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June 2, 2010

園長的話

星期三升旗後,花了一點時間做各項活動的頒獎,有8:30分前到園的獎勵,說故事觀摩賽,還有積木創作觀摩賽。首先頒發8:30分前來園的獎勵,因累積了幾週未頒發,翻閱名單,重覆受獎的孩子有很多位,上台好幾次,把得到的小小獎勵品,放在圍兜的口袋裡,放了又拿出來算一算,很寶貝似的!至於一個都未能領到的小朋友,則以羨慕的眼光看著他們。老師也趁機再次鼓勵小朋友,早睡早起才能早到幼稚園,不但身體會健康,又有獎品可以拿,這呢好康的代誌,大家攏做也夠,要加油哦!尤其是大班小朋友,九月就要上小學了,為了讓他們能做好幼小銜接的第一步-上學不遲到,仁和採漸進的方式,五月前是8:30分,六月開始從8:30分的獎勵提早到8:15分,七月是8:00,八月暑期班為7:50分,有計劃的讓孩子適應小學的作息時間,是我們的責任,不止是認知上的銜接,更要從好習慣、好品格上做好準備,從小事、自己做得到的來增強他們的信心。當然仁和有心,也要家長有意配合、鼓勵孩子,才能成就事情。 生活上還有很多事必須從小養成好習慣的,好比各項衛生保健工作-口腔、視力、腸病毒、登革熱等,這樣才能擁有一口好牙,好眼力,健康的身體,有抵抗力遠離病毒。星期四晨間,保育組長Kady媽咪針對腸病毒和登革熱再次做宣導,準備海報、傳單,透過宣傳影片,提醒小朋友,登革熱防治的重要,如何做好環境保護與清潔,防止病媒蚊孳生?芝宜說:「空罐子裡面不能有水。」行宇:「廁所馬桶的蓋子要蓋好。」欣柔:「穿長褲。」怡君:「噴防蚊液。」安倫:「水裡面養魚。」、「要養孔雀魚、鬥魚哦!」、「環境要打掃乾淨。」 … 孩子們七嘴八舌的說著;接著做腸病毒的宣導,影片中「多洗手」的動作和歌詞,讓小朋友更清楚洗手的重要,吃東西前、上廁所後、遊戲後、回家後、爸媽要抱我前,都要用肥皂洗手,才能消滅細菌;濕、搓、沖、捧、擦一個都不能少,所以一定要帶手帕;除了洗手外,戴口罩也很重要,5、6月是腸病毒流行高峰期,飛沫傳染,保育組長要求老師和小朋友每個都要戴口罩,但因為天氣太熱了,絕大多數都戴不住,很難要求,不過針對感冒、咳嗽的,一定嚴格執行,也請家長務必要配合,保護自己也要愛護別人。小地方若不注意,就會衍生成大問題。 除了衛生保健工作外,安全教育每半年需做一次宣導,上學期請消防宣導車來幼稚園;本學期因著中班單元主題「大火怪」,中班小朋友參觀防災教育館做體驗外,星期四下午舉辦全園性的消防演習,並邀請合作廠商支援緩降機的操作,讓孩子從實際體驗操作中,了解安全的重要。 祝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不管教絕對教不出好孩子

母親節前,兒子的老師交代了一樣功課:每個學生要做一張母親節卡片。 兒子畫了卡通《我們這一家》中的花媽,他說:「花媽都不管橘子,所以橘子每天都很快樂!」兒子的同學則畫了一個拳擊手套,他講的更逗:「媽媽每天都帶著拳擊手套管我!」在孩子的眼中,「媽媽管太多」或許是他們共同的心聲,我想假如要孩子為爸爸畫一張卡片,情況大概也差不多。父母管教孩子幾乎是一種本能,當然也源於爸爸媽媽兒時的經驗。 「小孩天生是喜歡聽父母說話的。但我們得把握機會說,別等父母想說時孩子已經無心聽了。」這是《管教啊!管教》這本書裡的一句話,很貼切。但做爸媽的似乎都難拿捏好時機,所以孩子才會嫌嘮叨,嫌爸媽管太多,嫌煩,不得不承認,「現代,沒有天上掉下來的好孩子。好的孩子,只要放到不對的環境裡,一樣會變壞」豈止現代,「孟母三遷」的故事不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管教失當」是當下常見諸媒體的字眼,換言之,雖然管教是父母的權利,但品性各異的孩子卻是抗拒多過順從,所以父母師長動輒就會「愛之深責之切」。 「如果你覺得你沒在管教,一樣養出好孩子,那是你的錯覺。」「其實你早已在日常生活的潛移默化中,管理好和教導好你的孩子了。」這就是「言傳身教」的效果,那些人見人愛的好孩子,其實通通是父母用心教養的結果。 書中以兩歲到十二歲來分齡。兩歲以前,父母怎樣威逼利誘都很有效,但十二歲以後,這些方法通通失靈,因為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可以「輕易忽略你,簡單帶過應該讓你知道的任何一件事」──一如兩歲前父母對孩子。 「為人父母的你,多久沒和孩子談心了?」親子專家常常這樣問父母,顯然我們必須先養成一個習慣──好好跟孩子說話。這無疑是正確的教養方式,顯示了父母應有的寬容和平和。不講道理,不可能教出好孩子;而通情達理的孩子,當然也會是父母的真實縮影。 爸媽一定要走出這樣的迷思:愛的教育,從來不等於「不管教孩子」。而管教孩子的方式有千百種,卻一定離不開「愛的教育。」 摘自國語日報 文/王新偉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