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December 2010

園長的話

近日桃園某國中校園霸凌事件被踢爆,校長被老師連署罷免,成為媒體的頭版消息,再次的引起社會大眾的關注。教育部長也基於關心,到校了解並鼓勵師生,但因將事件說成是「小事情」而被指責,種種的問題,像食物鏈一樣,環環相扣,從學生-老師-校長-部長,到底我們的教育出了什麼問題?猶記得多年前教育局主辦的園長專業知能研習,一位在企業界服務的講師曾說過,教育的本質就是要讓每個人的質提昇,尤其是品格,若是只有我們好,而旁邊的人不好,那不好的人就會危害到好的,我們的生活、生命、財產就不會有保障了。所以從事教育工作者,要用心的看到一些所謂的問題學生。老師的一席話,的確讓與會者有很大的啟示。 社會是多數人組成的,每個人的家庭背景、生活習慣、受教育的程度、家庭經濟等都不同,想法作法都不一樣。我謹記在心,時常思考,如何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去看見一些需要關心的孩子,幫助家長做好學前教育工作,讓孩子在此階段奠定好的習慣與品格的養成,將來才能立足於社會。 愛與關心是我們要學習的功課,不能只有獨善其身,縱使不能兼善天下,也要看見身旁的人。星期三,舉辦阿公阿媽作伙來過冬節的活動,雖然出席的人數比報名時還少。 活動開始,Mandy為參加的長輩們帶上聖誕帽,感受聖誕節的氣氛;律動-拉近彼此的距離,接著阿孫仔ㄟ奉茶,飲在口內,燒在心內;小朋友的表演,更讓阿公阿媽笑得合不攏嘴;獻花祝福,阿公阿媽接過阿孫仔手內ㄟ花,攏真感動,深深的一個擁抱,流露出祖孫間濃濃的親情;手印畫,蓋上公媽孫仔的手印;最後大家一起享用午餐,結束活動。會後阿公阿媽們感謝仁和的用心,讓他們感到很溫馨,很有意義。 星期四到德安百貨公司的精彩火鍋店報佳音,原來預定到大大茶樓,接洽的時候店長說他們用餐的人不多,所以就改去精彩火鍋,火鍋店的主管吳小姐很熱心的歡迎我們,她說還沒有人去報過佳音。因為是中午時間,所以只有大中班小朋友參加。小朋友一進到店裡,場內用餐的人眼睛為之一亮,這麼多身穿紅色衣服的聖誕小朋友,大家異口同聲的說「好可愛哦!」 孩子們獻唱四首聖誕歌曲,增添店裡的熱鬧氣氛,也贏得熱烈的掌聲;接著逐桌向客人說聖誕快樂並贈送聖誕卡片和糖果。星期五到社區報佳音,小班小朋友好高興有這樣的經驗,回園時炫耀著說我們有收到禮物哦! 每年此時,我們都以歡樂的心、愛與關懷的心來舉辦活動,雖然事前要準備很多瑣碎的事,很忙碌也很辛苦,但卻覺得很快樂,因為施比受更為有福。 明天12月25日星期六,是聖誕節系列活動最後一個場次,也是壓軸好戲-2010歡樂滿園地-愛在聖誕,有小朋友的表演,還有愛心園遊會,邀請家長全家大小、左右鄰居,共襄盛舉,相招來仁和,逗鬧熱。因為您們的支持參與,我們將會更有熱力。 祝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愛的驚喜 ◎ 許約作

「亞瑟可以來房間幫爸爸一下嗎?」 「好。」八歲的亞瑟是爸爸的好幫手,總是隨叫隨到。「要做什麼呢?」亞瑟正打開房門詢問時,突然一聲「生日快樂」傳入耳中,沒想到爸爸和媽媽一起站在房裡,爸爸手中牽著一台綁上緞帶的嶄新自行車,看著車身閃閃發亮的紅色烤漆,亞瑟不敢相信這竟是他的生日禮物! 父母準備的驚喜 每天亞瑟總是天未亮,就要起來幫忙完家中農務後,便得步行好一段路,才能到校。亞瑟一直很希望能有一輛自行車代步,但懂事的他知道家中經濟並不寬裕,因此從未要求過任何禮物。 「這樣以後你上學就方便多了!」爸爸拍亞瑟的肩,這份驚喜,讓亞瑟深深感受到父母的關愛。 突然,門鈴響了起來。「會是誰呢?」亞瑟跑到門口開門,發現是遠住在另個城市的爺爺奶奶,「爺爺奶奶,您們怎麼來了?亞瑟開心的問道。 爺爺笑著說:「今天是我親愛的孫子生日,我們遠道而來,想給你一個驚喜啊!看看爺爺帶了什麼禮物來?這時候亞瑟看到爺爺身後的禮物,一時呆住了。 爺爺帶來的驚喜 爺爺笑容滿面的說:「這輛自行車雖然不是全新的,但是我和奶奶將它整理過了,騎上去還是很拉風喔!」 看著車子,亞瑟遲疑的看了爸媽一眼,又轉過頭來,像是下了什麼決定似的回應:「爺爺奶奶!好棒喔,我好喜歡!」看到亞瑟的笑容,爺爺奶奶也笑得更開心了。「當然啦!我可是親自換了新的車鈴和輪胎,而且啊,知道你最喜歡紅色,我們也將整輛車子重新上漆囉!」 爺爺邊說邊呵呵笑著,原來這是爺爺拿出不多的積蓄,從二手商店買來的舊車,亞瑟騎上車,大聲的說:「爺爺奶奶,謝謝您們!」 亞瑟準備的驚喜 一家人聚在一起吃了生日晚餐,雖然菜色沒有特別豐富,但氣氛充滿溫馨歡樂。 到了就寢時間,爸爸走進亞瑟房間,在床邊坐下,微笑著問:「亞瑟,今年生日有兩個一樣的驚喜,你打算怎麼辦呢?」 「嗯….,爸爸,謝謝您們給我的驚喜,但我希望把個驚喜也給爺爺奶奶。」「喔!你想怎麼做呢?」 「如果可以的話,我想把新的自行車換成一張搖椅,送給爺爺奶奶。」 「嗯!我想他們一定會很開心的,那我們明天就去換禮物,好嗎?」爸爸為亞瑟蓋上被子。 「謝謝爸爸,收到驚喜的感覺,真的好快樂啊!」說著說著,亞瑟微微揚起嘴角,甜甜的進入夢鄉。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與仁和有約慶聖誕

「哇!好漂亮哦!」「亮晶晶的!」「聖誕樹呢!」「還有聖誕紅耶!」「我們教室有聖誕襪!」「我有做聖誕樹,也有畫祝福卡」「我們一起布置聖誕樹」「聖誕節到了」…. 孩子們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語的分享著他們眼前所看到的一切,以及他們參與做的事,滿足與快樂的心情,全寫在他們的臉上。是啊!孩子們從情境布置裡,已聞到了節慶的味道。聖誕節,這個令小孩子雀躍期待的日子,因著它的到來,我們忙著為幼稚園妝扮佈置成為像孩子般的活潑可愛,營造節日的氣氛,讓校園顯得更有朝氣、更加熱鬧,有紅的橙的黃的,綠的藍的紫的,真美麗;老師們穿戴聖誕帽、聖誕圍裙,更增添節日的氣息。雖然忙碌,但卻很快樂;雖然得花錢,但卻值得;也許大家的想法和價值觀不同,但對我們而言,能夠為孩子們的童年歲月,留下美麗的回憶,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了解他們興趣所在,提供機會,透過參與,從遊戲中學習,從操作中去體驗,享受在節日的活動中,相信在他們內心深處,不論是對人或對事,必定會有所收穫和感動的。 聖誕節不少孩子以為是聖誕老公公誕生的日子。聖誕節是來自基督教習俗,是慶祝榮耀尊貴的上帝為了愛世人,將祂的獨生子耶穌基督道成肉身來到世間,成為人的樣式,與人一同承擔苦難、救贖世人,分享愛與關懷。聖誕節是慶祝聖子耶穌基督的誕生。 不過一般人早已把它看成一種大眾化的節慶活動,過聖誕已然成為世界各地的風俗習慣,是一個大家分享彼此對於家人、朋友甚至於他人的愛與關懷的日子。「仁和愛.關懷情」,聖誕節系列活動,從點-星期一與洪董事長、楊園長有約展開,這個孩子們口中永遠的「洪伯伯」,已是「阿祖級」的身分了。大中班小朋友的表演讓他們好感動,尤其是莫札特家的「就是愛你」;「洪伯伯」也以魔術表演來回應,動作雖不像從前那樣靈活,但孩子們依然看得目瞪口呆,直誇好厲害哦!接著又唱了四首兒時的日本童謠,演唱時的眼神與表情彷彿回到他們幼年時期;壓軸是獻花、獻卡片的祝福,一個深深的擁抱,溫暖在彼此的心頭,最後拍照留念。過程中,孩子們所表現出來的「愛、關懷與尊重」,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感動。 下星期三「阿公阿媽做伙來過冬節」,有35位接受我們的邀請,當日的活動安排一定會很溫馨很溫馨的。這是我們第一次邀請長輩來幼稚園,第一次就有這麼多人,好高興哦! 系列活動的壓軸好戲是25日星期六上午的「2010歡樂滿園地-愛在聖誕」,除了有小朋友的表演和服裝秀外,還有愛心園遊會,邀請全園家長一定要帶領家中大小,樓上樓下厝邊頭尾相招來仁和,歡慶聖誕,Fun送溫暖,一起分享愛。 有個麵包師傅將一塊麵包拿給一些朋友,請他們發表看法。其中一人說:「這麵包看來很新鮮。」又有一人聞了聞說:「嗯!麵包的味道很香。」又有人說:「這麵包應該很有營養。」最後有人說:「那些都是對的,但我的肚子餓了。」於是把麵包擘開,分給大家吃。一塊完整的麵包是沒有用處的,只有分享出去,才能體會到愛。真正的愛,是不能獨自一人,而是須透過彼此互動、交流,才能體會到「愛」。 Mandy 【別忘了下星期六12月25日上午9:30-14:00與仁和有約】 祝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栽下快樂種籽 王秀園◎作

天還濛濛亮,舉辦過年慶的百貨公司門口已排了一圈又一圈的人龍,當大門打開的那一刻,人龍突然甦醒,迅速移動。收銀機彷彿沒有明日般,一刻也無法停止的吞吐花花綠綠的鈔票。理智逐漸潰堤的人們恨不得能多出三頭六臂,來扛大包小包的「戰利品」。如果可以透視這些人的腦子,就會發現他們像1950年代歐德斯實驗室裡的老鼠,腦子裡的獎勵報酬中心插著一根隱形的電極針,讓不眠不休、不吃不喝的老鼠,瘋狂的按下那個令人歡愉無比的電流槓桿,刺激腦中的歡樂迴路。 把場景抽離人潮洶湧、血拼紅了眼的賣場,巡遊於城鄉不同的角落,發現有人默默掏出辛苦賺取的金錢,投入捐款箱做善事;有人貢獻時間、精力給社區;有人為弱勢人們服務,或傾全力保護生態。為什麼人們願意花費時間、精力、金錢,在自己需求以外的事物上呢? ◎為善最樂 美國奧勒岡大學的心理學家梅爾和經濟學家哈寶及伯哈特,對於人類的利他行為充滿好奇,想探索隱藏在腦神經迴路裡的動機,了解為什麼人們願意奉獻、犧牲自己,來增加公眾利益?世上真有無私的利他行為嗎?他們給參與實驗的十九名婦人每人一百美元,告訴她們,這筆錢財不管是據為己用、捐贈給慈善機關,或是繳納稅金,都是匿名且可以自由運用的。 受試者選擇自由捐獻或繳稅時,實驗者運用功能性核磁共振來掃描她們的腦,結果發現:當受試者不管是把錢放進自己的荷包裡,或是捐贈利他時,腦內獎勵系統中的伏隔核、尾殼,以及與同理心、慈悲心緊密相關的腦島,都有同等的活化強度。同時也發現,當受試者做出捐款決定時,獎勵迴路活化得越強烈的人,捐款額度就越大。 這個實驗的主要策畫人梅爾和哈寶說:「許多心理學家認為,腦內之所以演化出『歡樂中心』,是為了強化學習,並且不斷活化歡樂中心的行為,使它們反覆出現。」 梅爾說:「這個實驗結果最令人驚訝的是,這些歡樂中心並不是只對自己有利的事物有反應,對別人有利益的事情也會不由自主的活化起來。」這個實驗告訴我們:同理心、慈悲心和利他的行為,可以經由後天的學習、培育而不斷強化。 ◎從自己做起 從新聞媒體、網路傳播裡,經常可以看到世界各地對待人、動物和環境的粗魯暴行,人們心痛之餘,往往只能搖頭嘆息:「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心想,再多的痛心疾首,也挽不回向下沉淪的狂瀾。 但由上述實驗研究得知,愛、同理心、慈悲心,都可以藉由後天環境的學習、培育來強化腦神經迴路。要如何著手呢?宗教家達賴喇嘛說:「假如你要別人快樂,你就要有慈悲心;如果你要自己快樂,也要有慈悲心。」 所以,我們要先慈悲的對待自己,不做戕害自己心理、生理健康的行為,不飲用對身體有害的物質,還要注重營養均衡;不從事危險活動,來危害自己生命安全;面對障礙、挑戰時,學習看見希望;每有獲得,要心存感恩;不忘隨時鼓舞自己的努力,在腦內種下歡樂、開朗、進取的種籽。 每天強化正向的情緒、行為,當利他的情境浮現時,腦內的歡樂迴路自然會對天地萬物的痛苦、需求,做出如愛自己般的善意回應,讓快樂的種籽向蒲公英般,隨時可以落地生根。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時間的巨輪不停的往前轉動,不知不覺又到了年末。十二月初冬的天氣,時而冷、時而熱,早中晚溫差大,對於早出晚歸的上班族和學生而言,必須特別留意穿著,讓自己不受風寒,中午又不會熱,穿著合宜。對幼稚園的小朋友而言,多數是由父母決定穿什麼?長袖加外套?薄的、厚的?尤其是天氣一變,很多小朋友就會穿著厚厚的衣服,有的裡面穿了衛生衣,有的穿了套頭衣。到了太陽露臉,氣溫回升,跑跳做運動後,孩子不會隨著熱脫衣服,而出現煩躁情緒不佳的現象,必須老師提醒太熱了要減少衣服,也有孩子很固執的說:媽媽交代不能脫衣服,否則會感冒。為此,時常提醒孩子,天冷要加衣服,天熱則要脫衣服。但小朋友似乎不太懂,就連大班仍需時常叮嚀。當衣服脫下後,不會放好,甚至忘了帶回家,衣服沒寫名字,只好利用活動室集合時間問孩子,衣服是誰的?有些衣服有人認領,也有找不到主人的,尤其是運動外套,都一樣,沒寫名字時就不知是誰的了。So保育組長Kady媽咪時常叮嚀,衣服、水壺等帶來幼稚園的東西一定要寫名字,以便於識別。 小朋友們的衣物、用品,大都是家長買的,有很多是鬧雙包甚至三包,連鞋子也是,如果沒有寫名字,實在不好區分,孩子又不會認,那真的就傷腦筋了。其實家長可提供孩子學習的機會,或買或穿讓他們參與,至少有印象,尤其是穿衣服,衣服的選擇與搭配,其實是一門學問,穿衣服不僅止於敝體和保暖而已,穿衣的藝術、色彩的搭配、場合的穿著,是否和宜與得體。 最近台灣最閃亮的星星,除了網球好手盧彥勳外,就是吳季剛,台灣裔美國人,因設計美國第一夫人蜜雪兒在2009年總統就職典禮的禮服,及中國影星湯唯的禮服而聲名大噪。出生於台灣台北,天生愛玩洋娃娃,喜歡芭比的小男孩,生長在台灣保守的環境下,是無法被接受的。因此9歲移居加拿大,於東京就讀國中時學習雕塑,高中則於紐約帕森設計學院主修設計。16歲以自由職業的身分開始為玩具公司設計玩偶的衣服。2008年獲得國際時裝新興之星獎。 吳季剛從小就是個特別的孩子,小男生愛玩娃娃、看婚紗,也喜歡京劇。京劇名伶郭小莊在國父紀念館盛大公演時,唸幼稚園的吳季剛就因為喜愛她的扮相,求家人帶他去看戲,小小年紀不但不吵鬧,散戲後還直說主角好美,真想向郭小莊握手致意。 從五歲開始,吳季剛就對新娘禮服百看不厭,媽媽每個星期都會依著他的要求,帶他到台北市各個婚紗禮服店的櫥窗前,讓他細細的看,並且畫下禮服的樣子。他喜歡玩娃娃,媽媽和吳季剛的阿姨就到處去幫他買,結帳的時候還要想辦法避免店員用奇怪的口氣說,「怎麼是小男生要買的呀?」 今天光芒耀眼的服裝設計界新星,除了幸運,成功,其實是來自真誠面對自己的堅持,和母親一路相伴的支持。吳媽媽說:「我真心希望所有的父母,當你發現你的孩子有特殊的才藝與興趣時,能夠多鼓勵他們、尊重他們,並儘可能的給他們空間和學習機會!」 用心陪伴孩子,在他們成長的階段,了解並發現孩子的優勢,是每個父母的必須負的責任,而這責任不單只是供應他們生活所需,給予受教育的機會而已。 祝 平 安 喜 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創造共同回憶就是美好 趙文德◎作

今年七月,全家人一起參加花燈製作研習,大家分工合作,一起忙上忙下!為了找合於主題的布,我們花了三個晚上,在街上繞來繞去,終於找到合適的替代品;在綁束帶的時候,大家的手幾乎都起了水泡,當我們的作品在最後一刻完成時,大家都很累,卻都莫名興奮,因為在這個作品中,除了作品本身之外,更融入了全家的希望與寄託,雖然這件作品在比賽中,並未能得到獎品,卻為我們的親子關係,留下最美好的註記!在討論親子關係的問題,總有人不斷的思考,到底父母陪伴孩子的時間,是「質」重要?還是「量」重要?大部分的父母,都知道要留時間陪孩子,但到了陪孩子的時間,卻是把電視或電腦打開,一起在電視節目前,把大部分的時間耗掉了! 自己身為父母,也時時在思索上述的問題,幾次閱讀自己小孩的作文,發現平常一般的生活瑣事,孩子並不太在意,但當親子共同完成一項任務時,記憶是鮮明而持久的!像是去年全家去南投農場露營,小朋友自己討論物品清單,全家一起計畫、一起搭帳篷、一起煮泡麵以及一起被蚊子咬,雖然不是一趟「舒服」的旅程,卻是孩子中心歷久彌新的回憶!孩子的成長的過程中,父母可以利用活動或事件,讓小朋友有和父母共同付出的經驗,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可以讓小朋友確認自己對「家」的價值,也在付出的過程,得到自我的認同與家人的回饋;從家庭動力來看,共同付出的歷程,可以增進彼此的了解,進而對家庭產生向心力;其實在創造回憶的同時,「身教」也悄悄的在潛移默化,父母對待事情的態度與做法,絕對是小朋友師法的對象! 「創造親子的共同回憶」其實很容易完成,像是昨天傍晚全家騎著腳踏車,到隔壁鄉鎮的大賣場,享受美味的冰淇淋,回程卻遇上西北雨,只見四個人,在大雨中奮戰,當回到家時,大兒子馬上衝到樓上,拿了相機下來,原來他要記錄這個歷史性的一刻,我們四位「風雨中的英雄」就全身濕漉漉的站在腳踏車前,在閃光燈下,留下了美好的回憶! 父母的角色,是生活的藝術師,也是子女品德的雕刻師,如何讓孩子對家庭產生認同,「共同的記憶」是絕對不可或缺的元素!你可以在和子女一起討論,設定共同目標,只要全家一起付出、一起經歷的事件,都將成為親子間美麗的回憶,讓我們一起加油吧!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感恩

「感謝爸爸媽媽幫我買東西、感謝爸媽辛苦的照顧我們、感謝媽媽媽天天煮飯給我吃、感謝老師教我讀書、感謝奶奶阿姨平時的照顧、煮飯給我吃……」透過感恩卡的製作,很多感謝的話語,從孩子的口裡說出、爸媽幫忙紀錄;更從感恩卡的製作,看到家長對幼稚園的感謝—子菱媽媽「感謝仁和幼稚園,有這麼多優秀的老師和豐富的教學資源,讓小朋友除了開心度過每一天,更從學校真正學到做事的態度、待人的禮節、知識的增進~感恩~」~好窩心哦~家長在感恩卡裡,表達心中對仁和的感謝。看了小朋友的感恩卡,溫暖在心頭,讓孩子們從小學會說感謝、感恩的話語,是多麼棒的事,亦是很重要的事,學會表達,尤其是對人的感謝,將心中要說的話,勇敢說出,不藏在心裡,說的人快樂、聽的人也高興,假如人人如此,那麼每個人的家,都會是一個充滿感恩且快樂的家庭;進而到每個角落-學校-社會-國家,人人生活在一個安和樂利、品質優良的居住環境裡,如此的願景,想必是人人都想要的,那麼就從我自己開始吧! 藉著感恩節的來臨,舉辦感恩節系列活動,營造感恩節的情境,首先將小朋友與家長一起製作的感恩卡張貼在活動室,讓大家一起分享;班級共同創作的火雞,張貼放在舞台上;送給爸媽、阿公阿媽的感恩小卡,布置在感恩樹上,小朋友像蒼蠅似的飛來飛去,徘徊在感恩樹旁,哦~哦~原來是卡片棒棒糖的魅力;感恩之門~感恩的心、感謝有你~希望孩子們走過感恩之門,學會感恩的心;製作火雞or印第安小孩的頭飾;還有小朋友自己畫的~感恩的畫,大家都很用心~「感謝太陽,給大自然溫暖的陽光;感謝小朋友陪我玩;感謝醫生、護士為病人看病;感謝風,它能吹風給大家涼快;感謝地球,讓我可以平安住在這裡;感謝鏡子,讓我可以看到自己;感謝花,開這麼漂亮,讓我欣賞…..」好多的感謝,都出自孩子真誠的心。 星期四感恩節的活動,有好多位家長撥空來參加,小朋友看到自己的父母、阿公阿媽,都好高興。在Michellec和Lydia的主持下,以「thanksgive 」的歌曲,揭開序幕,孩子們一邊唱著歌,一面跳著舞,台上台下熱鬧滾滾,High翻天-接著由老師們合演的「感恩戲劇-愛蜜莉的生日party」,老師們逼真的演出,很吸睛-有獎徵答,孩子們搶著回答-各班的表演,帶動活動的高潮,孩子們都很用心、認真的表演-感恩的歌~一首謝謝你,感動每個人的心-謝謝爸媽、阿公阿媽、老師、小朋友,藉由擁抱~手牽手心連在一起-壓軸好戲感恩餐會,感謝家長們對活動的支持,大家齊心準備了豐盛的感恩大餐,孩子們吃在口裡,甜在心裡,活動結束後,大家分工合作,一起收拾,為感恩節的活動畫下美好的句點。 在這感恩的日子裡,感謝仁和團隊的付出,感謝家長的熱情,感謝這群可愛的小朋友。王爾德先生的童話集自私的巨人有一句話這樣寫著:「我有許多美麗的花朵,但最美麗的花朵是孩子。」是的!孩子是上帝賞賜我們的產業,我們是否珍惜這份產業,用心的灑種、澆灌、栽培讓他們健康快樂的成長? 祝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環境變遷的競爭力 李偉文◎作

這些年來,世界各國都不斷的在檢討與調整各自的教育內容與制度,但似乎都找不到確切的答案。我想,大概是因為我們已身處於複雜、高速、跨國界的大實驗時代,沒有法規可循,也沒有前例可引導。這種環境的快速變遷,是造成家長焦慮的主要來源。或許正如英國史學家霍布斯邦所說的:「人類若想要有一個看得清楚的未來,絕不會是靠過去或現在的延續來達成。」但是每個人都讀過書、受過教育,因此,我們往往不自覺的會將自己的經驗套用在孩子身上,用二十年前自己當學生的觀念與教材來教育現在的孩子,期待他們能面對二十年後的挑戰,但這當中有如此大的時間落差,顯然不切實際。經濟學大師凱因斯曾說:「發明新觀念並不困難,難就難在要從舊觀念裡跳脫出來。」這是對我們很大的提醒。 美國教育部長曾經指出:「二○一○年需求最大的十種工作,再二○○四年時根本不存在。」由此可見,我們過去到現在所學的知識,根本不足以應付未來。那麼,什麼是孩子面對未來競爭所須具備的能力呢? 我認為二十年或三十年後的世界,可能有兩種完全不同的發展與面貌。 觀點一,未來如同現在,世界仍是平的,全球化的競爭更加劇烈。 觀點二,在氣候變遷與後石油時代影響下,世界經濟將走回區域或部落經濟,在地產業及綠領工作興起。 面對現階段的全球化競爭,學校的課程早已沒用,因為這些課程是針對十九、二十世紀的工廠需求所設計的,培養的是一致化的人才,因此,老師的主要任務是教書,讓每個畢業生具有規格化的知識,適合生產線使用。但是社會的需求強調人才的多元差異,重點應該從「教書」轉換到「教人」。老師的角色不只是給予正確答案,而是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鼓勵發揮思考能力與創造力,從實務經驗中探索世界,包括做志工、參與社團活動、實習,甚至做交換學生進行國際交流等,以及付出更多的社會關懷與公共參與,從中獲得足以面對挫折的信心與勇氣。 這種從實際經驗中獲得調整自己、迅速適應新環境的能力,我認為全球化競爭真正的能力。 經建會根據時代變遷,曾提出五大就業能力:跨領域能力、獨立思考與創新能力、國際溝通能力、吸收新知與技術能力、人文關懷素養。投資大師羅傑斯在給女兒的信中也提到,除了必須辨認時代的改變,擁抱改變之外,也要研讀哲學,學會思考。趨勢大師也提醒,重視知識、分析、邏輯的資訊時代已經退位;重視創意、整合、設計與同理心的理念時代將豋場。換句話說,所有的產業終將成為藝術創意產業,因為產品必功能、必價錢早就不是優勢,反而是要會說故事、能感動別人的產品,才能夠勝出。 以上是觀點一。 另外一種想像是二十年或是三十年後的世界,因為石油即將消耗殆盡,面對後石油時代,高漲的運輸成本勢必大幅度逆轉過去二三十年來,全球化運輸體系所支持的貿易自由化,產業將回歸區域化,也就是我們生存的基本需求。尤其像糧食這類高重量、低價格的日常用品,勢必回到在地,以自給自足為目標。因此,未來絕大部分的工作,包括食衣住行育樂,一定會轉變成綠領工作。 在這種多變的時代,很多事情都沒有答案,未來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也沒有人知道。因此,我們必須重新定義孩子必須具有的能力,除了知識和技巧,更重要的是價值觀與態度。 我們無法陪伴、教導孩子一輩子,因此,孩子的自律就很重要。如果能讓孩子,擁有學習的主控權,才能夠產生自發性的學習,那麼未來世界怎麼變,家長也無須焦慮了。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