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October 16, 2009

園長的話 10月16日

近幾年在H1N1新型流感、腸病毒、SARS等侵襲威脅下,咳嗽禮節與手衛生的重要性愈來愈受重視,尤其是面對今年來勢洶洶H1N1新型流感的疫情,大家更加重視,且為有效對付H1N1新型流感上身,還有『四不四要』口訣:四不:1.不熬夜 2.不握手 3.不親吻小孩 4.不去人群擁擠的地方 四要:1.要勤洗手 2.要環境消毒 3.去醫院要戴口罩 4.有症狀要在家休息教育單位針對這波流行疫情,除了加強宣導外,還要求各級學校每日做疫情通報,沒通報的就上網公告,最終目的是提醒大家做好個人衛生習慣的預防措施,維護自身健康,避免病毒上身。這四不四要看起來都不是什麼大道理,很平常,應該人人都能做到,但要徹底實施、落實卻不易。因為總是有人認為不重要,無法配合。當然仁和覺得很重要,因此本學期除了加強環境衛生、洗手、攜帶手帕外,進入校園要做手部消毒、量體溫外,老師和小朋友戴口罩,實施至今尚無法達到百分百,仍有部分小朋友不能配合,前陣子天氣熱,戴不住,已秋涼了,還是不想戴,因為不習慣。其實很多的措施都是防萬一,而萬一是一萬次當中的一個機率,那個機率就會讓人受不了了。就以八八水災而言,五十年來才遇見的大水災,一天而已,就造成人命與財產的重大損失,設若之前就有預防措施,相信災害的損失就不會這麼巨大了。以勤洗手來說,為讓孩子養成良好的洗手習慣,在各洗手台上以動物造型的吸盤皂盒放置肥皂,引發孩子洗手的動機,張貼洗手步驟的貼紙,保育組長Kady媽咪一個月做一次宣導,班級老師的隨機教學,衛生所的定期訪視等,在在提醒洗手的重要,希望大人、小孩都能養成正確的洗手習慣-濕、搓、沖、捧、擦。偶而Mandy也會抽看小朋友洗手的情形,發現當老師在旁看時,多數孩子能夠以正確的步驟來洗手,但當沒人看時,洗手只是沖水而已,彷彿洗手是為了別人而洗的。世界衛生組織(WHO)去年開始訂定10月15日(昨天)為「國際洗手日」,全球五大洲超過二十個國家推行用肥皂洗手,強調「只用清水洗手是不夠的」;呼籲各國在「國際洗手日」當週,於兒童遊樂場所、學校、社區中心及公共場所,宣導用肥皂洗手,才能有效降低手上的病菌量,教導及提升民眾對洗手預防疾病的觀念。根據WHO數據指出「用肥皂洗手」降低腹瀉機率高達44%,遠高於其他衛教或防治方法,是最簡單、有效且具成本效益的疾病預防方法。透過正確的洗手,可有效避免全球數百萬名五歲以下幼兒免於腹瀉及急性呼吸道感染,並有效降低兒童致病與死亡之風險。事實上台灣洗手宣導政策起步很早,多年來皆致力於推廣「正確洗手」,宣導重點不斷強化「勤洗手、肥皂搓手20秒」。以腸病毒防治為例,鼓勵不論大人與幼童,在日常生活中,都務必養成良好的洗手習慣,並落實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份;「洗手」這個簡單的衛生習慣,可有效降低病菌感染,是一輩子受益無窮的健康基本功! 就從「勤洗手、肥皂搓手20秒」開始吧! 【洗手數來寶】打 濕 雙 手 抹 肥 皂,搓 完 手 心搓 手 背;指 甲 指 尖 不 能 少,清 水 沖 洗二 十 秒;再 幫 水 龍 頭 洗 澡,擦 乾 雙 手關 水 道,手 部 衛 生 病 菌 逃。 祝 平 安 喜 樂 福 杯 滿 溢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爸媽警戒!預防腸病毒

『親子教養篇』  爸媽警戒!預防腸病毒 摘自學前教育月刊文/楊毓菁 原本在五、六月才會讓爸媽擔心的腸病毒,居然到了冬末春初還繼續橫行,難道腸病毒感染的季節已經越來越廣,到了整年都會流行的地步了嗎?警戒! 3歲以下無抗體,為重症高危險群國內3歲以下的幼兒,9成以上體內都沒有腸病毒71型的抗體,倘若腸病毒71行引發大流行,小小孩子不感染腸病毒則已,一旦被感染,將成為惡化為重症的高危險群!台灣在1998年第一次發生腸病毒71行大流行,也是媒體首次大幅度報導腸病毒 重症與死亡狀況,讓爸媽體認腸病毒的可怕,於是勤洗手、勤洗玩具等本來就該做好的衛生習慣,開始受到重視,以致這兩年腸病毒的案例雖偶有出現,但呈現個案總數減少,又加上腸病毒71型也未再肆虐,沒有引發大流行。值得注意的是,疾管局委託醫學單位研究發現,腸病毒71型已在國內沈寂兩年,使得國內3歲以下的幼兒,9成以上體內都沒有腸病毒71型的抗體,倘若腸病毒71型挾著過去從未在國內出現的基因亞型來襲,小小孩不感染腸病毒則已,一旦被感染,將發展惡化為重症的高危險群;雖然現在疫情侷限於南部縣市,但三、四月氣溫回升,難保疫情更為猖獗,爸媽要特別警戒!目前國內5歲以下幼兒約有一百多萬人,爸媽一旦發現哥哥姐姐出現疑似腸病毒症狀,務必加強嬰幼兒隔離措施,避免小小孩被感染;若發現3歲以下幼兒出現手足口症合併嗜睡、肌躍型抽蓄、持續性偶吐、高燒不退等疑似腸病毒重症,應立即送往醫學中心救治。觀念!抵抗力強,感染不一定有症狀腸病毒會不會上身,是病毒的毒性強弱及孩子身體抵抗力兩者在「拔河」,如果抵抗力強或是體內已有抗體,自然可以把病毒排除掉,不會產生症狀。腸病毒型別很多,每次引發流行的病毒類型不太一樣,但是腸病毒並非從1998年才開始出現在周遭環境,而是遠古時代就與人類共存到現在,只是以前沒有診斷出病毒的真正型別,只以為是感冒或手口足症、疱診性咽峽炎等。而若經得過某型腸病毒,即使有了抗體,在遇到他種型別的腸病毒,還是有感染的可能。病毒會不會上身,主要是基於病毒的毒性強弱及孩子身體抵抗力兩者在「拔河」,若抵抗力強就可能把病毒排除掉,相對地,如果抵抗力差就會造成非常嚴重的症狀。就像人終其一生都在跟各項病毒(包括腸病毒)搏鬥,體內白血球對抗各種病毒已經很有經驗,一旦被病毒入侵, 體內抵抗力強能夠克服病毒,就不會產生症狀,只會覺得今天很累、想睡,可能已經感染病毒而不自知;但也可能完全沒有症狀,這就是體內的自然免疫力已經產生效果;相對的,小孩疾病接觸經驗少,抵抗力弱,所以可能成為致病致死的高危險群。注意!做好照顧、觀察症狀、預防重症如果孩子感染腸病毒,只要沒在數天內症狀惡化,就不會擔心衍生成為重症。但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宿主本身沒有症狀,仍有傳染給別人的危險。10歲以下的孩子,尤其是3歲內的嬰幼兒,是腸病毒最可能侵犯的族群(根據1998年,腸病毒疫情統計,78%的死亡案例年齡小於3歲)。它會經由接觸、飛沫感染,或吃進含有病毒的糞便所污染的食物而傳染。玩具常成為幼兒間傳染的媒介,尤其是帶有絨毛的玩具清洗不易,更容易帶有大量病毒傳染給其他幼兒。感染腸病毒通常一天內就會侵犯鄰近的淋巴結,大約在第3天時,病毒進入血液 造成病毒血症,並且侵犯皮膚、心臟、中樞神經等,臨床症狀也在此出現。身體產生的抗體大約在感染後第7天~10天慢慢復原。因此,如果孩子感染了腸病毒,只要沒有在數天內症狀惡化,就不會擔心衍生成為重症,當然也不需要送醫住院治療;即使產生如手足口症、疱診性咽峽炎的典型症狀也只需要給予症狀治療即可。因此,如果孩子感染了腸病毒,只要做好照顧、注意症狀、小心觀察,預防重症最為重要,因為早期發現與治療,治瘉的機會也就大幅提高。但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宿主(不論大人或小孩)本身沒有症狀,卻有傳染給別人的危險,這是腸病毒無法根除的原因之一。腸病毒傳染力始於發病的前幾天,在宿主的喉嚨與糞便都會有病毒存在,發病後的一週內傳染力最高;發病兩週後,病毒在咽喉的數量會大量減少,經由口鼻分泌物傳染的危險性大為降低,不過病毒仍經由糞便排出,可以持續6~8週之久。在這種情況下,家庭、幼兒園貨在人群密集處都有很高的傳染率 ,尤其腸病毒病例常有地區性及中的現象,所以居住與上學環境的安排不當,也是腸病毒致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應對!症狀特性不同,爸媽小心處理不同型的腸病毒引起的疾病種類也有不同,若孩子出現手口足病症狀,一定要多喝水,可避免脫水現象;劇烈運動會提高重症的發生率,所以要多休息。臨床研究已經知道,不同型的腸病毒引起的疾病種類也有不同,包括手口足病、咽峽炎無菌性腦膜炎、肢體麻痺症候群、流行性結膜炎、心肌炎等;而不同的腸病毒也可以引起相同症狀。雖然手口足症及疱診性咽峽炎都是腸病毒引起,但各種病毒個性仍有不同表現,例如71型症狀範圍多集中在屁股、下肢的手掌腳掌,軀幹較沒有症狀,80%以上都會發高燒到39~41度;重症則會產生無菌性腦膜炎、腦炎、心肌炎、心包膜炎、小兒麻痺等併發症。若孩子有手口足病症狀,要多喝水、多休息,因為孩子會因口腔的水泡及潰傷疼痛,而不願意吃東西及喝水,久了會造成脫水現象;而嬰兒也可能因脫水嚴重而造成休克。但所謂「多休息」是指儘量不要劇烈運動。老人家總認為感冒要多運動、多流汗,才會好得快,但動物實驗證明,感染腸病毒後再劇烈運動,不但不會痊癒,反而會提高重症的發生率,推測應該是運動促進腸病毒擴散而容易造成併發症的發生。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