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的教育體制中,如果有哪個學生記憶力不行,學科能力差,那他將步入一個萬劫不復的深淵,在學校的學習、生活,除了失意之外還是失意,挫折之外還是挫折。
根據哈佛大學迦納教授提出的「多元智慧理論」,智力是由八種能力組成:語言、音樂、邏輯數學、空間、肢體運作、人際智慧、內省智慧、自然觀察。每個人因先天的資質或後天的培養,都可具備多元的智慧,也可以有多元的成就。
在台灣,不是學科優秀卻能在不同領域有輝煌成就的案例不勝枚舉,例如,麵包師父吳寶春受到推崇,服裝設計師吳季剛不遑多讓,廚藝名師阿基師是深入民心的典範人物,而網球名將張德培、高爾夫球天后曾雅妮更是揚名國際,為國爭光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時代已過去,讓學生能適性發展,應是十二年國教顛撲不破的原則與目標,因此,課程設計不能再固守以學科學習為核心,應為不同智慧的學生設計不同的課程,讓學生可以選修自己最喜歡的課程,在課堂中尋求自己的興趣,追求自己的成就,不再視上課為畏途。
而在課程設計之餘,學生的進路輔導更為重要,在國中階段就應提供各種不同的試探機會,再輔以教師的悉心輔導,促使學生及早發掘自己的興趣與能力。而高中職的入學也應配合學生的特質,分發至專長智慧得以成長、發揮的學校,讓「多元智慧、多元成就」的理念能確實實踐。唯有這樣,十二年國教的實施,才有價值,才有實質的意義。
文/國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