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September 25, 2010

園長的話 – 中秋、颱風與平凡中的幸福

當大家正以期待的心要來迎接2010年的中秋節時,凡那比颱風也在海面上形成,朝著台灣的方向而來。連著幾天的新聞報導,預估星期六、日會襲台,要全台民眾做好防颱準備,教育處也來簽收公文提醒做好校園防災的準備。事前的預防可減少災害的發生,是無庸置疑的。凡那比颱風在星期日早上8:45分從花蓮登陸,那時候的我,剛好開車到教會,打開車門撐開傘的那一剎那,強風把手上的傘吹成傘花,連人帶傘跌到車內,無法走出車門。 過一會兒,再次開車門,不敢撐傘,趕緊跑出來,強風迫使我躲到一旁緊貼著牆、再抱著柱子不敢移動腳步。從未曾站在風雨中感受過它威力的我,害怕之心油然而生,正當不知所措時,想起「平安的七月暝」的詩歌「雖遇到風颱天,祂使我心有平靜,將平安放佇我的內心。」頓時勇氣大增,不畏風雨,快步的往前走。 只是短短的幾分鐘,就如此的不安,更何況遭遇颱風侵襲、水淹家園,財產生命受到威脅的百姓,他們內心的害怕與無奈可想而知。風雨無情、大自然的威力是何其大。 颱風雖是從花蓮登陸,大量的雨水使得南台灣的高雄縣市、屏東縣市多處淹水成災,積水不退。雨水從天上傾倒而下,考驗著排水的設備,城市的建設,若沒有全盤考量,只著重在外觀的建設,一旦發生天災時就無法承受。這是洪董事長常教導的,外表雖重要,但內在更重要。好比仁和園地的排水系統,是當初建園時首要的課題。 星期一放颱風假,幼稚園雖沒有任何災害,但盆花被風吹倒、落葉滿地,需做整理,下午雨停,春吟老師、Helen媽咪主動來園幫忙打掃,真是感謝。 星期二上午舉行中秋節慶祝會-中秋月娘圓擱圓,在活動組Grace媽咪的策劃下,戲劇表演-中秋節的由來,有莫札特家小朋友的參與演出,生動活潑;達文西小朋友載歌載舞的表演中秋節的歌曲,吸引小朋友的目光;Helen媽咪介紹中秋應景食物;「拿刀子切柚子,切了柚子剝柚子,剝了柚子吃柚子,吃了柚子戴帽子。」小朋友嘴理念著,手裡剝著柚子,小小孩手雖無力,但都很認真用力、用心的剝著柚子,剝了柚子後將柚子皮當帽子戴著;乒乓傳月-小朋友小心翼翼的將湯匙內的球一個接一個的傳下去;最後一起享受吃月餅、柚子的樂趣,結束慶祝活動。 問小朋友中秋節要到哪裡玩?孩子們回答:「在家裡烤肉。」是啊!烤肉儼然成為中秋節的全民運動,大家圍著火爐,一面烤、一面吃,話家常說中秋,欣賞天頂ㄟ月娘,享受家人在一起的甜蜜,是平凡中的幸福。 祝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用心不要太用力

近日日本有一本暢銷書,書名是《一億人總有憂鬱》。的確,我們現在所處的是一個全球化的世界,當世界變成平的,除了每個人的工作壓力大之外,父母們也深深感嘆:我們的孩子未來必須和全世界的孩子競爭,究竟要讓孩子學些什麼,才會有競爭力?母費盡心思未孩子安排一切;但是世界的變化實在太快了,沒有人知道未來什麼行業最安穩,而且家長的安排若不符合孩子的興趣,即時有好工作也不快樂。 父母往往以自己過往的經驗來設想未來,拿自己十年二十年前的教育與學習經驗來教現在的孩子,然後期待他們面對十年二十年後的世界,這麼長的時間差距,在變化迅速的現代,形成了家長越用力,反而離目標越遙遠的處境。英國近代史大師或布斯邦曾經說:「人類若想有一個看的清楚的未來,不會靠延續過去或現在來達成。」 愛因斯坦在幾十年前也這麼提醒:「人類需要全新的思考方式,才能存活下去。」因此,家長必須謙虛的與孩子一起重新思考怎麼學習,並且培養終身主動的學習態度。 十多年前,在雙胞胎女兒出生的那一年,我與一群朋友成立了「荒野保護協會」,在未台灣環境奔走之餘,也深深體會到,保護環境最有效益的方法,就是改變父母的教養方式。因此,除了從週遭的夥伴身上學習之外我也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細心的觀察、思索。 我覺得父母可以在三種學習領域協助孩子。第一是「生命教育的學習」,包括價值觀、生活態度及健全人格的養成。學習最重要與最基礎的核心,其實就是尋找自我意義的過程,找出屬於自己的路,勇敢追尋夢想。所謂生命教育,就是尋找人與自己、人與他人,以及人與環境的適當關係。 第二種領域就是「具體能力的培養,以及職業生涯的規劃」。在我們過去成長的年代裡,大家認知的學習大概就是知識的記憶,但是未來世界已從資訊時代轉變成以創意、整合及同理心為主軸的「理念時代」,知識不再具有主導的力量。因此,如何透過各種方法與工具,累積孩子帶的走的能力,包括主動學習、自我管理、忍受挫折、批判思考、人際溝通等能力,或者對未來工作的選擇與準備,家長都可以陪伴孩子共同學習。 第三種領域是「學校考試項目的準備」。雖然我們都知道學業成績,甚至學歷對於孩子的成長與幸福並不重要,但是也要務實的了解,孩子的自信心與自尊心是在生活環境中形塑出來的,老師、同學的眼光,會影響孩子對自己的看法。我們不能去對抗整個社會與環境的價值觀。因此,如何協助孩子應付考試,也是不可輕忽的教養過程。 理想上,我們期望孩子同時具有以上三種領域的能力,但我發現,對與多孩子而言,這三個領域似乎彼此獨立,沒有關聯性。雖然教育是一種有方法、步驟,可以操作、檢視效果的科學,但是對於家庭來說,教養是一種藝術,因為孩子就像小鳥,握得太鬆就容易飛走;握得太緊就容易窒息。 在真實的生活情境裏,學習的過程並不是可以完全控制的科學流程,它是一種經過設計的「放任」。換句話說,可以事先設計與安排適當的情境或環境,引導孩子在其中自由自在的發展。 教育是一種「用心但不要太用力」的藝術。 摘自國語日報文/李偉文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