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養篇」 – 自律與常規是學習的基礎

最近各界都在探討大學生的上課態度問題,除了遲到、吃東西、打瞌睡、戴耳機、聽音樂之外,往往也因為半夜上網玩遊戲,次日無法早起而翹課,使部份大學院校上午第一、二節不敢排課。

影響課堂秩序的原因很多,孩子上了中學以後,在學校的學習行為,家長的影響力已經愈來愈小,甚至因為鞭長莫及,恐怕也新有心無力;若能從小養成自律與常規,不管是求學成長階段,或是進入職場嚴酷的淘汰賽,才有面對挑戰的能力,這是許多盤旋在孩子身邊,幫孩子安排打點好一切的「直升機父母」或「計程車爸爸」所忽略的。

所謂生活常規包括規律的作息,每天分擔做家事,不吃垃圾食品,養成衛生與運動習慣等。這些規範一定要從小培養,家長要堅持決不能破例,而父母也得以身作。則孩子的生活習慣與態度,是家長逃避不了的責任。因為孩子從出生到小學階段,食衣住行育樂樣樣掌握在父母手裡。這個階段的孩子,唯父母的意向是從,也想討父母歡心,喜歡吸引父母關注,因此家長沒有理由推卸這個教養責任。

例如我們要求孩子晚上九點上床,九點半熄燈,早上六點起床,週末假日和寒暑假都得保持規律作息。飲食習慣也是如此,孩子從小只能喝白開水,出門每個人一定帶水壺,原則上我們不允許他們喝家門外(包括親友家或餐廳)的飲料,當然我們自己也一定要做到。

我們家沒有零食或各種有健康疑慮的點心,通常是準備許多水果及全麥麵包。正餐吃得很簡單,以新鮮的當季蔬菜為主,甚至為了方便常常煮「什錦麵」,在麵條中加入各色蔬菜,可以均衡獲得各種營養和熱量。

孩子們在家吃習慣這種清淡飲食後,偶而必須在外面吃又鹹又油膩的食物時,不但口味不習慣,甚至身體也會有反應,把不健康的食物以拉肚子的方式排出。

運動方面就是鼓勵她們在學校參加社團,透過比賽的刺激,維持每天練習、每天運動。在自律方面,孩子上小學四年級以後,就開始培養她們安排自己時間的習慣。剛開始會先與她們討論,協助她們思考與規劃時間的運用,看看有沒有遺漏該做的事情,同時提醒她們遵守計畫。沒多久,她們就能掌握自己的生活節奏。因為握有安排時間的掌控權,所以她們非常主動積極,幾乎不必大人催促,頂多只有在她們太專注而忘了時間時,輕聲的提醒她們,是不是該進行下一個項目了。

當孩子生活有規律,或行為舉止有紀律時,可以把新安定下來,讓心靈有更大的空間與能量。有人說:「有什麼行為就有什麼習慣;有什麼習慣就有什麼性格;有什麼性格就有什麼命運。」許多有才氣的人,到頭來一事無成,我想大部分是因為缺乏紀律的訓練。

許多家長聽信某些專家的話,認為「父母要當孩子的朋友」,以為凡事都必須跟孩子「好好商量」,以致於孩子才剛學會走路、講話,父母就放棄管教責任。其實,父母就是父母,在孩子建立習慣與人格養成初期,不應以「當孩子的朋友」為藉口,孩子必須聽從父母,從小要求他們守紀律,如此才有利於一路陪伴他們度過青春期的叛逆與狂飆。

常規的養成是父母養孩子的核心,而孩子需要限制,這是父母必須知道的。

相關文章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