ㄧ,捲出來的效果極佳,就好像陳列在蛋糕展示櫃裡的蛋捲冰淇淋一樣,看起來琳瑯滿目、趣味盎然。而女兒最愛的小獅子、猴子哥哥、小兔兔等玩偶,則參差的排列期間,成了瀏覽、品嚐這些可口點心的遊客。 整理完畢,我等待女兒回家後的反應。女兒一進房門,果真開心的又叫又跳說:「太棒了,好像新家,我最喜歡這樣子了!」女兒還把不同色澤與質料的被子,賦予不同的名稱是「軟綿綿的草莓蛋捲」,鵝黃色涼被則是「黃金布丁蛋糕」,邊命名還邊學小販叫賣起來,模樣十分有趣。 對於女兒如此開心的反應,做媽媽的我當然感到欣慰,但也只當作是女兒嘴甜的隨口讚美而已;沒料到女兒竟煞有其事的向玩伴們公開「表揚」和「邀約」,這讓我明白,女兒是真心的喜愛老媽整頓家裡的成果。 我想,或許做父母的總會遺憾自己沒能給孩子更大、更寬敞、更舒適的居住空間,但孩子未必如此在意;一個乾淨、清爽和充滿趣味的家,或許更勝過華宅美夏。 聽了女兒的真心告白,我感動得報以微笑,女兒也似有所感的抬頭看看我,露出天真燦爛的笑容。 謝謝這位小小鑑賞家,感謝她懂得欣賞老媽不花錢卻愛心滿滿的創意。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歡笑帶來生命力」

「歡笑帶來生命力」,這是今早看靈修書時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作者說每次他的母親和三個姊妹在一起時,都會盡情地開懷大笑,無論生活都艱苦,她們都不讓生活中的重擔,把自己壓垮,而能一直讓自己保持笑的能力。女人的確比男人能夠開懷大笑。笑是驅逐煩惱的良藥,紓解緊張的情緒,是一個友善的肢體語言,能夠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古時候,日本的神道教曾經崇拜過一位舞蹈和歡樂女神。這位女神在寺廟中跳了一場非常輕鬆愉快的舞,把眾神逗得哈哈大笑。原本因為苦惱而躲到洞裡的太陽女神在聽到這笑聲後,也好奇地走出洞穴來看。自此之後,笑就成為歡慶光明和生命重歸大地的一種表現,聖經箴言:「心中喜樂,面帶笑容。」可見笑的魅力有多大。 當然,孩子的歡笑聲更有吸引力了,他們只要看到一件有趣的事、好玩的活動、好吃的東西、新奇的玩具,都會開懷大笑。體能課,玩氣球傘時,一個動作、一種遊戲,都能逗得他們哈哈大笑。問:「快樂的寶寶在哪裡?」「在這裡、在這裡。」「愛笑的寶寶在哪裡?」「在這裡、在這裡。」「什麼時候最高興?最快樂?」孩子們七嘴八舌的說著:「去玩、吃好吃的東西、去阿嬤家、表演的時候….」,有個小朋友說:「下個星期萬聖節,我要打扮成快樂的動物..」嗯,好棒哦!打扮成快樂的動物,好點子。 今年的萬聖節,我們訂的主題「動物王國過萬聖節」,動物是孩子們最喜愛的,想像著一群可愛的、快樂的小動物一起過萬聖節,一定很有趣。問:「怎麼打扮成動物?」Mandy:「買一隻動物!」小朋友們笑成一團,柏均說:「在紙上畫一隻動物,上色後再剪下來,貼在身上。」士鋐:「用布做,我爸爸很會做。」宸瑄:「用木板,我爸爸會做哦!」承翰:「用浴巾做。」孩子們很有想法,若是親子一起探討,動手做,一定能夠玩出更多的創意。 小朋友動手做,一定能夠玩出更多的創意 不過有小朋友說:「媽媽說-租一租、買一買、家裡有什麼穿什麼就好了。」,一樣的話題,不一樣的想法,很多家長都不想麻煩,所以不知孩子在想什麼?有什麼能力?最好什麼都在幼稚園完成,不要麻煩家長。當然,我們也能體會家長們在工作和生活上的辛苦。不過,再怎麼辛苦,孩子的事仍應排在第一,從互動中享受親子的關係、了解自己的孩子,是非常重要的親子課題。 每學期幼稚園都會安排二至三次親職講座,本學期第一次是9月11日,各班參加的家長一半的很少,還有一班只有一個,老師好失望,只好電話詢問拜託參加。所以預定在11月13日舉辦的親職講座,老師們建議事先調查,會參加的人數有多少?若仍需拜託,是否不要舉辦。停辦,對我們而言,心裡會感到很難過的,但……。調查結果,就如老師們預期的,不到三分之一….,So….這次可能不舉辦了,希望一月的家長參觀學日,大家都能撥空來參加。 祝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家庭教育 – 臺灣VS瑞典 張芸菌◎作

帶混血小王子回臺上學的頭幾天,便深刻體會到當單親媽媽的不容易。瞬間良心發現,打心底感謝先生為我們所做的一切,如分擔教養小孩、共同維持家庭等繁瑣工作。看來,放「婚姻假」讓夫妻倆偶爾分開是必要的,不然難免會把對方的付出視為理所當然。除了獨自帶孩子幫助他適應環境,讓他對這個「說媽媽的話」的異國建立起安全感,同時還得打點新生活所需的一切。為了有效率的完成手上的工作,有時難免會對小孩失去耐性,而不自覺啟動「條件式」語氣,例如:「你要是不乖、不聽話,晚餐之後就沒有冰淇淋吃了!」若是在瑞典,我可能會說:「你再這樣,就去奶奶家住吧!」 這些話聽在瑞典籍先生的耳中,既可怕又不合乎現代教育。但對於在這樣情境下成長的我,還真沒想過有其它方式可以「有效控制」失控的小孩。其實回頭一想,失控的也許是我自己。 原本以為瑞典人對付調皮的孩子,只會不斷重複說「這樣子不行」,但看到小王子和他爸爸、奶奶的互動,我突然好像有點理解了。其實他們是在教他另一件更重要的事,那就是:「父母對我的愛是無條件的,我可以不用太急躁。有些事不能做就是不能做,爸媽不會因為我做錯事而不愛我。」在這樣平和家庭教育下成長的小孩,逐漸從大人的身教中學到心情上的穩定和自重。 若有機會來瑞典,可多留意路上遇到的小孩。除了還在哺乳的小娃,無論年紀多小,都有ㄧ種冷靜溫和的特質,彷彿與生俱來。他們不太哭鬧,不會坐在玩具店地上哭到不達目的不休止,自然我也沒看過在街上罵小孩的父母。我感覺這「不哭鬧」和「不罵街」兩者之間是相互關聯的。 家庭是強力的學習場域,儘管責任很重,但是態度還是得放輕鬆。育兒簡直跟學太極一樣充滿挑戰呢! 瑞典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態度,既非德意志式的嚴格自律,也非東方式的溺愛或過度期待。乍看,反而有點漫不經心的感覺,就像是對待成人一樣的平和。混血小王子的爸爸從小就習慣了這樣的社會互動和家庭情境。他的父母就算對他懷抱無限希望,卻能很自制的保留他們的意見。對家人需要這麼客氣跟保留嗎?那當然,親情絕對沒有賦予我們那麼大的權利,以控制之名或以愛之名讓對方覺得不舒服。 我不是這樣長大的,所以當了父母以後,要看很多有關教養和自我認知的書,雖然不同文化的學習方式有微妙差異,不過只要願意,相信我們都可以抵達同一個終點,也能在有意識的改變中,和孩子一起成長。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機會是給準備好的人

本星期轟動全世界的頭條新聞,莫過於智利礦工,在地底下長達69天,獲救脫困的消息,救援的行動透過媒體電視畫面,傳送到世界各地,讓我們坐在家裡面,也能夠一起見證人類最偉大的救援行動,心裡好感動。除了礦工的家人外,數千人聚在礦坑外引頸企盼,當第一個獲救的礦工佛羅倫.奇歐,帶著安全帽和墨鏡出現在沙漠寒冷的夜空,滿臉笑容地從上升到地面的救生艙步出時,現場歡聲雷動,掌聲與歡呼聲久久不絕。接著第二個、第三個到最後一個被救出,整個救援行動才大功告成。看著電視新聞的報導再讀報,感覺到這是一個有智慧、臨危不亂的礦工團隊,遭遇到這麼重大、危及生命的災難,能夠憑著信心、毅力、耐心和過人的體力,在井下700米深處,以傳紙條方式,告知地面上的人他們還活著,實在是有智慧。重要的是如何度過長達二個月的時間,在心理、生理與人際互動上,在在都顯出這個團隊的服從與合群,在領隊的帶領下,生存的意志力和信心的念頭,讓他們緊密的結合在一起,面對問題,先自救後人救,實在不是件容易的事,就像獲救的礦工,在抵達地面後,回憶受困遭遇說:「我曾接近上帝,也曾接近魔鬼,但上帝贏了。」 當然救援的幕後推手,就是位高權貴的智利總統,皮奈拉,因著他的重視與支持,加上主導救援行動的礦業部長高柏內,他們尊重生命的態度,不放棄任何人與希望,排除萬難,以人類的高智慧和科技,贏得這場勝利,可說是智利人的奇蹟與驕傲。 晨會時和小朋友分享這舉世皆知的大新聞,然小朋友沒人知道,讓我感到很驚訝!其實這是個活生生的教育題材,發生地點雖然不在台灣,但全球化、地球村,是值得我們關心與學習的。尊重每個人生存的權利,在此事件顯露無疑。 活得健康,生命才有價值。市衛生局新購乳房x光攝影篩檢巡迴車,本星期二假衛生局廣場舉行剪彩啟動儀式,本園受邀參加啟動儀式前的表演活動,由達文西家小朋友表演的「愛在高崗上」,揭開剪彩的序幕,孩子們穿著原住民的服裝,在音樂聲、鼓聲的引導下,舞出他們天真可愛的一面,齊呼「各位親愛的阿姨、媽媽、阿嬤們:貼心的告訴您,健康就是財富,請定期做乳房檢查,才能活得健康、活得快樂,Happy啦!」孩子們的表演,贏得包括許市長在內與會人員熱烈的掌聲,局長更提議長官們與小朋友合影留念。 仁和小朋友的表演贏得滿堂采 表演為了累積小朋友的經驗,而經驗必須有機會,機會是給準備好的人。 祝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品德教育要趁早 文/洪蘭

最近連續發生好幾件令人驚愕的事,例如大學生在公車上把七十多歲的老人打到要去醫院驗傷;大學生園裡發生清寒學生遺失借貸來的學費,學姐撿到錢以後,要求三成的留置金;世界麵包冠軍吳寶春的兩個學徒弟在師父的店旁開麵包店,跟師父打對臺。簡直讓人不敢相信有這件事,尤其是後者,更讓老師心寒。難怪武俠小說中,師父教徒弟得留ㄧ手,不敢傾囊相授;不然有ㄧ天,徒弟翻臉不認人時,師父會死無葬身之地。像這種忘恩負義的事被登出來以後,民眾好像沒什麼反應,而負有教化責任的媒體也沒有譴責,使我有點擔心,孩子看了會誤以為別人做了沒事,我也可以做。 很多事是法理允許,天理難容。只是法理有法點可以教,但天理怎麼教?怎麼教一個孩子要厚道?過去的方法是把孩子帶在身邊,碰到事情時,隨時隨地跟他講解。比如說,我的父親會告訴我,徒弟可以自立門戶開店,但是只隔一條街,搶師父生意,就有失厚道;撿到錢可以有報酬,但是對借貸來的學費或醫藥費要求留置金,就有失厚道;至於博愛座,年輕人本來就不應該坐,坐了還打人打到驗傷,再怎麼樣都講不過去了,品德的教養要趁早,現在不教,等習慣成自然以後,就來不及了。 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說:「一個國家的前途,決定於人民的品格和教育的程度。」英國的哲學家和政治家史邁利也說:「一個民族如果缺少了品格的支撐,就可以確定它是下一個要滅亡的民族。」這個支撐國家的四根柱子就是管仲說的「禮、義、廉、恥」。現在孩子連禮儀廉恥是什麼意思都說不出來,更遑論要他們寫出心中代表這四維的人了。 品德是潛移默化的歷程,必須從認同某個人或某種行為而產生同理心,在逐漸內化成行為的準則。全世界的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英雄,透過英雄的故事,讓孩子把英雄的行為內化,最後形成民族性;這是為什麼有的民族民風強悍,有的民族溫和敦厚。 中國的父母一向注重品德,教孩子要尊師重道、敬老尊賢、童叟無欺;但是曾幾何時,我們的國民變成說ㄧ套做一套,美其名是「識時務者為俊傑」:考試時寫給老師看、面試時說給老闆聽的是一套,再生活中實做的又是另一套。 我問過許多大一新生,高中時有沒有作過弊?他們都說有。再問:知不知道作弊是不對的?大家都說知道。那麼為什麼還作弊?因為考不好要挨打。他們說,作弊不是道德問題,而是生存問題,人要先活下去,才能談道德。我聽了哭笑不得,也了解臺灣今天會發生這些偏差行為,有很大原因是我們平時疏忽了,只要求孩子的功課,而沒有強調健全的人格。人要表裡如一,人家才會看得起。 亡羊補牢猶未晚,如果社會已經積非成是,而媒體不譴責、父母也不教時,老師就必須擔任這個教化的責任,隨時隨地看到不對的行為就指正。孩子的心是沃土,如果不先教正確的觀念,等野草長出來,稻子就長不好了。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