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June 2010

園長的話

愈接近活動表演的日子,感覺就愈緊張,很多幕前幕後的事尚未準備就緒,舉凡假日廣場的布幕、布條、節目的流程、服裝的租借、道具、邀請函的製作、禮物的準備、表演與綵排的時間、交通、接送….等等,好多的問題,必須一樣樣處理,做最妥善的安排,但不管怎樣,總無法讓每個人都滿意。以活動的場地而言-文化中心假日廣場,必須租借,是否有空檔?期初的計畫是在6月26日星期六。而今提早在星期五的晚上,就有很多細節上的問題,如:演出的時間(平常6點30分前小朋友才接完)、吃飯的問題、梳洗的問題、接送的問題..等。因此就有家長提議,星期五乾脆就上半天,讓幼稚園好做準備(好感動、好體貼哦!),但又考慮上班的家長,會造成不便,考慮東、考慮西,就有很多的難處。也因著場地的不同與不便,就必須付出更多的時間、精神、人力與金錢。 換一個平常孩子不熟悉的場地表演,對學齡前的小朋友是一大挑戰,所以園外租借場地,不論是借室內或室外,都只能偶而一次。從教室的空間到幼稚園的舞台,孩子們必須學習方向與距離感,何況是外面的表演空間。幼稚園的舞台隨時可做練習,但外面的場地就不是那麼方便了,必須有司機的配合,交通車接送,東西的搬運,更重要的是安全上的問題。雖然不方便,也必須做練習,否則到時小朋友上台後,就不知東西南北,且會擠在一起,變成一團亂。 星期二、三上午,安排到假日廣場舞台上走位,以貼膠帶定位來引導,小朋友知道天氣熱,若是不配合就須花很多時間,所以都很認真的跟著老師,老師們因此能以最快的速度,做台上的走位練習。星期三十點前雖下了場雷陣雨,不過雨停後仍照計畫到現場練習,涼涼的感覺比星期二的天氣舒服多了。在戶外表演,天氣可是我們最擔心的,希望星期五的晚上是個好天氣。雖然安排了二次的現場走位,但仍是不夠,因為天熱無法在現場從頭到尾做練習,只能在幼稚園,所以星期五演出前有總綵排,希望大家都能配合。 舉辦活動需要有動機、勇氣與熱情,才能排除所有的阻力來完成。「2010仁和開心農場哇!哇!哇!」結合音樂、舞蹈、語文、體能,以開心農場的劇情發展,將孩子平日所學呈現出來,透過表演的方式,學習彼此的默契與人際間的團隊與合作能力,從活動中學習多元智能的發展。 為了讓節目進行順暢,家長能安心的欣賞,節目開始後請放心的把孩子交给老師,每班都有支援家長協助孩子換衣服,請勿隨意走動,演出前可先行拍照),並約束自己的大小孩子,勿嬉戲亂跑,以免影響小朋友演出時的情緖與秩序。 所有的準備就為了表演的那一刻,不管孩子表現如何,家長的肯定是非常重要的,千萬記得不可責罵孩子或與別人比較,讓孩子喪失信心。不要忘了,您的掌聲與笑容就是孩子最好的禮物。節目最後的謝幕,家長可準備花獻給您的寶貝,表達父母的支持與愛意。 期待大家用「歡喜ㄟ心」,作伙來欣賞「2010仁和開心農場哇!哇!哇!」 祝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2010仁和開心農場哇!哇!哇!」

孩子在3-6歲時是離開家裡進入幼稚園,開始學習人際互動、社會性發展與團隊合作的啟蒙期,尤其透過表演節目,更可以直接訓練小朋友人際之間的團隊感與合作能力;過去的表演節目多半採用單一主題式進行,沒有連貫性,而且單一節目只能訓練小朋友在某方面的能力,例如體能表演便僅注重體能等,但幼兒時期發展並非要訓練小朋友成為專家,而是要為小朋友打下均衡發展的基礎。因此,本次的發表會特別以「開心農場」為主題,以劇情發展方式,結合語文(國語、台語、英語)、音樂、舞蹈、體能,展現孩子學習的成果。透過表演,學習人際互動、團隊默契與合作能力,從活動中開發多元智能的均衡發展。 在仁和的開心農場裡,住著一群樂活的農夫跟快樂的動物。農夫們每天都非常辛勤工作,一點也不偷懶,大家還相互幫忙,忙碌之餘,也不忘娛樂自己,使開心農場處處充滿歡樂跟驚喜。 花園裡,毛毛蟲誕生了,可是沒有東西吃,多虧了農夫的幫忙,讓毛毛蟲順利蛻變成蝴蝶。下雨了,蝴蝶跟蜜蜂到處躲雨,小鳥分享了牠們的鳥巢,也讓彼此都成為好朋友。 池塘邊,青蛙跟小蟲子在一起玩耍,天氣好熱啊!於是青蛙一隻一隻跳下池塘,真涼快!果園裡,Made In Taiwan的水果最棒、最甜,也最勇敢,颱風來了,也不害怕! 農夫真的好忙碌喔!遇上會打字的牛,還因為要求電毯而引起罷工;農場上老鼠到處吃著辛苦播種、就要收成的水果,農夫該怎麼解決?劇情內容介紹- 【序幕–仁和廣播劇 Jen-her Radio 太鼓表演—農場狂想曲】 以仁和廣播劇-布袋戲+台語揭開活動的序幕。 在開心農場上,每位農夫都開心著在辛勤的工作,邊工作邊歡笑,每次在工作前,農夫都會先來一段〝暖身〞,這段暖身可以讓每位農夫更加團結、開心的工作,他們帶來的〝農村狂想曲〞-太鼓。 太鼓-是一種情感的傳達自然界的聲音,微風的呢喃嘆息,或悲泣哀哀嚎震烈的雷聲,海浪的衝擊聲,都可以透過鼓聲傳達出愛恨悲歡的情緒,對許多無法適應現代社會、壓抑、束縛體制的人而言,太鼓是一個溝通和表達創意的導體,用肢體的力量達到精神層面的某種昇華。幼兒太鼓藉由舞動身體,訓練感覺統合全腦開發,也經由合奏的練習、激勵培養合作的精神。 【第一幕—好餓的毛毛蟲The Very Hungry Caterpillars】 在仁和開心農場裡,有一群辛勤工作的農夫,他們每天都很努力工作。在農夫的花園裡,有著許多美麗的花朵及樹木。有一天,一群毛毛蟲誕生了,牠們的肚子好餓好餓喔!好心的農夫們分享了許多好吃的食物。猜猜看,最後毛毛蟲有沒有變成美麗的蝴蝶呢? 在農場裡有一群可愛的小小孩手裡拿著玩具槌、棒棒糖鼓、沙鈴隨著音樂的敲打著手上的樂器好熱鬧。 【第二幕—找到好朋友 We Are Good Friends】 蝴蝶和蜜蜂是好朋友,他們常在花園裡玩。小鳥也想要跟他們玩,可是蝴蝶們覺得小鳥太大隻了,都把小鳥趕走。有天突然下雨了,可是沒有花朵願意讓蝴蝶們躲雨。他們找了好久,找到了小鳥的鳥巢。鳥兒會讓蝴蝶們進來躲雨嗎?他們會不會變成好朋友呢? 雨停了,天氣又變得晴朗了!天空出現了美麗的彩虹,可愛的甜心妞妞揮舞著繽紛的彩帶,把農場點綴的更加美麗! 【第三幕—快樂的小青蛙 Happy Frogs】 夏日的池塘邊,天氣熱得不得了,可愛的青蛙正在玩耍。突然,碰!一隻跳下去了!兩隻跳下去了!三隻跳下去了!青蛙們在水裡好快樂呢! 農夫看到可愛的青蛙在池塘裡游泳,讓他們忍不住想幫可愛的青蛙開個〝田園音樂會〞,在這個音樂會中農夫準備了直笛、邦哥鼓、半月型鈴鼓等樂器來演奏,在演奏中青蛙還快樂的隨著音樂起舞呢! 【第四幕—會打字的牛】 農夫們最近遇到一個問題,農場裡的牛竟然會打字,不但成天聽到牛群們打字的聲音,牛群居然還寫信給農夫!這真是太不可思議了! 這時有一群會舞功的小女生,來到開心農場裡加入他們的行列。 【第五幕—果樹的對話】 果樹在農場內展開一場小小的對話。在他們之中,有荔枝樹、檸檬樹、香蕉樹等,後來又來了芒果樹和蘋果樹。哇!好熱鬧呀! 農場裡騷動著到處洋溢歡樂的氣氛,原來是準備舉辦派對,大家忙著打扮佈置,最後在盛大的音樂會中,畫下完美的休止符。 【第六幕—大肥貓】 農場住著一群農夫,他們各自覺得自己的水果是最棒的!大農夫,小農夫,美麗的農夫和聰明農夫。有天他們發現他們田裡的水果遭到老鼠們的攻擊。大農夫和小農夫開始製作各種捕鼠器要來抓老鼠,可是都沒有用。農夫們想了很多的辦法。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6/25晚上與仁和有約

6/25晚上與仁和有約,記得來喔! 生活中有很多事是必須互相效力的,以幼稚園而言,孩子來仁和,可以在寬敞的空間裏嬉戲、追逐,在豐富的學習環境探索,除了班級老師的帶領外,還可接觸其他班的老師,另外有專業的英文、音樂、體能老師的教導,廚房阿姨為大家準備好吃的餐點,清潔媽媽整理環境,司機叔叔接送戶外參觀,行政人員處理大小事務,這群人各司其職、各盡所能來為孩子效力,讓他們每天能夠開開心心、快快樂樂的在幼稚園裏生活,隨著時間在認知、情意、技能上有所成長,透過同儕的學習互動,增進人際關係、團體生活和社會性的發展,若是靠自己來做,能力和體力都有限,是無法成就事情的。最近有許多家長帶小朋友來幼稚園參觀,從交談中了解,多數是因為孩子一個人沒伴、好動、在家裡不知要做什麼、帶出去除了很熱、大人也很累…,所以要讓孩子上幼稚園,也清楚要幫他們找一間有場地、可接近自然的幼稚園。其中有位住在附近的國中退休的老師,從網路上幫小孫女找幼稚園,看到仁和的網站,才知道仁和幼稚園是在崇學路,離她家很近,三十年前她的孩子要就讀幼稚園,以為仁和是在仁和路接送不方便。 當她知道仁和是在崇學路,就立刻前來參觀,當時是下午,這位老師參觀後說:「在巷子裡有這麼大的幼稚園,真是別有洞天。」對仁和的環境、教學與提供的資料,讚賞有加,誇獎我們的用心。老師離開後再來電告知,星期六要帶在女兒來參觀,果然遵守約定,當天祖孫三代一起來,昨天(星期四)孩子的媽媽來園註冊繳費。孩子的阿嬤是國中老師,因為了解教育的生態環境,所以很慎重,連著三次參觀才下決定,當然她不是只參觀仁和,我們只是其之一。 近年來拜網路之賜,家長選擇幼稚園都會先上網挑選,再到現場參觀,詳問所有的細節、費用、做筆記後選擇自己認為適合的,再參觀(有的會邀請全家一起來)後決定。這與以前的家長有著明顯的不同,原因之一是現在選擇性很多,家長都很精明,要求也很多。董事長常說:「想要你的孩子將來變成怎樣的人,就選擇那樣的幼稚園。」仁和了解學前階段的重要性,投入很多的心思,提供多元的接觸,尤其是營造健康的身體方面,因為健康就是財富,是我們一生所要追求的,必須在此時為孩子建立好根基。 仁和開心農場 哇!哇!哇!將於下星期五六月二十五日晚上,在文化中心假日廣場舉行。孩子們從活動中學習到的表演能力與團隊合作的精神,是非常重要的課題,您一定要撥空來參觀! 別忘了 下星期五 六月二十五日晚上 與仁和有約! 祝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陪孩子迎向未來

文/學前月刊總編輯黃美湄 有位父親帶孩子到一所著名的學院入學,這位父親希望孩子上的課程比別人短。他對院長說:「我的兒子絕對不能上所有的課,我想要他快一點畢業,你能幫他安排一下嗎?」院長聽了回應他:「噢!可以啊!他可以上速成班,你就能依照你想要的去塑造他。上帝造就一顆橡樹需要花一百年的時間,但祂只花了兩個月就造就出一顆南瓜了。」姑且不論像樹和南瓜各有各的價值,但要「怎樣收穫,先怎樣栽」是明顯可見的,只不過生長在這個變遷快速又趨向全球化的年代,父母很難看透:什麼才是孩子長大後足以依存的優勢。 現在流行與熱門的學習,對將來是不是一定有用?學有專長但並非志趣時,算不算幸福?生活環境品質一再面臨挑戰時,又該何以面對?當未來合作與競爭並不單單是自己生長的所在時,如何與他人交流或展現自己的特色才能有所成就?這些問題錯綜複雜連趨勢專家都小心翼翼翻新論點,隨時修正,父母自然也不是憑著速成的方法,就可以為孩子的未來來鋪好路,然後高枕無憂。 想讓孩子擁有未來生存的競爭力,是必須有所預備,卻又得保持著足夠的彈性。預備的方向一方面在於父母對週遭環境的認知有多少、視野有多廣;一方面在於自己的生活態度及對孩子的期待在哪裡。我們從多位教授的訪談中,凝聚出最根本的一個答案:從小帶孩子閱讀、好好生活吧!在閱讀中,孩子將能建構自己的人生答案,有學會面對他未來所處的社會。 我想起讀過的一段話-亞歷山大大帝曾經問哲學家戴奧金尼斯想要得到什麼賞賜?這位提倡儉約的哲學家卻悠閒地說:「請你讓開一點,給我陽光!」養育孩子,陪伴與放手,永遠是一體兩面,當您好意經營孩子的未來時,先看看什麼才是他眼中的陽光吧!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星期二上午八時三十分,蘋果兒童劇團為了在文化中心演出的「木偶奇遇記」來園做宣傳,劇團的蘋果姊姊帶著飾演小木偶、狐狸、貓咪的三位姊姊來幼稚園,以生動活潑有趣的表演方式,誇張的動作加上服裝、道具的搭配,吸引小朋友的目光,笑聲連連,雖然只有短短的三十分鐘,但孩子印象很深刻。小木偶奇遇記是一齣耳熟能詳的故事,是具有教育意義的故事,內容敘述一個用木頭做的偶,在木匠爺爺的祈求下,會動會說話,不過他卻調皮成性,還很愛說謊,每說一次謊,鼻子就變長,讓木匠爺爺很傷腦筋,故事的劇情就因著要改掉小木偶說謊的壞習慣而發展。 小朋友們專心的欣賞著,吸引他們的也許是因著誇張和生動的表演,但重要的是,希望透過表演讓孩子明白誠實的重要性。透過聽、看,成效是會有的。 木偶奇遇記表演 星期三也是早上八點半左右,市衛生所小姐一行四人來園做視力檢查的複檢工作,又檢視幼稚園在腸病毒的宣導工作,當時剛好是晨間玩積木的收拾時間,實在有夠忙碌!不只是看資料,還檢查環境,並指定小班小朋友當場洗手,看洗手的步驟是否正確-濕、搓、沖、捧、擦,一個都不能少。衛生所工作人員這麼辛苦,幼稚園不厭其煩的做各項衛生安全的宣導,目的是在保護小朋友,畢竟預防勝於治療。 預防腸病毒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勤洗手,正確的洗手。養成孩子正確的洗手方法,一向是幼稚園保育工作的重點,希望孩子們能熟背「濕、搓、沖、捧、擦」的口訣-,來提醒要求自己。一天洗手的次數很多,以在園的時間而言,早餐、午餐、下午點心;上廁所,一天好幾次;遊戲後也要洗手,算算一天最少要洗八次手以上,因此會洗手、能正確的洗手是很重要的。 除了加強洗手外,環境的整潔、乾淨亦是重點。小朋友們玩的玩具、積木,均有定時以漂白水稀釋做消毒,在陽光下曝曬、殺菌並定期進行環境的消毒。小朋友的生活圈除了幼稚園外,家庭可是他們活動的重要場所,家庭的環境,家人的衛生習慣,洗手的觀念正確與否,亦是孩子感染的重要因素之ㄧ。 星期四晨間集合時,檢查在場小朋友的身上是否有帶手帕,結果鳳梨、哈蜜瓜有六個沒帶,櫻桃家八個,西瓜、蘋果、寶貝都有帶,接著檢視小朋友的洗手,兩樣都過關的,就有麥芽糖可以吃。又問小朋友:「家裡的玩具有沒有洗?」孩子們以舉手來表示,沒有洗的竟然佔了三分之二,請老師將名字寫下;每週帶回家的棉被、毛巾、杯子、書包等,有小朋友說:「我媽媽都沒有洗」。哦哦!若是真的,這樣可是太離譜了,畢竟是關係到自家寶貝的健康,偷懶不得的! 祝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爸媽警戒!預防腸病毒

摘自學前教育月刊 年初到年底都有腸病毒的發生,尤其是到了九、十月及五、六月,且又隨著周休二日假期,爸媽帶孩子到處旅遊,以及氣候逐漸轉熱,使得交互傳染的可能性增大。 警戒! 3歲以下無抗體,為重症高危險群 國內3歲以下的幼兒,9成以上體內都沒有腸病毒71型的抗體,倘若腸病毒71行引發大流行,小小孩子不感染腸病毒則已,一旦被感染,將成為惡化為重症的高危險群! 台灣在1998年第一次發生腸病毒71行大流行,也是媒體首次大幅度報導腸病毒重症與死亡狀況,讓爸媽體認腸病毒的可怕,於是勤洗手、勤洗玩具等本來就該做好的衛生習慣,開始受到重視,以致這兩年腸病毒的案例雖偶有出現,但呈現個案總數減少,又加上腸病毒71型也未再肆虐,沒有引發大流行。 值得注意的是,疾管局委託醫學單位研究發現,腸病毒71型已在國內沈寂兩年,使得國內3歲以下的幼兒,9成以上體內都沒有腸病毒71型的抗體,倘若腸病毒71型挾著過去從未在國內出現的基因亞型來襲,小小孩不感染腸病毒則已,一旦被感染,將發展惡化為重症的高危險群,爸媽要特別警戒! 目前國內5歲以下幼兒約有一百多萬人,爸媽一旦發現哥哥姐姐出現疑似腸病毒症狀,務必加強嬰幼兒隔離措施,避免小小孩被感染;若發現3歲以下幼兒出現手足口症合併嗜睡、肌躍型抽蓄、持續性偶吐、高燒不退等疑似腸病毒重症,應立即送往醫學中心救治。 觀念!抵抗力強,感染不一定有症狀 腸病毒會不會上身,是病毒的毒性強弱及孩子身體抵抗力兩者在「拔河」,如果抵抗力強或是體內已有抗體,自然可以把病毒排除掉,不會產生症狀。腸病毒型別很多,每次引發流行的病毒類型不太一樣,但是腸病毒並非從1998年才開始出現在周遭環境,而是遠古時代就與人類共存到現在,只是以前沒有診斷出病毒的真正型別,只以為是感冒或手口足症、疱診性咽峽炎等。而若經得過某型腸病毒,即使有了抗體,在遇到他種型別的腸病毒,還是有感染的可能。 病毒會不會上身,主要是基於病毒的毒性強弱及孩子身體抵抗力兩者在「拔河」,若抵抗力強就可能把病毒排除掉,相對地,如果抵抗力差就會造成非常嚴重的症狀。 就像人終其一生都在跟各項病毒(包括腸病毒)搏鬥,體內白血球對抗各種病毒已經很有經驗,一旦被病毒入侵,體內抵抗力強能夠克服病毒,就不會產生症狀,只會覺得今天很累、想睡,可能已經感染病毒而不自知;但也可能完全沒有症狀,這就是體內的自然免疫力已經產生效果;相對的,小孩疾病接觸經驗少,抵抗力弱,所以可能成為致病致死的高危險群。 注意!做好照顧、觀察症狀、預防重症 如果孩子感染了腸病毒,只要沒有在數天內症狀惡化,就不會擔心衍生成為重症。但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宿主本身沒有症狀,仍有傳染給別人的危險。 10歲以下的孩子,尤其是3歲內的嬰幼兒,是腸病毒最可能侵犯的族群(根據1998年,腸病毒疫情統計,78%的死亡案例年齡小於3歲)。它會經由接觸、飛沫感染,或吃進含有病毒的糞便所污染的食物而傳染。玩具常成為幼兒間傳染的媒介,尤其是帶有絨毛的玩具清洗不易,更容易帶有大量病毒傳染給其他幼兒。 感染腸病毒通常一天內就會侵犯鄰近的淋巴結,大約在第3天時,病毒進入血液 造成病毒血症,並且侵犯皮膚、心臟、中樞神經等,臨床症狀也在此出現。身體產生的抗體大約在感染後第7天~10天慢慢復原。 因此,如果孩子感染了腸病毒,只要沒有在數天內症狀惡化,就不會擔心衍生成為重症,當然也不需要送醫住院治療;即使產生如手足口症、疱診性咽峽炎的典型症狀也只需要給予症狀治療即可。因此,如果孩子感染了腸病毒,只要做好照顧、注意症狀、小心觀察,預防重症最為重要,因為早期發現與治療,治瘉的機會也就大幅提高。 但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宿主(不論大人或小孩)本身沒有症狀,卻有傳染給別人的危險,這是腸病毒無法根除的原因之一。 腸病毒傳染力始於發病的前幾天,在宿主的喉嚨與糞便都會有病毒存在,發病後的一週內傳染力最高;發病兩週後,病毒在咽喉的數量會大量減少,經由口鼻分泌物傳染的危險性大為降低,不過病毒仍經由糞便排出,可以持續6~8週之久。在這種情況下,家庭、幼兒園或在人群密集處都有很高的傳染率,尤其腸病毒病例常有地區性及中的現象,所以居住與上學環境的安排不當,也是腸病毒致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應對!症狀特性不同,爸媽小心處理 不同型的腸病毒引起的疾病種類也有不同,若孩子出現手口足病症狀,一定要多喝水,可避免脫水現象;劇烈運動會提高重症的發生率,所以要多休息。 臨床研究已經知道,不同型的腸病毒引起的疾病種類也有不同,包括手口足病、咽峽炎無菌性腦膜炎、肢體麻痺症候群、流行性結膜炎、心肌炎等;而不同的腸病毒也可以引起相同症狀。雖然手口足症及疱診性咽峽炎都是腸病毒引起,但各種病毒個性仍有不同表現,例如71型症狀範圍多集中在屁股、下肢的手掌腳掌,軀幹較沒有症狀,80%以上都會發高燒到39~41度;重症則會產生無菌性腦膜炎、腦炎、心肌炎、心包膜炎、小兒麻痺等併發症。 若孩子有手口足病症狀,要多喝水、多休息,因為孩子會因口腔的水泡及潰傷疼痛,而不願意吃東西及喝水,久了會造成脫水現象;而嬰兒也可能因脫水嚴重而造成休克。但所謂「多休息」是指儘量不要劇烈運動。老人家總認為感冒要多運動、多流汗,才會好得快,但動物實驗證明,感染腸病毒後再劇烈運動,不但不會痊癒,反而會提高重症的發生率,推測應該是運動促進腸病毒擴散而容易造成併發症的發生。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小朋友開心地表演台灣囝仔歌 歡樂的日子總是容易過,一轉眼已是六月了,2010年過了一半。猶記得才剛剛以歡喜心迎接新的一年,展望新的一年、期許新的一年、許下新的願望,但,時間的巨輪晝夜不停的轉動,不管我們的願望是否已實現,它就是不間斷,繼續的往前,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對孩子們而言時間似乎沒什麼感覺,看他們每天早上迎著朝陽,背著書包來幼稚園,享受著園裡的一切,和朋友嬉戲玩樂,唱歌跳舞,和老師探討新知、學習分享,一起享用好吃的餐點,一起睡覺,歡樂的笑聲響徹雲霄,快樂的過著一天的生活,在他們的身上感受不到生活與時間的壓力,無憂無慮的令人羨慕,當孩子真好! 童年的歲月是極其珍貴,尤其是學前這階段,孩子們從家裡進入團體生活的第一個學習歷程,到底要學會什麼?什麼才是對他們最好的?身處在這急遽變遷及多元文化刺激衝擊下的社會,及多如雨後春筍般的新世代父母教養觀及學前教育理論大量充斥的環境中,再一次的讓我反思,幼兒教育的本質是什麼?孩子學習的目的是什麼?幼稚園生活能帶給孩子什麼?該引導他們些什麼?什麼教育方法對孩子才是好的?美國的作家羅伯特富爾姆在1988年提出了一個相當有趣的觀點:「所有我真正需要知道關於怎樣生活,做什麼事和如何做人,我在幼稚園時就都學到了」到底他在幼稚園學到什麼事情呢?就是: 「與人分享、玩遊戲要公平競爭、別亂打人、物歸原處、清理你自己所弄亂的地方、不要拿別人的東西、傷害別人時要說對不起、吃東西前要洗手、如廁完後要沖水、過均衡的生活-學習、思考、畫畫、唱歌、跳舞、玩樂、勞動,每天每一樣都做一點;每天下午小睡片刻、外出時注意交通安全手牽手一起走、對事物保持好奇心。想想種在花盆中的種子,為何會往下生根,然後長成植物?不管是魚缸的金魚、黃金鼠、白老鼠,還是種在花盆的種子,有一天他們都會死的,我們自己也不例外;你在幼稚園讀的書和你第一個學到的主要的字〝看〞。 這些觀點論調,如果用心去閱讀了解,即使到了科技文明的今天,論點依然適用,原來我們一生所需要學習的東西,在幼稚園就該學會了,包括惜福愛物的觀念、與人分享的愛心、已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態度、基本的衛生常識、環境生態以及均衡、平等、健康的人生道理,所有最基本的生活法則盡在其中,做到了這些,就足以讓我們與別人建立有意義的關係,彼此都生活得充實與快樂,這不就是我們常嘮叨的事?加強的事?在少子化的時代,父母更應該要注重的。 看著台上的孩子跟著音樂唱著「台灣果子真正濟,荔枝白白甜甜甜…;火金星、火金星,飛來飛去佇暗暝…;手巾仔、手巾仔、真好用,拭手拭嘴…;冬節算來是冬天,家家戶戶人搓圓….;風吹風吹真好耍,索仔放予長長長…」,享受在表演的樂趣中,除了學會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培養一個能與人分享、互相欣賞的健康快樂的小朋友。 祝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教養孩子父母應有的責任

文/王上榕 談到教養孩子的方法,常聽到一種方式,就是父母親分別扮白臉或黑臉的角色。無怪乎與孩子談話時,總可以聽見他們說出「爸爸比較兇,媽媽比較溫柔」或「媽媽會罵我,爸爸對我比較好」之類的感受。父母當中扮白臉的一方,可以得到孩子的親近,和孩子相處氣氛也愉快。擔任黑臉的一方就不那麼好過了,除了孩子對自己多所畏懼,不易向自己吐露真實感受,與孩子之間的氣氛也總是嚴肅的。然而哪個人願意當不被孩子喜歡的黑臉呢?事實上,大人刻意切分教養的方式,不但會讓孩子產生父母間處理事情態度不一致的錯覺,還會讓孩子養成選擇性順從的習慣。過去的人生經驗讓我們瞭解,事情無法完全區分為黑或白。在我們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讓孩子瞭解處理事情應該保持彈性,對事不對人,才是正確之道。以下提供一些想法,身為父母親不妨做為參考。 孩子做錯事的時候,父母雙方都有教養責任兒童年齡尚小,難免會做錯事,這時不管是父親或母親都有管教的職責。身為父母,要能與孩子共處歡樂時光,也要能夠在孩子需要導正的時候扶他一把,讓他學習到證確的觀念與行為。將管教的責任推卸給任何一方,都是不恰當的。 教養孩子的方式也是給孩子的一種身教我們常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也是影響孩子往後行為表現的重要典範。無論是父母親的說話方式、處理事情的態度,孩子都在日積月累中受到薰陶。父母親若是一個扮白臉、一個扮黑臉,容易使孩子有行為學習上的錯亂,應該聽爸爸的還是媽媽的?小小的心靈將充滿矛盾。此外,孩子也會對父母親的親職角色產生刻板印象,認為某一方的角色一定是嚴肅的。千萬不要輕忽生活中幼兒小小行為的導正與管教,這對孩子來說是重要的經驗,也是未來人格養成的重要過程。 何必讓孩子怕大人筆者時常在教育現場遇到老師或父母說:「要讓孩子怕你,他們才會聽你的話」。其實,要讓孩子聽自己的話不必那麼辛苦,應該讓孩子瞭解的是爸爸媽媽是依原則行事,而不是依情緒行事。整天板著一張嚴肅的臉,不但自己不快樂,也傷害孩子童年期間與父母親應該要有的親密情感。錯過幼兒這段珍貴時光,往後就看不到孩子的這種天真可愛,豈不太可惜! 聽話的孩子還是可以溝通的過去我們總希望孩子聽話,但聽話的孩子已不能應付現今充滿挑戰的社會。當代我們需要的是可以溝通,能獨立思考、區辨是非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多與孩子談話,允許他們發表意見,並引領一步的觀念溝通與澄清,那麼孩子長大後將不會只是聽話行事的機器人。當個亦師亦友的父母,在黑與白之間允許自然發生的灰色地帶,將更能參與孩子的生活!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星期三升旗後,花了一點時間做各項活動的頒獎,有8:30分前到園的獎勵,說故事觀摩賽,還有積木創作觀摩賽。首先頒發8:30分前來園的獎勵,因累積了幾週未頒發,翻閱名單,重覆受獎的孩子有很多位,上台好幾次,把得到的小小獎勵品,放在圍兜的口袋裡,放了又拿出來算一算,很寶貝似的!至於一個都未能領到的小朋友,則以羨慕的眼光看著他們。老師也趁機再次鼓勵小朋友,早睡早起才能早到幼稚園,不但身體會健康,又有獎品可以拿,這呢好康的代誌,大家攏做也夠,要加油哦!尤其是大班小朋友,九月就要上小學了,為了讓他們能做好幼小銜接的第一步-上學不遲到,仁和採漸進的方式,五月前是8:30分,六月開始從8:30分的獎勵提早到8:15分,七月是8:00,八月暑期班為7:50分,有計劃的讓孩子適應小學的作息時間,是我們的責任,不止是認知上的銜接,更要從好習慣、好品格上做好準備,從小事、自己做得到的來增強他們的信心。當然仁和有心,也要家長有意配合、鼓勵孩子,才能成就事情。 生活上還有很多事必須從小養成好習慣的,好比各項衛生保健工作-口腔、視力、腸病毒、登革熱等,這樣才能擁有一口好牙,好眼力,健康的身體,有抵抗力遠離病毒。星期四晨間,保育組長Kady媽咪針對腸病毒和登革熱再次做宣導,準備海報、傳單,透過宣傳影片,提醒小朋友,登革熱防治的重要,如何做好環境保護與清潔,防止病媒蚊孳生?芝宜說:「空罐子裡面不能有水。」行宇:「廁所馬桶的蓋子要蓋好。」欣柔:「穿長褲。」怡君:「噴防蚊液。」安倫:「水裡面養魚。」、「要養孔雀魚、鬥魚哦!」、「環境要打掃乾淨。」 … 孩子們七嘴八舌的說著;接著做腸病毒的宣導,影片中「多洗手」的動作和歌詞,讓小朋友更清楚洗手的重要,吃東西前、上廁所後、遊戲後、回家後、爸媽要抱我前,都要用肥皂洗手,才能消滅細菌;濕、搓、沖、捧、擦一個都不能少,所以一定要帶手帕;除了洗手外,戴口罩也很重要,5、6月是腸病毒流行高峰期,飛沫傳染,保育組長要求老師和小朋友每個都要戴口罩,但因為天氣太熱了,絕大多數都戴不住,很難要求,不過針對感冒、咳嗽的,一定嚴格執行,也請家長務必要配合,保護自己也要愛護別人。小地方若不注意,就會衍生成大問題。 除了衛生保健工作外,安全教育每半年需做一次宣導,上學期請消防宣導車來幼稚園;本學期因著中班單元主題「大火怪」,中班小朋友參觀防災教育館做體驗外,星期四下午舉辦全園性的消防演習,並邀請合作廠商支援緩降機的操作,讓孩子從實際體驗操作中,了解安全的重要。 祝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不管教絕對教不出好孩子

母親節前,兒子的老師交代了一樣功課:每個學生要做一張母親節卡片。 兒子畫了卡通《我們這一家》中的花媽,他說:「花媽都不管橘子,所以橘子每天都很快樂!」兒子的同學則畫了一個拳擊手套,他講的更逗:「媽媽每天都帶著拳擊手套管我!」在孩子的眼中,「媽媽管太多」或許是他們共同的心聲,我想假如要孩子為爸爸畫一張卡片,情況大概也差不多。父母管教孩子幾乎是一種本能,當然也源於爸爸媽媽兒時的經驗。 「小孩天生是喜歡聽父母說話的。但我們得把握機會說,別等父母想說時孩子已經無心聽了。」這是《管教啊!管教》這本書裡的一句話,很貼切。但做爸媽的似乎都難拿捏好時機,所以孩子才會嫌嘮叨,嫌爸媽管太多,嫌煩,不得不承認,「現代,沒有天上掉下來的好孩子。好的孩子,只要放到不對的環境裡,一樣會變壞」豈止現代,「孟母三遷」的故事不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管教失當」是當下常見諸媒體的字眼,換言之,雖然管教是父母的權利,但品性各異的孩子卻是抗拒多過順從,所以父母師長動輒就會「愛之深責之切」。 「如果你覺得你沒在管教,一樣養出好孩子,那是你的錯覺。」「其實你早已在日常生活的潛移默化中,管理好和教導好你的孩子了。」這就是「言傳身教」的效果,那些人見人愛的好孩子,其實通通是父母用心教養的結果。 書中以兩歲到十二歲來分齡。兩歲以前,父母怎樣威逼利誘都很有效,但十二歲以後,這些方法通通失靈,因為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可以「輕易忽略你,簡單帶過應該讓你知道的任何一件事」──一如兩歲前父母對孩子。 「為人父母的你,多久沒和孩子談心了?」親子專家常常這樣問父母,顯然我們必須先養成一個習慣──好好跟孩子說話。這無疑是正確的教養方式,顯示了父母應有的寬容和平和。不講道理,不可能教出好孩子;而通情達理的孩子,當然也會是父母的真實縮影。 爸媽一定要走出這樣的迷思:愛的教育,從來不等於「不管教孩子」。而管教孩子的方式有千百種,卻一定離不開「愛的教育。」 摘自國語日報 文/王新偉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