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養篇】 顏色偏好受童年經驗影響

我常光顧巷口的一家小文具行,因為它是臺北少數還在賣六百字稿紙的店。一天,我走進店時,看到兩個孩子跟媽媽進來買剪刀。姊姊捷足先登,拿了一把紅色的,妹妹一看也鬧著要紅色的。老闆抱歉的說:「店面小,一種顏色只有進一把。」母親叫大孩子把紅色的讓給妹妹,姐姐不肯,兩人都堅持要紅色。

我還要事要辦,買稿紙就走了,心中卻很好奇,人對顏色的喜好怎麼來的?為什麼年紀這麼小就這麼執著?

顏色其實是大腦對光波的解釋,與理性無關,但是它卻深深影響我們的食衣住行,甚至在食安風暴後,我們還是不由自主的挑選顏色鮮艷的果汁,明知顏色這麼鮮豔,裡面一定有加色素。

美國有兩個心理學家做了研究,想知道人類對顏色的偏好是否有演化方面的原因。他們認為人天生會喜歡看起來像「好的」顏色的東西,避免看起來像「不好」(look bad)顏色的東西,所以大部分人喜歡代表晴朗天空的藍,和代表新生命的黃,而避免像糞便或腐爛東西顏色的暗色。

研究者找來四十八名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的學生,請他們就三十二種顏色作判斷。果然發現大部分學生都喜歡亮麗的飽和色,不喜歡棕色和橄欖綠等暗色。但是像巧克力牛奶的咖啡色卻不在此限,表示這偏好跟經驗有關係。如果這個顏色曾經跟過去美好的經驗連接在一起,他就會喜歡這個顏色。難怪一個曾經坐計程車出過事的朋友,每次看到明亮的黃色就會心悸,所以是情緒決定顏色偏好,而不是顏色偏好決定情緒。因此,男生沒有理由不可以穿粉紅色,用顏色去判斷人格是錯誤的。

顏色偏好有文化上的差異,美國人喜歡紅色和藍色,而日本人喜歡黑色和白色。日本年輕人尤其喜歡黑色(這可能跟他們中學生的制服是黑色、武士道崇尚黑色有關)。研究發現,我們每個人心目中,對某個東西是什麼顏色都有定見;這定見來自過去的經驗或所讀的書,如果不符合心中設定的顏色,購買的意願就不高。例如過去很多人不喝奇異果汁,因為綠色代表水果未熟,現在因為知道奇異果富含維他命C,才漸漸有愛喝。

神經學家一再強調大腦是凡走過必留下痕跡,連顏色偏好這種小事都會受到童年經驗的影響。過去,我們只在意孩子的聰明才智和學業表現,現在看起來,日常生活中點點滴滴的經驗,其實比功課更重要呢!

文/摘自國語日報

相關文章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