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醫院探望一位癌症末期的朋友,正巧碰到替她洗完頭的志工要離開。那個志工看到我驚呼:「您不是○○國小的曾媽媽嗎?」原來,她是我兒子的國小同學。
她有先天性的失讀症,不能讀寫,每天挨老師的打;我曾經為她求情,跟老師說她是閱讀障礙者,不是不肯寫作業,而是不能寫。老師聽不進去,堅持只要打了孩子,她就會做。她秉性敦厚,每天被打還是繼續上學,令我格外疼惜。
我的實驗室,也因此投入失讀症的研究;每當做得很辛苦時,我常想,全台灣不知道還有多少這種被冤枉、可憐的孩子,被從小打到大。 後來,我到台北教書,就沒有她的消息了。
現在遇見,看到她有一技之長,很有愛心,真是高興。她說,到醫院當志工,是因為看到病人躺在床上不能動,頭養卻無法洗頭,很想當年她被老師罰站不准動,被蚊子咬了,也不能抓癢的感覺;她知道這種痛苦,所以有空就會到醫院替病人洗頭。 看到朋友臉上滿足的笑容,令我想起生命教育為什麼一定要從「體驗」做起;沒有體驗,就不會感動,沒有感動,就不會內化成動機,沒有動機,就根本不會去做。
我孩子在美國念小學時,有一天我去接他,他一看到我,立刻跑過來給我大大的擁抱,許久不放。我好驚訝,心想難道他在學校受了委屈嗎?再看看旁邊其他小朋友,每個人都給接他們回家的媽媽一個大擁抱。走在路上時,孩子沒有像平常一樣東奔西跑,而是乖乖牽著我的手走路。
回家後,我問孩子:「今天發生什麼事了?」原來上課時,老師叫他們閉眼睛想:「如果今天媽媽不在了,生活會是什麼樣子?」然後,要他們輪流說出自己的感覺。一個小朋友說,媽媽不在了,早上沒人會叫他起床了;另一個說,回家沒有晚餐吃了;還有一個說,生病沒人管了……大家越講,心情越沉重,當講到「放學沒人來接」時,有人就開始哭了。
課程結束前,老師叫他們畫一張感恩卡給母親,列出母親節當天想替媽媽做什麼事。兒子畫的卡片,雖然我沒看到〈要等到母親節當天才能帶回家〉,但是我注意到孩子變乖了;他本來就有幫我做家事的習慣,不過現在更勤快,更自動自發了。 我了解老師的用心,畫張母親節卡片,一般都是應景的活動而已,孩子不會真正體會到有媽媽的好,但是老師會先讓他們想像「沒有母親的日子」,孩子就不會take it for granted認為母親為他做任何事都是理所當然的。老師用這個方法,教會了孩子感恩,珍惜眼前的一切。
的確,人不到失去的那一刻,往往不懂得珍惜。當身體健康時,每天站在蓮蓬頭下沖澡,從來不覺得有什麼了不起,有什麼值得珍惜。但是,一旦病到只能躺在床上,讓人擦澡時,就明瞭原來可以站在蓮蓬頭下沖澡,是多麼快樂的享受。 我們讓孩子去做志工,不是為了一張志工證,而是為了讓他早點體驗到生命的意義,及時學會感恩並珍惜眼前的一切,別等到失去了,才來後悔。
摘自國語日報 文/洪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