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October 9, 2010

園長的話

教育部為落實以台灣為主體之本土化教學,期使幼兒透過幼稚園推動母語教學活動,能從小會說母語,進而培養愛護鄉土、關懷社會與自然之人本情懷,近幾年來推動本土語言教學,向下到幼稚園;而閱讀也是推動的重點,如何將閱讀融入生活中,以及如何透過親師合作,提升孩童對閱讀的興趣,共同營造豐富的閱讀環境;還有校園遊戲場安全的重要性。台南市政府教育處為了解各幼稚園推動與執行的情形,連著四年,由幼教輔導團的團員們,分組到各公私立幼稚園做訪視,四月訪視公幼,十月訪視私幼。而身為輔導員的我們,園所也必須接受訪視。星期二訪視人員來到幼稚園,一入園就被校園的色彩吸引住,感受到園地的熱情與活力,對放置在活動室前長頸鹿、牛小弟小妹也感到興趣,接著Mandy帶兩位訪視人員做校園巡禮,針對本土語言情境與閱讀情境做更進一步的了解。在本土語言方面,除了有櫥窗的張貼,還有台灣囝仔歌的看板,班級老師也有情境的佈置。 閱讀方面,有圖書室,內有豐富的藏書;活動室的閱讀區,還有班級的閱讀區,每一項規劃都考慮到實用性,且動線又好,訪視人員讚賞不已,對校園設備的規劃很羨慕,除了考慮實用性,還有安全性,走在仁和的園地,感覺很舒服,很自然,很享受。對於大蝴蝶遊戲場更感好奇,她們說孩子在裡面玩,不會曬太陽、也不悶熱,真好!那時剛巧達文西小朋友在遊戲場內,還特別秀了吊單槓的動作,更令他們刮目相看。除了做現場環境的了解,當然也有紙本資料的查閱。 接受訪視,對我們而言,受益良多,也以虛心的態度接受指導,希望好的繼續保留,需改善的則要加強。 最近因著台南市的登革熱疫情加溫,衛生單位如臨大敵,市政府特別成立了強制孳生源清除稽核大隊,負清查責任,強制每一個市民都必須接受法律的要求,確實做到家戶孳生源環境的清除。若是住戶環境一旦被清查出有孳生源,即開告發單警告並限期一星期改善,7日後複查,若還是發現有陽性反應,將依傳染病防治法規定按次處罰新台幣3000-15000元罰鍰,家長不可不重視。 登革熱是一種環境病、社區病,因此只要環境中存在適當的孳生源,就有登革熱流行的可能。社區全民總動員,從自己家裡開始自律管理清除孳生源,才是預防登革熱唯一的方法。 幼稚園針對此項亦是全力配合,除了加強校園環境的整潔,特別將前門花圃重新整理規劃得煥然一新,另外教室也將加裝紗門、紗窗,目前已在進行中,期望能提供孩子更優質、更乾淨、更安全的學習環境。 祝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尊重與處罰

摘自國語日報 文/陳慧珊 大人在教養的過程中,總是扮演懲罰方式的設定者與執行者,但大人也應該要檢討自己對於懲罰的意義是否有正確認知。在人與人共處的社會中,懲罰的目的是為了防範彼此對應有尊重的侵犯。這樣的尊重,在家庭中展露和諧,在社會中更是安全的基礎。因此,如果一個孩子不是從「人際關係」的深層意義中對懲罰有正確的認識,他很可能只從被處罰的經驗中學到該如何巧妙的避開糾舉,而不是從心裡了解尊重他人是多麼有意義。 外出演講時,我在ㄧ所小學的洗手間裡看到一段貼文,上面寫著:「上完廁所如不沖水,天理不容。」這段文章給了我ㄧ種啼笑皆非的感覺,ㄧ方面驚訝於小朋友的文字程度這麼好,能看懂這段文字的意思;另ㄧ方面則訝異於大人對於幼齡孩子的勸導,竟類似於某種咒詛,讓我想起某些禁倒垃圾的地方貼的大字條上寫著:「繼續在此倒垃圾者,絕子絕孫!」從洗手間走出來,我真想找幾個小朋友問問,他們對於「天理不容」的了解是什麼? 沖水是使用廁所最基本的「衛生習慣」,如果忘了而使續用者無法得到好的環境,就是侵犯他人應該享有的「被尊重」;小朋友如果想像自己置身在沒有沖水的汙檅環境,必定會厭惡上廁所時不受體貼的感覺,他就可以從自身的感受,了解尊重別人的重要。 無論孩子或成人都ㄧ樣,ㄧ旦了解自己對他人與環境有所貢獻時,便會感到尊榮與愉快。我想,教育就是要發揮這樣的善意。引導孩子看見自我價值的提升,ㄧ定比害怕惡果來得更有意義。 我們都說自律的孩子比較幸福。自律與受規範的表現看起來或許一樣,但因為動機不同,行為的穩定性與內涵也不同;前者了解自尊的美感,後者只怕犯規。孩子的天性一樣善良,但受引導的方法不同,體認行為價值的經驗就造就了不同性格。 大人應該多與孩子分享自己尊重他人的行為,比如說:為什麼我們走路時,總是敏銳的注意其他路人的動線是否順暢、停車時不貪求自己ㄧ時方便、在公共場所講話要輕聲等,分享這些行為背後的意義,對孩子來說既淺顯又真實,可以在無形中幫助他們了解:人在共同生活的社會中,彼此尊重體貼並不是口號,而是每一份心思意念都可以化為真實有用的行為與作用。 我們不是害怕被處罰而守規矩,而是因為知道尊重的美好而自律。好大人應該儘早幫助孩子從細微的地方成為好孩子;否則等天理不容的時候,ㄧ切都來不及了。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