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December 1, 2010

園長的話 – 感恩

「感謝爸爸媽媽幫我買東西、感謝爸媽辛苦的照顧我們、感謝媽媽媽天天煮飯給我吃、感謝老師教我讀書、感謝奶奶阿姨平時的照顧、煮飯給我吃……」透過感恩卡的製作,很多感謝的話語,從孩子的口裡說出、爸媽幫忙紀錄;更從感恩卡的製作,看到家長對幼稚園的感謝—子菱媽媽「感謝仁和幼稚園,有這麼多優秀的老師和豐富的教學資源,讓小朋友除了開心度過每一天,更從學校真正學到做事的態度、待人的禮節、知識的增進~感恩~」~好窩心哦~家長在感恩卡裡,表達心中對仁和的感謝。看了小朋友的感恩卡,溫暖在心頭,讓孩子們從小學會說感謝、感恩的話語,是多麼棒的事,亦是很重要的事,學會表達,尤其是對人的感謝,將心中要說的話,勇敢說出,不藏在心裡,說的人快樂、聽的人也高興,假如人人如此,那麼每個人的家,都會是一個充滿感恩且快樂的家庭;進而到每個角落-學校-社會-國家,人人生活在一個安和樂利、品質優良的居住環境裡,如此的願景,想必是人人都想要的,那麼就從我自己開始吧! 藉著感恩節的來臨,舉辦感恩節系列活動,營造感恩節的情境,首先將小朋友與家長一起製作的感恩卡張貼在活動室,讓大家一起分享;班級共同創作的火雞,張貼放在舞台上;送給爸媽、阿公阿媽的感恩小卡,布置在感恩樹上,小朋友像蒼蠅似的飛來飛去,徘徊在感恩樹旁,哦~哦~原來是卡片棒棒糖的魅力;感恩之門~感恩的心、感謝有你~希望孩子們走過感恩之門,學會感恩的心;製作火雞or印第安小孩的頭飾;還有小朋友自己畫的~感恩的畫,大家都很用心~「感謝太陽,給大自然溫暖的陽光;感謝小朋友陪我玩;感謝醫生、護士為病人看病;感謝風,它能吹風給大家涼快;感謝地球,讓我可以平安住在這裡;感謝鏡子,讓我可以看到自己;感謝花,開這麼漂亮,讓我欣賞…..」好多的感謝,都出自孩子真誠的心。 星期四感恩節的活動,有好多位家長撥空來參加,小朋友看到自己的父母、阿公阿媽,都好高興。在Michellec和Lydia的主持下,以「thanksgive 」的歌曲,揭開序幕,孩子們一邊唱著歌,一面跳著舞,台上台下熱鬧滾滾,High翻天-接著由老師們合演的「感恩戲劇-愛蜜莉的生日party」,老師們逼真的演出,很吸睛-有獎徵答,孩子們搶著回答-各班的表演,帶動活動的高潮,孩子們都很用心、認真的表演-感恩的歌~一首謝謝你,感動每個人的心-謝謝爸媽、阿公阿媽、老師、小朋友,藉由擁抱~手牽手心連在一起-壓軸好戲感恩餐會,感謝家長們對活動的支持,大家齊心準備了豐盛的感恩大餐,孩子們吃在口裡,甜在心裡,活動結束後,大家分工合作,一起收拾,為感恩節的活動畫下美好的句點。 在這感恩的日子裡,感謝仁和團隊的付出,感謝家長的熱情,感謝這群可愛的小朋友。王爾德先生的童話集自私的巨人有一句話這樣寫著:「我有許多美麗的花朵,但最美麗的花朵是孩子。」是的!孩子是上帝賞賜我們的產業,我們是否珍惜這份產業,用心的灑種、澆灌、栽培讓他們健康快樂的成長? 祝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環境變遷的競爭力 李偉文◎作

這些年來,世界各國都不斷的在檢討與調整各自的教育內容與制度,但似乎都找不到確切的答案。我想,大概是因為我們已身處於複雜、高速、跨國界的大實驗時代,沒有法規可循,也沒有前例可引導。這種環境的快速變遷,是造成家長焦慮的主要來源。或許正如英國史學家霍布斯邦所說的:「人類若想要有一個看得清楚的未來,絕不會是靠過去或現在的延續來達成。」但是每個人都讀過書、受過教育,因此,我們往往不自覺的會將自己的經驗套用在孩子身上,用二十年前自己當學生的觀念與教材來教育現在的孩子,期待他們能面對二十年後的挑戰,但這當中有如此大的時間落差,顯然不切實際。經濟學大師凱因斯曾說:「發明新觀念並不困難,難就難在要從舊觀念裡跳脫出來。」這是對我們很大的提醒。 美國教育部長曾經指出:「二○一○年需求最大的十種工作,再二○○四年時根本不存在。」由此可見,我們過去到現在所學的知識,根本不足以應付未來。那麼,什麼是孩子面對未來競爭所須具備的能力呢? 我認為二十年或三十年後的世界,可能有兩種完全不同的發展與面貌。 觀點一,未來如同現在,世界仍是平的,全球化的競爭更加劇烈。 觀點二,在氣候變遷與後石油時代影響下,世界經濟將走回區域或部落經濟,在地產業及綠領工作興起。 面對現階段的全球化競爭,學校的課程早已沒用,因為這些課程是針對十九、二十世紀的工廠需求所設計的,培養的是一致化的人才,因此,老師的主要任務是教書,讓每個畢業生具有規格化的知識,適合生產線使用。但是社會的需求強調人才的多元差異,重點應該從「教書」轉換到「教人」。老師的角色不只是給予正確答案,而是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鼓勵發揮思考能力與創造力,從實務經驗中探索世界,包括做志工、參與社團活動、實習,甚至做交換學生進行國際交流等,以及付出更多的社會關懷與公共參與,從中獲得足以面對挫折的信心與勇氣。 這種從實際經驗中獲得調整自己、迅速適應新環境的能力,我認為全球化競爭真正的能力。 經建會根據時代變遷,曾提出五大就業能力:跨領域能力、獨立思考與創新能力、國際溝通能力、吸收新知與技術能力、人文關懷素養。投資大師羅傑斯在給女兒的信中也提到,除了必須辨認時代的改變,擁抱改變之外,也要研讀哲學,學會思考。趨勢大師也提醒,重視知識、分析、邏輯的資訊時代已經退位;重視創意、整合、設計與同理心的理念時代將豋場。換句話說,所有的產業終將成為藝術創意產業,因為產品必功能、必價錢早就不是優勢,反而是要會說故事、能感動別人的產品,才能夠勝出。 以上是觀點一。 另外一種想像是二十年或是三十年後的世界,因為石油即將消耗殆盡,面對後石油時代,高漲的運輸成本勢必大幅度逆轉過去二三十年來,全球化運輸體系所支持的貿易自由化,產業將回歸區域化,也就是我們生存的基本需求。尤其像糧食這類高重量、低價格的日常用品,勢必回到在地,以自給自足為目標。因此,未來絕大部分的工作,包括食衣住行育樂,一定會轉變成綠領工作。 在這種多變的時代,很多事情都沒有答案,未來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也沒有人知道。因此,我們必須重新定義孩子必須具有的能力,除了知識和技巧,更重要的是價值觀與態度。 我們無法陪伴、教導孩子一輩子,因此,孩子的自律就很重要。如果能讓孩子,擁有學習的主控權,才能夠產生自發性的學習,那麼未來世界怎麼變,家長也無須焦慮了。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