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March 4, 2010

園長的話

上週在電視新聞中看到遠在南美洲的智利發生8.8級的大地震,地震所引起的海嘯甚至可能影響我們台灣,幸好最後海嘯是虛驚一場,不過在新聞報導中,智利地震引起的災害非常嚴重,很多高速公路、建築都已經倒塌,也已經造成數百人的傷亡。昨日星期四(3/4)早上,正當老師和小朋友準備進行戶外活動時,當時我正好在辦公室,突然感到地面一陣搖晃,發生地震了!機警的我們馬上帶著現場的小朋友進行避難,有的疏散到空曠的操場,有的就近躲在堅固的柱子旁,有的跑到大門口,雖然地震讓大家都嚇了一大跳,但幸好一切都平安無事。 地震發生當時,活動室的時鐘剛好是8點18分,家長的電話一通通的進來,詢問地震的情況,幼稚園有沒有災情?小朋友安不安全?雖然只是短短的一分鐘,但,真的很恐怖。晨間活動結束後,孩子們集合在活動室,Mandy藉此機會與小朋友討論,地震來時該怎麼辦?在室內或在室外如何應變? 這次地震震央在高雄甲仙,離台南非常近。大家一定還記得十年前的921大地震,當時對台灣造成的傷害非常驚人,各地都有建築物倒塌,幸好當時政府和民間都投入很大的心力,才在數年內慢慢重建完成。 台灣和智利一樣,都位於地質學家所謂的「環太平洋地震帶」,由於太平洋板塊的擠壓,地震對我們可以說是家常便飯,不過大家千萬不要掉以輕心,平時就要教導小朋友地震來臨時該怎麼辦,帶領著孩子多練習,一旦地震來臨時,就能不驚慌失措,進而迅速而確實的完成避難,雖然像921那麼嚴重的地震可能很久才會發生一次,但我們不能因此而放鬆,每次地震來臨時,都要假設可能發生最嚴重的狀況,這樣才能保障小朋友的安全喔。 祝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腦子與學習 捕捉思緒的流動

文/王秀園老師(腦神經訓練師) 應邀為一群高中生演講網路交友的危險。知道這個階段的孩子對聽演講不僅意見多又挑嘴,也自知學院派的歐巴桑缺乏偶像的光與熱,很難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努力思索後,於是想到用他們最好奇、最關注的愛情作為引子。揚了揚手中的繪本,告訴好不容易坐定的大孩子,演講一開始要先說個故事,這群勇於表達自己想法的青少年,毫不猶疑脫口而出:「我們又不是小朋友,才不要聽繪本故事。」 看著他們陽光滿溢的臉龐,我微笑著放下繪本,自顧自的說起故事。 永不改變的誓言 暖暖的春光,把大地一寸寸烤熱。一隻五彩斑斕的小毛毛蟲,沿著剛抽芽的柳枝,一聳一聳的慢慢爬行。在輕觸水面的地方,她看見水裡有一隻黝黑渾圓如珍珠般的小蝌蚪。當他們四目相望時,不禁深深墜入情網。他們像所有熱戀中的情人,許下永不改變的誓言。 一段時日沒有見面的小情侶,再相見時,五彩斑斕的毛毛蟲看到悄悄長出兩條後腿的蝌蚪,不禁尖叫:「你不是答應我,你永遠都不會改變嗎?你怎麼可以違背諾言?」「對不起!」蝌蚪哀求,「請原諒我,我實在無能為力。」傷痛失望的毛毛蟲說:「好,這一次我原諒你,但你要答應我,再也不會改變了。」 春天踮著腳尖,攜著清風細雨,輕盈舞動。隔了一段時日,出落得越加鮮豔美麗的毛毛蟲,看到又偷偷長出前腳的蝌蚪,驚恐的大叫,:「你不是答應我,你永遠都不會改變嗎?你可麼可以再次違背諾言?」 狂舞著一雙莫名冒出的前腳,蝌蚪苦苦哀求說:「對不起,這實在不是我的錯,我實在無能為力,請原諒我吧!」 含淚看著蝌蚪,毛毛蟲深嘆一口氣說:「好吧!我在給你最後一次機會,你要答應我,不再改變。」 當柳葉由綠變成濃綠,嬌豔如花的毛毛蟲再見到蝌蚪時,蝌蚪瀟灑飄逸的尾巴不見了,晶瑩淚珠迸流的毛毛蟲說:「你不僅欺騙了我三次,而且你再也不是原來的你。」 說完,不顧蝌蚪的苦苦哀求,毛毛蟲流著淚,沿著柳枝,一聳一聳的排進柳葉樹叢,盡情哭泣,直至濃濃睡意帶他走進夢鄉。 不知睡了多久,灼熱的空氣把她從夢裡搖醒,睜眼細察周遭景物,一切似乎都改變了,她晾著帶著濕氣的翅膀,心理隱隱的痛提醒她對小蝌蚪的愛依然如初,於是決定再次原諒她心碎的蝌蚪。她輕拍五彩斑斕的翅膀,出發尋覓摯愛,就在他們初遇的池塘,在柳葉輕觸水面的地方,望見蓮葉上坐著一支綠色的青蛙,她心中一陣狂喜,大喊:「請問你有沒有看既胭脂渾圓黝黑的….」 話還來不及說完,青蛙奮力一跳,張口「咻!」的一聲,五彩斑斕的蝴蝶被吞進肚子裡。 青蛙撫著剛吃飽的肚子,深情思念著五彩斑斕的毛毛蟲:「不知道她一怒離開以後,現在到底在哪裡?」 能力經驗不同,感受大異奇趣 故事說完,靜脈中冒出醫生驚呼:「這故事太殘忍了,不能跟小朋友說,不然會嚇到他們。」 這句話在演講後,竟然一直停駐在我腦海中,趕不走、驅不離,偶而出來撥弄一下思緒:「如果小朋友聽到這個故事,會不會像這些大哥哥、大姊姊所說被嚇到呢?」 我忍不住好奇,決定對一群小一的小朋友展開故事實驗。這群小朋友的反應完全超乎高中生的擔憂,他們糾纏在到底是先長後腿,還是先長前腿的泥巴戰裡,對於被視為殘忍、恐怖的故事情節,反而以青蛙就是會吃昆蟲,理所當然的接受。」 這下子,住在腦子裡的好奇蟲忍不住爬出來問:「那麼大一點的孩子呢?他們的反應又會如何?」 於是又對一群小學高年級的孩子說同樣的故事,才說到毛毛蟲和蝌蚪相互許下不會改變的諾言時,這些孩子竟然哈哈大笑:「這是不可能的啦!毛毛蟲會變成蝴蝶,蝌蚪會變成青蛙,他們都會食言而肥的。」故事結束,他們為自己的真知灼見而洋洋得意,一點也沒被嚇到。 把故事說給正為情所苦的年輕友人聽,她好不容易止住的淚水,又嘩啦嘩啦的傾瀉而下,哭叫著:「你是說,我的男朋友會向青蛙一樣,把我吞食掉嗎?」這個故事出乎意料的嚇到她,而她激烈反應也嚇到我。 在教授的班級裡講述這個故事時,這些心思細膩的媽媽學生卻聯想到,「教養子女需要智慧,如果只有用動物本能來愛時,就可能像青蛙一樣,『愛之,適足以害之』,反而會傷害最心愛的孩子。」 我的故意實驗在意外裡迤邐行來,腦內突然閃過教育和文學研究大師Louise Rosenblatt的話:「對於作品的強烈反應,往往與讀者的能力和經驗有關,也與讀者的個性、心智和認知息息相關。」因此,一則故事不論透過閱讀、觀賞或朗誦進入人們腦內,每個人會用不同的方式解讀故事,體認不同層次的面相和意義,以及不同的喜悅、領域和見解。也讓細心觀察的好奇者,捕捉到腦內悄然隱現的思緒流動。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