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June 26, 2009

『親子教養篇』為孩子種下行善種子

移居加拿大多年的朋友,帶孩子返臺探訪親朋好友。好友聚會中,他讀中學的女兒談起學校的社區服務課程,有的學生每週都會到社區裡的小學為兒童說故事,有些選擇到老人中心服務,我發現,他們做的非常踏實。他的分享讓我憶起十多年前發生在北投的一段美麗故事。 一九九五年,北投一群國小學童由老師帶領進行田野調查,發現了一棟即將被拆除的老建築。經過文獻探討,發現這棟建築是日據時代興建的公共浴場,它的變遷與北投歷史息息相關。於是這群師生草擬了一份陳情書,希望相關單位能夠將這棟建築定為古蹟,並整建為溫泉博物館;可惜,孩子們人微言輕,他們的意見未獲重視。 所幸,一群大人獲悉此事,深受這群師生愛鄉愛土的情懷感動,成立了社團,為此事奔走。如今,這棟建築物以「溫泉博物館」之名,成為台北市重要的觀光景點。而當年參予推動的孩子們也都已跨出校園,成為社會的中堅份子,在各自的崗位上持續發揮生命的熱力與道德的勇氣。相對於這樣令人欣羨的成長過程,有些孩子卻因為無法獲得正向的支持與鼓勵,而走上道德觀念混淆、行為偏差的歧路。知名心理分析學家安納‧佛洛伊德認為,學齡階段是個體「發展良知的年代」。她說:「兒童的良知,在這些階段建立,或者無法建立;兒童的性格,也在此時期確立,或者未能確立。」走向親社會或反社會的歧路起點,就在於兒童與青少年階段。 學齡期與青春期的孩子不只長高、變壯,更在概念和技能上有長足的進步,使得他們能夠更靈活運用心智去探索世界的奧妙,了解萬物的原理;更因為其社會生活擴展到家庭之外的學校與社區,使他們的社會性與道德價值都進入潛力無窮的發展關鍵期。 在發展心理學上,「關鍵期」指的是:「某特定事件對於某個特質或性狀的發展影響力達到最高峰的時候。」然而,潛力意味著發展的可能性,卻不代表發生的必然性。兒童與青少年不同情境的行事準則,他們敏於觀察週遭成人的言行,對世事運行求知若渴。如果家庭、學校及社區提供溫暖、和諧、重視公益與利他的環境,兒童與青少年自然會表現出強烈的道德使命感;反之,他們將學會冷漠、競爭、重視私利、以自我為中心。錯過了這個「道德大爆發」的階段,社會即使付出更多成本,也將事倍功半,成效有限。 重視孩子良知良能的發展,大人們或許可以這麼做:※ 確實要求孩子參與社區服務「誠於內,形於外」是中華文化對於態度與行為關係的傳統看法,認為行為是內在思維和態度的延伸,因此,在教育上側重觀念的述說和態度的確立。西方的心理學家發現在某些狀況下,這個因果關係剛好相反,人們的信念和感受可能是行為的「結果」。 不少家長和學生把公共服務當作不得不做的功課,透過人情,蓋印章認證了事,時有所聞。然而落實社區服務,可以讓孩子從中激發道德觀念與態度。 ※ 重視善行的「門內腳效應」研究發現,如果人們一開始答應為公益行為付出少許,當未來需要他們奉獻更多時,他們大多願意參與。原因可能是之前的小小行動,改變了他們的「自我知覺」,認為自己是熱心公益的社區居民,將這個行為歸因於自己願意這麼做。當一個人認為自己是熱心、主動的公民時,自然對社區公益事務更關心,這樣的效應稱為「門內腳」《foot-in-the-door》。 因此,從兒童、青少年期開始,無論孩子從事什麼服務工作,當他產生「熱心公益」的自我知覺,將來就有可能成為積極投入的公民。 ※ 為孩子提供支持自尊發展的環境 兒童青少年自尊的研究指出,自尊的發展來自四個重要基礎:重要性、能力、德行及力量。參與社區服務的孩子,有機會看到自己的行為對他人或環境帶來良善的影響,自尊因而提升。因此,大人應該肯定、鼓勵孩子的善行,孩子經更能深刻體認「反求諸己是追尋美好生活最重要的因素」。 亨利‧詹姆斯曾說:「生命中有三件重要的事:第一件是與人為善,第二件是與人為善,第三件還是與人為善。」未來主人翁對生命的愛有多深,對社會的關懷能走多遠就看我們在他們良知發展的年代,種下多少善行的種子。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6月26日

星期三開晨會時,接到潛能語文徐老師的電話,一拿起話筒就聽到徐老師充滿喜悅的聲音,連三聲的恭喜,開始不知老師為了何事來恭喜?老師說:這一次舉辦南部地區大中班進階與初階幼兒語文檢定,參加進階者中就只有一個全答對,而這一位就是仁和的小朋友。他說題目中有兩題是有深度的,多數孩子都在那上面出了錯,而仁和的這位小朋友竟然會,他覺得很厲害。感謝徐老師ㄧ早來電報告這好消息,讓我ㄧ整天心情都很愉快。 其實老師未來電前,主辦單位已先將這好消息告訴Mandy了,在證實後也將這事告訴小朋友的媽媽,家長和孩子都很高興。其實當初小朋友並沒有報名,而是Mandy鼓勵媽媽讓她參加,在徵求孩子同意與願意的情況下,完成報名手續。這是我從平常的觀察中,發現這孩子的語文相當強,每天早上在門口迎接孩子,除了給早到貼紙,還會問小朋友想不想說本週的英文會話?讓孩子自由選擇。從當中我發現這位小朋友回話時不疾不徐、且清清楚楚發音正確,再從集合時孩子的專注力、表現和老師口中,了解她語文的能力,也剛巧當天媽媽來接小朋友在辦公室前與春吟老師交談,才開口鼓勵參與檢定的。 私下與小朋友談話,得知孩子的語文與認知能力,除了在幼稚園裡老師的引導、操作、延伸、參觀、繪本故事與相關書籍的學習外,平時媽媽在接送時,也會隨機教學,加上她本身不懂時就會問,一點一滴的累積,讓孩子除了認字進而到識字到懂句子之意加上常識,而讓她在此時對語文產生了興趣。 還有很多仁和的小朋友像芊彣一樣,只是家長認為這麼小沒必要給孩子壓力,當然我也這樣覺得,故只發單子讓家長自由選擇,有六個參加,大班三個,中班三個,個個表現都很棒,有的是孩子自願,有的是家長想讓小朋友試試。在此也不免俗的要恭喜他們,至少肯定他們在平時學習的過程,態度是認真的,不隨便的,加上家長的關心,讓他們因此有好的表現。相信他們在培養閱讀力的路上也會更有自信。 學習是一點一滴累積而成,父母過多的體貼或認為孩子還小,不必太要求、太有原則、規範與習慣,但隨著時間的流逝,一年又將過了,九月後,大班小朋友即將踏上另一個學習階段-國小,而中班升大班,小班升中班,幼幼升小班。在這一年中,孩子們是否已建立好各項生活習慣、好品格與累積更多的認知能力,以便做為他們長一歲時,能更獨立、有自信、有能力,在人我間能更得人喜悅。 孩子在0-6歲學前這階段,師長的教導關心,父母的陪伴與扶持,同儕的互動是非常重要的。同時從各項學習中,讓父母知道所有的孩子並非都以同樣的速度發展同樣的技巧,要幫助孩子了解他們特有的長處,幫助他們珍惜自己獨特的地方,也許在體能-游泳、跳箱、賽跑,也許在音樂-節奏、韻律、肢體,也或許是美勞-繪畫、剪貼上。能力天分有千百種,相信天生我才必有所用,但重要的是建立好的學習態度、習慣與品格。 祝 平 安 喜 樂 福 杯 滿 溢 Mandy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