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May 11, 2010

園長的話

「愛讓我家變是天堂,愛使我心飛揚,……天堂在我家,祝福每個家都是天堂…」,孩子們臉上充滿了笑容,高聲歌唱,歌聲繚繞,愈唱愈感興趣,愈有勁,尤其是唱到「天堂在我家,祝福每個家都是天堂」更大聲。 Mandy問小朋友什麼是天堂?志峰:「嗯~天堂就是天堂。」也不知是誰說的:「天堂就是有很多天使的地方。」不錯!有概念!再問:「天堂相反是什麼?」大班孩子說「地獄」,那地獄又是什麼地方?「裡面住了很多的魔鬼!」「 哦!哦!天使和魔鬼,小朋友喜歡誰?」大家異口同聲的說:「天使。」「那你家是住了天使還是魔鬼?」「家裡誰是天使?誰是魔鬼?」「是爸爸?媽媽?阿公?阿媽?哥哥?姊姊?弟弟?還是妹妹?」孩子們以舉手來表達家中的天使和魔鬼,而爸爸和媽媽是魔鬼的名列前茅,其中有位小朋友說:「我阿公、爸爸、哥哥都是魔鬼!」哈哈!都是男性吔! 每個人都渴望遇到天使,但,有時我們自己扮演的卻是魔鬼。若有愛在你我當中,不論在任何環境、場合,我們都會是別人生命中的天使。期望每個孩子的家,住著都是天使,每個家都是天堂,充滿了愛與歡樂。 今年的母親節很不一樣,上個星期六(5月1日)幼稚園舉辦了親子一日遊-台中自然科學博物館,因為遊覽車難租,最慢必須一個月前就確定,而家長的報名是陸續續的,最後只租到一台車,以繳錢為優先錄取之依據,有很多小朋友因此不能一同前往。當日一行42人,在早上七點出發前往目的地,車上乘坐來自各班的老師、家長和小朋友,以西瓜家親子佔多數,志峰(怡君) 、宥愷、正翰、欣柔是全家一起參加,在Polly媽咪、Kady媽咪、Kitty媽咪Chrry媽咪的帶動下,歡樂滿車子;參觀科學中心、生命教育館、立體劇場、植物園等,增廣見聞、開闊視野,宥愷說下次還要參加!弘偉阿嬤說:「玩得很快樂,學校活動辦得很好!」 計畫中今年的母親節舉辦親子一日遊,慶祝會則在星期五上午,沒有安排在晚上或星期假日,老師才不會那麼辛苦。雖然是在上課時間舉辦,我們仍然很用心,從壁面佈置,孩子的表演,到送媽媽的禮物,都不馬虎,反而更用心、花很多心思,就像全國電子一樣「足感心」 。每班一朵大花,上面貼著媽媽或全家福、母子女的照片;幼稚園為媽媽準備的禮物是蘋果籃,小竹籃裡的葉子由小朋友親手插上,中間放一粒蘋果,祝福仁和的媽媽平安喜樂,吃了蘋果身體更健康,家庭更幸福,把愛放在家中,讓每個家都是天堂。 「天堂在我家,祝福每個家都是天堂,讓每一顆心飛揚,我家是天堂。」今早的慶祝會,很不一樣,有很多的媽媽特地來參加………………。 祝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你的親子生活有多富足?

離開母體、進入世界,對孩子而言,一切都是新的;第一次喝ㄋㄟㄋㄟ;第一次看到光、看到媽媽;第一次感受溫暖懷抱。我們學著照顧寶寶,而寶寶也學著適應這全新的環境。正向態度源於父母的愛 這時,除了喝奶及睡眠外,孩子最需要的就是安全感。寶寶是相當敏感的,餓了、尿布濕了、衣服太緊了、甚至無聊了,都可能哇哇大哭。孩子用這些方法獲得注意、也獲得注意的滿足。當父母成功發現孩子哭泣的理由,並提出孩子所需協助,孩子的哭泣停止了!安全感也建立了! 敏銳觀察、富有回應的父母是孩子生命首位信任的對象。寶寶發出訊號、成功獲得爸媽回應的互動,使他肯定自我價值,相信自己是能力的,也對環境充滿信心。如此的認知,讓孩子持正向的態度看待自我、他人,日後也願意積極與外界建立關係,這是培養孩子品格的第一步。 堅定的信心,盡力在自我突破。 很多時候,我們急於看見成果,而忽略孩子成長的點點滴滴。還記得孩子第一次叫爸爸媽媽,踏出第一步行走、第一次在馬桶尿尿的時,我們是何等的喜悅?但隨著孩子的成長,父母的期待也不斷擴張,不僅孩子要處處不輸在起跑點,甚至要孩子永遠是第一。當孩子被拿來與人比時,常常我們已不在乎他進步多少,是否專注地付出全力,而只渴望獲得勝利的光環。 固然贏了他人,能為父母及孩子本身帶來信心,但這樣的信心是不穩的,因為人生境遇不斷變化,孩子不一定能當紀錄保持者。信心只有建立在「贏得勝利」的孩子,會害怕失敗、失去疼愛而懷疑自我價值。「總要第一」的想法,也使他對人吝於分享、幫助,且不在意別人的感受,而形成自私的態度。培養孩子的好品格,父母也要學習敏銳發覺孩子的各樣進步;並能在發現孩子自我突破時,給予清楚肯定,例如「會自己收拾了!很棒喔!」和孩子一起因為他自身的進步而開心,這會使孩子能肯定自我價值與能力,而樂於不斷自我突破。 讓孩子練習負責 自理,是孩子品格培養首要學習能力。現今孩子都得到相當好的照顧,但卻常照顧的過於完善,而失去自己動手的機會,另外,常因父母耐心有限,而快速替孩子玩完成他可能做的工作,種種因素使許多孩子習慣被料理好生活大小事,而失去負責的機會,父母要瞭解孩子現階段的發展能力,將任務交由他自己完成。例如:拿衛生紙、握湯匙進食、拉拉鍊、穿襪子等等。父母可將自理任務動作分割、由簡入深讓他練習。當孩子可以自己完成的難度與任務增多,他會對自己能力越來越有信心,也從中培養負責的態度。 誠實來自父母的溫柔以對 誠實的前提,是讓孩子分辨是非,勇於面對自己所作所為,並承擔後果,當孩子勇於認錯時,父母要給於鼓勵,並接納原諒孩子的悔改。高博銓表示,有時發現孩子不小心尿床,他會一邊整理一邊告訴孩子:「爸爸洗床單很辛苦喔﹗而這兩天你都不能蓋自己的被子耶﹗說行為帶來後果,接著再問孩子:「昨天睡覺前爸爸叫你上廁所,你有去嗎?」如果孩子坦承沒有,則叮嚀他每天都要去。除了口頭告誡,還可讓孩子為行為負責,例如:讓孩子一起收拾骯髒的床單,和鋪上乾淨的床單等等。高博銓老師強調,講孩子的方法要用民主的方法說理誘導,讓孩子知道行為不對的原因與後果。6歲前的孩子會為規避處罰,而不願意坦承錯誤行為,如果父母態度溫和,孩子知道父母人仍然愛他,就會誠實以對。對父母過於嚴厲,孩子會過於恐懼而說謊逃避,不過,若發現孩子蓄意說謊時,也要即時點清與糾正,嚴肅地告訴孩子說謊的嚴重性。 尊重公平的人際準則 很多時候,我們認為孩子年紀小,而處處讓著他。但這並沒有傳遞孩子,每個人同樣需要獲得尊重的概念。 黃夏成表示,從小培養孩子相互尊重的平權態度,是相當重要的!他也落實在實際的家庭生活。例如:切蛋糕時剩下最後一塊,則會將其再切為四等分,讓每人平均分享。 「好吃的蛋糕,當然留給孩子」父母心裡總是這麼想的吧!但黃夏成認為,父母經常的忍讓犧牲,將無形養成孩子「都該是我的!」的想法。除了在家庭堅守平權概念,在外與小朋友共玩時,也要提孩子排隊、分享,讓孩子瞭解別人和自己一樣有「好想玩」的慾望,也從實際互動中學習尊重、耐心等待與延宕滿足。 「社會化」由多元生活體驗開始從孩子學站、行走開始,他看到什麼都想摸一摸、嚐一嚐。這時的家庭布置盡量以孩子為主,擺放孩子可觸碰的安全物品,如此父母可免於不斷大喊「不行!」經常被喝止的孩子,會對自己產生懷疑、覺得似乎做什麼都惹媽媽生氣而無所適從,與外界的關系也會顯得退縮。 生活中可以多準備孩子有興趣、適合能力發展的物品(如:圖畫書、玩具等)。提供適當的環境,可成功地引發孩子的專注、觀察、發現等能力,這些能力對孩子品格的養成是相當重要的元素。 自由行走後,孩子睡眠減少了、運動量也增加了,父母可多帶孩子到公園、戶外走走玩玩,孩子會更有機會接觸新朋友、新感官體驗。不同情境中會有許多意想不到的題材作為品格隨機教育,父母可發揮創意善利用。例如:公園裡一同聆聽蟲鳴鳥叫,可以幫助孩子學習專注、傾聽;欣賞但不任意攀折花木,可幫助孩子學習尊重、愛惜大自然;和小朋友排隊玩溜滑梯,可學習等待、分享、平權等,這些經驗的觸碰是窩在家裡少有的。多元、廣泛的生活經驗,可幫助孩子有更好的社會化學習。 在敏銳的觀察中,培養同理心 親子生活中,孩子可能會駐足觀看螞蟻行進,千萬別否定他:「這有什麼好看的!」而強行帶孩子離開。不妨慢下腳步,與孩子一同凝神觀察。 觀察敏銳、好奇的孩子可能會產生五花八門的疑問:「為什麼牠沒翅膀?」「為什麼牠們停下來講話?」觀察、假設、尋找答案等,皆是我們要培養孩子的重要品格,因此,當孩子產生疑惑時,千萬別急著否定他的怪問題。 孩子問問題時,首先可反問他:「你覺得呢?」讓他說說想法,也許孩子早有自己的答案。也先別急著將正確答案告訴孩子,我們先肯定他:「你觀察的很仔細喔!」倘若父母也不知道答案,可以誠實以對:「爸爸也不知道耶!等一下回家一起查查看!」 正視、傾聽孩子的疑惑與觀察發現,有助培養孩子的觀察力與假設驗證。當孩子的觀察越敏銳,他越能關懷周遭環境並發覺他人需要,而發展出同理心,此即為良好品格所不可或缺。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