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冠肺炎開始延燒後,孩子們已經戴了兩三個月的口罩。身為母親,一方面擔心疫情,一方面也心疼孩子要努力適應這個世界變化。這裡和各位家長分享,我們怎樣和孩子「玩」出防疫的心態與方法。
某天,我在一家餐館中,聽到有個家長突然大聲斥責孩子為什麼手濕濕的去摸口罩。我其實很能理解家長的擔憂,也能夠體會孩子對於防疫的動作不習慣。家長必須在疫情中保持警覺,但不要過度焦慮,否則孩子的一個動作都會引起家長很大的情緒反應,這會影響孩子對於正確防疫動作的態度。
孩子對於疫情的理解,需要家長耐心教育,尤其對於低中年級的孩子,更要適當且穩定的引導。
接下來,家長要努力穩定孩子的心情。有一回開車時,我們在車上撥放新聞,所有新聞都是關於疫情的。連續撥放十分鐘以後,我注意到孩子不大說話了。我關掉新聞,開始協助孩子轉移注意力到有趣的事物上。
兒童接收訊息的方式和大人不一樣,對於訊息都會以「接收」為主,並未具足夠的先備知識,而能夠過濾、判斷,再下結論。
因此,我們在引導孩子了解疫情時,儘量以教導防疫觀念與保護自己的方式為主,減少他們不必要的暴露在各種媒體撥放的資訊中。
另外,家長可從遊戲中,建立孩子的安全感與防疫概念。我們都知道讓孩子對學習感到好玩,學習效果才會好。如果傳達防疫觀念用「耳提面命」的方式,不僅家長會叮嚀到心累,也讓孩子不容易把學習到的概念融入生活中。
我們家讀小學一年級的哥哥,有一天在家門口設「體溫量測站」,熱心的幫每一個進門的家人噴酒精、量體溫、登記。我看了覺得有趣,這是孩子把生活經驗內化的過程。當然,也可能是他們處理對疫情不確定感的方式,我們大人就配合著他量,也讓他增加對疫情的掌控感,並且替家庭防疫工作效率。
針對更小的孩子,不妨帶著他玩「醫生遊戲」,例如用黏土做出「冠狀病毒」,黏在手上、門把;透過洗手清潔,或醫師的治療來消滅病毒。這就是用生動活潑的方式教導孩子認識病毒的影響,並且透過正向的清潔、醫治過程,減少孩子對於生病的恐懼。
最後,要同理孩子不舒服的感受:孩子上學整天戴著口罩,相信不會是舒服的經驗,即使可以習慣,但可能會有不耐煩的時候。
年齡小的孩子在表達不舒服時,可能會用「口罩太緊了」,或是「我不喜歡這個圖案」等方式表現。家長可先不使用說理的方式告誡孩子,而採用同理式的口吻說:「對呀,剛戴上去時真的很緊,感覺很不舒服。我們調調看。」孩子抗拒的心態被接受後,才有助於情緒緩解。這時家長再和孩子分享一些道理時,他也才能夠吸收。
面對疫情,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身為家長,要照顧家中長輩與子女,實在很辛苦。讓我們彼此打氣,共同面對吧!
文/曾心怡(臨床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