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August 25, 2010

園長的話 – 環境是非常重要的

暑期班的小朋友參觀高雄科工館,玩的好開心! 前門花園有一株金桔樹,樹上結滿了果實,一天小朋友像發現新大陸似的來告訴我:「Mandy!那裡有一棵樹,長了好多一粒一粒小小的、綠色的東西,妳快來看!」「真的嗎?」 於是,我也以好奇的心來回應他們,跟著孩子一起去看。孩子們七嘴八舌的…這是什麼?綠色的..好可愛…好多哦..之前看到很多白色的花現在都沒有了?「Mandy這是什麼樹?」孩子們有很多的疑問。這株金桔樹是春吟老師借放在幼稚園的,她說買了三年,當初買時因為樹上結滿了金桔,就買回家,去年果實尚未成熟就掉下了,今年感覺樹一直萎縮,且只長葉子。於是六月初將此株樹搬到幼稚園來放,茉莉花、九重葛、沙漠玫瑰仙丹..等相伴,蝴蝶、蜜蜂飛舞,在陽光雨水的滋潤下,因著環境的不同,不到三個月整株樹亮起來了,充滿了生機,開滿了白色的小花,開花結果,春吟老師的先生每每來看,就會露出燦爛的笑容,他說環境真的很重要。 沒錯!環境是非常重要的。人的成長和植物是一樣的,尤其是學齡前的階段。幼教之父福祿貝爾先生說幼稚園是kindergarten,園裡要有寬敞的活動空間,豐富的學習環境,有花園、菜園、動物園、草場、遊戲場,讓孩子與自然為伍,自由自在的倘徉其間,從中去探索,引發好奇心與學習的興趣;他們就像花草一樣,需要陽光、空氣、水的滋潤,在好園丁的照顧下才能開花結果,成長茁壯。仁和的環境是洪董事長以福祿貝爾先生的理念,加上自己的專業,設計建造出來的,除了自然的環境外,還有游泳池、沙場、科學遊戲場,豐富的體能器材,以運動感覺智能開發孩子的潛能。 美國心理學家迦納提出了多元智慧的理論,為教育界帶來了極大的衝擊。他說「智慧」沒有唯一一個正確的定義,它包含多種不同的能力,有些人這些能力比較強,有些人那些能力比較強,每一項智慧都同樣有價值,因為每一項智慧都是演化過程的結果,目的都是讓我們存活。 迦納說人類有七種智慧-肢體動覺智慧、人際、內省、視覺空間、音樂、邏輯數學、語文等,其中之一的肢體動覺智慧,在教育過程中是最迷人的一點,因為許多孩子都具有高度的肢體動覺智慧,尤其是男生。孩子喜歡動態性的活動,從操作物品中了解東西的特性與之間的關係;動動身體,了解自己身體的功用;從遊戲中學習規則;從運動中訓練身體的協調力、敏捷力與大小肌肉,促進身體健康與成長。 星期三的高雄科工館一日遊,小朋友們快快樂樂的出門、平平安安的回家。大夥兒參觀了科學館-夢想號、奇幻國、糖果屋,每個館裡都有很多操作性的科學遊戲;還有機器人展、製茶特展、水資源…等,大家玩得不亦樂乎,直呼好好玩哦! 今早的游泳課,依然吸引著孩子們,如魚兒在水中游來游去…。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讓M型社會自然消失 文/洪蘭

晚宴時,有位朋友說,台灣現在最大的問題是M型社會。這個社會就像一棵樹,擁有越多樹苗,就會從太陽得到越多能量,而越多的樹葉也會有越多的落葉,落葉腐化後,自然就會有螞蟻、真菌和蚯蚓來把腐葉轉化成肥料,所以就越強壯。朋友說,越有錢的人能得到越多資源,錢滾錢使財富累積的越快。他認為在教育上,家中環境越好的人,越有能力去補習,越能考上公立的好學校,而好學校出來的學生越容易找到好工作,好工作會有好的生活、好的環境,他的子女就越能補習;如此循環下去,貧富差距就拉大,M型社會就形成了。他悲觀的認為,一落入這個惡性循環,窮人八輩子翻不了身。 我倒不這麼認為。雖然「越有越容易有」是大自然的法則,但也不全然是這樣,因為種子一定要落在母株勢力範圍之外,才不會跟母株競爭陽光、水分和營養。為了使下一代長的更好,越大的樹木,它的種子就要落得越遠。新種子從發芽起,得獨立奮鬥,無祖蔭庇祐,這樣漲出來的樹反而更強健,不怕風吹日晒雨打。 在人類社會,也看到很多富不過三代的例子。《紅樓夢》裡,曹雪芹就說:「樹大必空,盛極必衰。」靠祖蔭只能一時,不能一世。樹要脫離母株才會發展得更好,人也要離鄉背景去打天下,財富才能持久。 從這裡看來,大自然還是很公平的。科學家甚至發現森林大火是必要的世代輪替,因為有些種子不宜發芽,必須等到森林大火把它烤過後,堅硬的外殼剝落,種子才抽的出芽來。等到它長大,各領風騷後死去,位置就由別的樹木佔據,它的下一代要等到下一次森林大火才又出現,這也算是植物界的「政黨輪替」。因此,每個人都應該努力的充實自己,等待機會,只要不死,總有出頭的一天。 其實,教育要教的就是每個人都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心。能力強的把自己照顧好以後,便應該去幫助他人,把自己用不到的東西讓別人用。社會學家很早就說過,社會能夠運轉,就是社會中每個份子各盡所能,各取所需。每個人都受過教育,都有能力,就有機會翻身。 樹死後會化成肥料,讓後來的樹長得更高大;人也是一樣,上一代的努力會讓下一代更有發展的空間。 外國人說:「來自塵土必歸於塵土。」中國人也說:「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樹葉和死去的樹是森林未來的土地,有這種生死循環,大自然才能生生不息,生是死的開始,死是生的機會。 了解人類不過是百代的過客以後,我們就懂得不藏私,反正帶不走,不如物盡其用,造福他人,而他人的努力又會是使自己的下一代過的更好。當每一個人都能這麼想時,M型社會就可能自然消失。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