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December 21, 2010

園長的話 – 與仁和有約慶聖誕

「哇!好漂亮哦!」「亮晶晶的!」「聖誕樹呢!」「還有聖誕紅耶!」「我們教室有聖誕襪!」「我有做聖誕樹,也有畫祝福卡」「我們一起布置聖誕樹」「聖誕節到了」…. 孩子們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語的分享著他們眼前所看到的一切,以及他們參與做的事,滿足與快樂的心情,全寫在他們的臉上。是啊!孩子們從情境布置裡,已聞到了節慶的味道。聖誕節,這個令小孩子雀躍期待的日子,因著它的到來,我們忙著為幼稚園妝扮佈置成為像孩子般的活潑可愛,營造節日的氣氛,讓校園顯得更有朝氣、更加熱鬧,有紅的橙的黃的,綠的藍的紫的,真美麗;老師們穿戴聖誕帽、聖誕圍裙,更增添節日的氣息。雖然忙碌,但卻很快樂;雖然得花錢,但卻值得;也許大家的想法和價值觀不同,但對我們而言,能夠為孩子們的童年歲月,留下美麗的回憶,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了解他們興趣所在,提供機會,透過參與,從遊戲中學習,從操作中去體驗,享受在節日的活動中,相信在他們內心深處,不論是對人或對事,必定會有所收穫和感動的。 聖誕節不少孩子以為是聖誕老公公誕生的日子。聖誕節是來自基督教習俗,是慶祝榮耀尊貴的上帝為了愛世人,將祂的獨生子耶穌基督道成肉身來到世間,成為人的樣式,與人一同承擔苦難、救贖世人,分享愛與關懷。聖誕節是慶祝聖子耶穌基督的誕生。 不過一般人早已把它看成一種大眾化的節慶活動,過聖誕已然成為世界各地的風俗習慣,是一個大家分享彼此對於家人、朋友甚至於他人的愛與關懷的日子。「仁和愛.關懷情」,聖誕節系列活動,從點-星期一與洪董事長、楊園長有約展開,這個孩子們口中永遠的「洪伯伯」,已是「阿祖級」的身分了。大中班小朋友的表演讓他們好感動,尤其是莫札特家的「就是愛你」;「洪伯伯」也以魔術表演來回應,動作雖不像從前那樣靈活,但孩子們依然看得目瞪口呆,直誇好厲害哦!接著又唱了四首兒時的日本童謠,演唱時的眼神與表情彷彿回到他們幼年時期;壓軸是獻花、獻卡片的祝福,一個深深的擁抱,溫暖在彼此的心頭,最後拍照留念。過程中,孩子們所表現出來的「愛、關懷與尊重」,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感動。 下星期三「阿公阿媽做伙來過冬節」,有35位接受我們的邀請,當日的活動安排一定會很溫馨很溫馨的。這是我們第一次邀請長輩來幼稚園,第一次就有這麼多人,好高興哦! 系列活動的壓軸好戲是25日星期六上午的「2010歡樂滿園地-愛在聖誕」,除了有小朋友的表演和服裝秀外,還有愛心園遊會,邀請全園家長一定要帶領家中大小,樓上樓下厝邊頭尾相招來仁和,歡慶聖誕,Fun送溫暖,一起分享愛。 有個麵包師傅將一塊麵包拿給一些朋友,請他們發表看法。其中一人說:「這麵包看來很新鮮。」又有一人聞了聞說:「嗯!麵包的味道很香。」又有人說:「這麵包應該很有營養。」最後有人說:「那些都是對的,但我的肚子餓了。」於是把麵包擘開,分給大家吃。一塊完整的麵包是沒有用處的,只有分享出去,才能體會到愛。真正的愛,是不能獨自一人,而是須透過彼此互動、交流,才能體會到「愛」。 Mandy 【別忘了下星期六12月25日上午9:30-14:00與仁和有約】 祝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栽下快樂種籽 王秀園◎作

天還濛濛亮,舉辦過年慶的百貨公司門口已排了一圈又一圈的人龍,當大門打開的那一刻,人龍突然甦醒,迅速移動。收銀機彷彿沒有明日般,一刻也無法停止的吞吐花花綠綠的鈔票。理智逐漸潰堤的人們恨不得能多出三頭六臂,來扛大包小包的「戰利品」。如果可以透視這些人的腦子,就會發現他們像1950年代歐德斯實驗室裡的老鼠,腦子裡的獎勵報酬中心插著一根隱形的電極針,讓不眠不休、不吃不喝的老鼠,瘋狂的按下那個令人歡愉無比的電流槓桿,刺激腦中的歡樂迴路。 把場景抽離人潮洶湧、血拼紅了眼的賣場,巡遊於城鄉不同的角落,發現有人默默掏出辛苦賺取的金錢,投入捐款箱做善事;有人貢獻時間、精力給社區;有人為弱勢人們服務,或傾全力保護生態。為什麼人們願意花費時間、精力、金錢,在自己需求以外的事物上呢? ◎為善最樂 美國奧勒岡大學的心理學家梅爾和經濟學家哈寶及伯哈特,對於人類的利他行為充滿好奇,想探索隱藏在腦神經迴路裡的動機,了解為什麼人們願意奉獻、犧牲自己,來增加公眾利益?世上真有無私的利他行為嗎?他們給參與實驗的十九名婦人每人一百美元,告訴她們,這筆錢財不管是據為己用、捐贈給慈善機關,或是繳納稅金,都是匿名且可以自由運用的。 受試者選擇自由捐獻或繳稅時,實驗者運用功能性核磁共振來掃描她們的腦,結果發現:當受試者不管是把錢放進自己的荷包裡,或是捐贈利他時,腦內獎勵系統中的伏隔核、尾殼,以及與同理心、慈悲心緊密相關的腦島,都有同等的活化強度。同時也發現,當受試者做出捐款決定時,獎勵迴路活化得越強烈的人,捐款額度就越大。 這個實驗的主要策畫人梅爾和哈寶說:「許多心理學家認為,腦內之所以演化出『歡樂中心』,是為了強化學習,並且不斷活化歡樂中心的行為,使它們反覆出現。」 梅爾說:「這個實驗結果最令人驚訝的是,這些歡樂中心並不是只對自己有利的事物有反應,對別人有利益的事情也會不由自主的活化起來。」這個實驗告訴我們:同理心、慈悲心和利他的行為,可以經由後天的學習、培育而不斷強化。 ◎從自己做起 從新聞媒體、網路傳播裡,經常可以看到世界各地對待人、動物和環境的粗魯暴行,人們心痛之餘,往往只能搖頭嘆息:「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心想,再多的痛心疾首,也挽不回向下沉淪的狂瀾。 但由上述實驗研究得知,愛、同理心、慈悲心,都可以藉由後天環境的學習、培育來強化腦神經迴路。要如何著手呢?宗教家達賴喇嘛說:「假如你要別人快樂,你就要有慈悲心;如果你要自己快樂,也要有慈悲心。」 所以,我們要先慈悲的對待自己,不做戕害自己心理、生理健康的行為,不飲用對身體有害的物質,還要注重營養均衡;不從事危險活動,來危害自己生命安全;面對障礙、挑戰時,學習看見希望;每有獲得,要心存感恩;不忘隨時鼓舞自己的努力,在腦內種下歡樂、開朗、進取的種籽。 每天強化正向的情緒、行為,當利他的情境浮現時,腦內的歡樂迴路自然會對天地萬物的痛苦、需求,做出如愛自己般的善意回應,讓快樂的種籽向蒲公英般,隨時可以落地生根。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