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我到各地去演講,分享經驗之際,不時遇見人們提起對整體大環境中,那種看似與教養學習發生衝突所產生的困惑;其中最常見的,莫過「無法改變大環境」,父母該如何做才好?環境如此,父母又能怎麼辦呢?其實類似的疑惑不僅來自臺灣,也常出現在各地的的華人世界裡。
生活接觸的事件是多元可貴的教材
之前回台期間,兩個女兒在台北讀了三年書,有一回孩子提到班上有個經常遲到,甚至很晚才到校的女同學。我一邊聽孩子描述,一邊問了幾個問題,最後發現那個學生不在學區內,她每天得搭一個多小時的公車從外縣市來上學。她的父母離異,分隔兩地;在念中年級時,她幾次因探訪母親,太晚回家,而遭父親家暴。
約略了解女兒同學的背景後,我問兩個女兒:「換做是你,你會表現得比她更好嗎?是否能夠每天準時上學呢?」女兒們思索了好一會兒,雖然沒有即刻回應我,但從他們的言談中,我知道女兒深刻的感受到自己何等幸運。
人們通常喜愛好孩子,喜愛循規蹈矩功課好的學生,希望孩子見賢思齊,多接觸好模範,遠離壞榜樣。因此,總希望孩子看到好孩子與不好孩子的差別,隨著一般社會價值觀,引導孩子對齊他人貼標籤、扔石頭。
其實父母母、師長可以有所選擇,不必隨波逐流,而是陪孩子探究事情發生的成因,去發現不同個體成長的過程,理解每個生命的成長原本就不是容易的事,不要輕忽、蔑視任何人事。了解事情始末,就比較能夠珍惜自己擁有的事物與所處環境,學會用寬容看待一切。
所以,一直以來,在面對教養與教育的疑惑時,我總是給予建議:「當環境相對保守,一時三刻難以改變時,父母、師長可以選擇給孩子更多元的歷練;在封閉、保守的環境中,給予孩子更寬廣的視野和空間;在過度競爭的環境中,讓孩子看到更寬大寶容的心境…」
父母樹立價值典範養成孩子寬容心胸
我們永遠可以帶孩子看見不同的世界,給予多一點不同的養分與視野,多啟發他們人文涵養的同理心。這不是只有在家庭停教育的小世界裡,更是用於教育的大環境中。
當一個環境只重視給孩子吃肉時,我們就有責任讓孩子知道青菜、水果的可貴,甚至讓孩子深入認識肉類其實很多元;並不是大環境認為讓孩子吃紅肉最好,我們也跟著對孩子說:「其他都不重要,你只要吃紅肉就好。」
孩子越清楚事物豐富多元,並不表示他們將和整體環境格格不入,而是擁有更敏銳的觀察力與同理心去看待環境可能忽略漠視的人事物。
帶孩子去看不同的世界,不是要孩子刻意追求特立獨行,或故意彰顯與眾不同,而是因為我們確實可以從日常生活中,導引他們養成重視生命、尊重差異的人生態度。
這就是父母能為子女樹立的生命典範。
典範,不是毫無情感的教條、大道理或者空洞的口號,而是父母身體力行的生活實踐,也是對周遭人事物都能誠心敬重的基本態度。
典範,絕不是永遠完美無缺、無懈可擊,而是讓孩子從日常生活裡了解父母堅持的原則,以及樂於學習成長的開放態度。
當孩子看到我們努力成為一個什麼樣的大人時,也會從中認識生命的價值,學習為自己負責,並具有追求美好生活與環境的勇氣。
文/摘自國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