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October 23, 2010

園長的話 — 「歡笑帶來生命力」

「歡笑帶來生命力」,這是今早看靈修書時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作者說每次他的母親和三個姊妹在一起時,都會盡情地開懷大笑,無論生活都艱苦,她們都不讓生活中的重擔,把自己壓垮,而能一直讓自己保持笑的能力。女人的確比男人能夠開懷大笑。笑是驅逐煩惱的良藥,紓解緊張的情緒,是一個友善的肢體語言,能夠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古時候,日本的神道教曾經崇拜過一位舞蹈和歡樂女神。這位女神在寺廟中跳了一場非常輕鬆愉快的舞,把眾神逗得哈哈大笑。原本因為苦惱而躲到洞裡的太陽女神在聽到這笑聲後,也好奇地走出洞穴來看。自此之後,笑就成為歡慶光明和生命重歸大地的一種表現,聖經箴言:「心中喜樂,面帶笑容。」可見笑的魅力有多大。 當然,孩子的歡笑聲更有吸引力了,他們只要看到一件有趣的事、好玩的活動、好吃的東西、新奇的玩具,都會開懷大笑。體能課,玩氣球傘時,一個動作、一種遊戲,都能逗得他們哈哈大笑。問:「快樂的寶寶在哪裡?」「在這裡、在這裡。」「愛笑的寶寶在哪裡?」「在這裡、在這裡。」「什麼時候最高興?最快樂?」孩子們七嘴八舌的說著:「去玩、吃好吃的東西、去阿嬤家、表演的時候….」,有個小朋友說:「下個星期萬聖節,我要打扮成快樂的動物..」嗯,好棒哦!打扮成快樂的動物,好點子。 今年的萬聖節,我們訂的主題「動物王國過萬聖節」,動物是孩子們最喜愛的,想像著一群可愛的、快樂的小動物一起過萬聖節,一定很有趣。問:「怎麼打扮成動物?」Mandy:「買一隻動物!」小朋友們笑成一團,柏均說:「在紙上畫一隻動物,上色後再剪下來,貼在身上。」士鋐:「用布做,我爸爸很會做。」宸瑄:「用木板,我爸爸會做哦!」承翰:「用浴巾做。」孩子們很有想法,若是親子一起探討,動手做,一定能夠玩出更多的創意。 小朋友動手做,一定能夠玩出更多的創意 不過有小朋友說:「媽媽說-租一租、買一買、家裡有什麼穿什麼就好了。」,一樣的話題,不一樣的想法,很多家長都不想麻煩,所以不知孩子在想什麼?有什麼能力?最好什麼都在幼稚園完成,不要麻煩家長。當然,我們也能體會家長們在工作和生活上的辛苦。不過,再怎麼辛苦,孩子的事仍應排在第一,從互動中享受親子的關係、了解自己的孩子,是非常重要的親子課題。 每學期幼稚園都會安排二至三次親職講座,本學期第一次是9月11日,各班參加的家長一半的很少,還有一班只有一個,老師好失望,只好電話詢問拜託參加。所以預定在11月13日舉辦的親職講座,老師們建議事先調查,會參加的人數有多少?若仍需拜託,是否不要舉辦。停辦,對我們而言,心裡會感到很難過的,但……。調查結果,就如老師們預期的,不到三分之一….,So….這次可能不舉辦了,希望一月的家長參觀學日,大家都能撥空來參加。 祝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家庭教育 – 臺灣VS瑞典 張芸菌◎作

帶混血小王子回臺上學的頭幾天,便深刻體會到當單親媽媽的不容易。瞬間良心發現,打心底感謝先生為我們所做的一切,如分擔教養小孩、共同維持家庭等繁瑣工作。看來,放「婚姻假」讓夫妻倆偶爾分開是必要的,不然難免會把對方的付出視為理所當然。除了獨自帶孩子幫助他適應環境,讓他對這個「說媽媽的話」的異國建立起安全感,同時還得打點新生活所需的一切。為了有效率的完成手上的工作,有時難免會對小孩失去耐性,而不自覺啟動「條件式」語氣,例如:「你要是不乖、不聽話,晚餐之後就沒有冰淇淋吃了!」若是在瑞典,我可能會說:「你再這樣,就去奶奶家住吧!」 這些話聽在瑞典籍先生的耳中,既可怕又不合乎現代教育。但對於在這樣情境下成長的我,還真沒想過有其它方式可以「有效控制」失控的小孩。其實回頭一想,失控的也許是我自己。 原本以為瑞典人對付調皮的孩子,只會不斷重複說「這樣子不行」,但看到小王子和他爸爸、奶奶的互動,我突然好像有點理解了。其實他們是在教他另一件更重要的事,那就是:「父母對我的愛是無條件的,我可以不用太急躁。有些事不能做就是不能做,爸媽不會因為我做錯事而不愛我。」在這樣平和家庭教育下成長的小孩,逐漸從大人的身教中學到心情上的穩定和自重。 若有機會來瑞典,可多留意路上遇到的小孩。除了還在哺乳的小娃,無論年紀多小,都有ㄧ種冷靜溫和的特質,彷彿與生俱來。他們不太哭鬧,不會坐在玩具店地上哭到不達目的不休止,自然我也沒看過在街上罵小孩的父母。我感覺這「不哭鬧」和「不罵街」兩者之間是相互關聯的。 家庭是強力的學習場域,儘管責任很重,但是態度還是得放輕鬆。育兒簡直跟學太極一樣充滿挑戰呢! 瑞典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態度,既非德意志式的嚴格自律,也非東方式的溺愛或過度期待。乍看,反而有點漫不經心的感覺,就像是對待成人一樣的平和。混血小王子的爸爸從小就習慣了這樣的社會互動和家庭情境。他的父母就算對他懷抱無限希望,卻能很自制的保留他們的意見。對家人需要這麼客氣跟保留嗎?那當然,親情絕對沒有賦予我們那麼大的權利,以控制之名或以愛之名讓對方覺得不舒服。 我不是這樣長大的,所以當了父母以後,要看很多有關教養和自我認知的書,雖然不同文化的學習方式有微妙差異,不過只要願意,相信我們都可以抵達同一個終點,也能在有意識的改變中,和孩子一起成長。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