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養篇】 淺談五歲、六歲、七歲孩子的心理樣貌(一)

當孩子進入了幼兒園,其實就是進入了一個小型社會,這裡有來自不同家庭的孩子,所以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特質,我們的寶貝必須要在這裡經歷人生的第一次洗禮。然而不論是幼幼班或小班,孩子對於環境周遭的一切仍然懵懵懂懂,所以每天所經歷的都是在「玩」,大約到了中、大班,孩子的認知能力提升了,動作技巧也變好了,所以不再只是被動地接受訊息,他更希望能夠主動到處探索、獲得知識以滿足自己的求知欲。

 大班結束後,孩子要經歷人生中的第一個畢業典禮,面對與老師及同學分別,然後到了小學認識新的環境、新的老師及新的同學,因此環境中有更多的未知等著孩子去探索!面對五歲、六歲、七歲孩子,我們再也無法以對待小幼兒的方式對待他們,但是他們又隨時展現出小朋友的天真、活潑,有時父母還真不知道該如何帶領這些孩子!

想要了解這時期的孩子其實並不難,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想想我們在小時候的樣子,那時候的您想要怎麼被大人照顧與對待呢?那其實就是您孩子的想法,簡單來說,有三個層面:

想要得到關注:每個孩子都希望被父母疼愛,而大腦所認定的「疼愛」就是得到父母的關心與注意,所以孩子開始喜歡在父母面前表現,即使是像亂丟東西這樣的錯誤行為,大腦也會將父母的責罵解釋為「獲得關注」,所以常有父母問到「為什麼越制止孩子,孩子越故意犯錯?」這是因為我們常以大人的角度來認定孩子的思維。其實面對孩子故意調皮搗蛋的行為,有時最好的方法反而是忽略,並且偷偷觀察孩子的表現,只要做出正確的行為,大人們就該給予大大的讚賞,這對孩子來說,他才會學習到甚麼是可以得到「關注」又可以獲得「稱讚」的行為。

想要獲得肯定:面對學習、面對人際,孩子的生活不再像是小時候那麼的單純,所以孩子開始要學習接受挫折、克服挫折。

提高孩子挫折忍受度的方式除了面對挫折外,更要從建立成就感來提升挑戰挫折的動力,因此孩子開始到處尋求肯定,最常見的就是孩子開始把從學校學習到的知識向父母「獻寶」,或者把自己的優秀表現告訴父母,他並不是要賣弄知識,只是希望得到父母的讚賞,但是孩子永遠挑錯時間,總是在父母最忙或者父母最累的時候想要找父母「邀功」,這時候媽媽不讓孩子說清楚,或者只想隨意打發孩子,這對孩子是會有負面的心理影響,甚至影響到親子關係。面對孩子來跟您聊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時,千萬別敷衍孩子,但是可以換個方式讓孩子感到被肯定,您也可以放輕鬆,例如告訴孩子他所說的事情您很重視,但是只是說完還不夠,可以請孩子把剛剛的內容畫出來(幼兒園學童)或寫出來(小學生),並且找的地方將孩子的圖畫及文字收藏起來,這不僅讓孩子感受被肯定,更是孩子的成長紀錄!

想要被了解:從發展學來看,孩子從五歲開始慢慢地脫離「自我中心」的想法,開始會注意到每個人的情緒表現,也就是建立「同理心」的開始。但也同樣地,孩子也開始希望被了解,他會認為最了解他的是爸爸媽媽,因此有些事情他不說,爸爸媽媽也應該要懂。進入小學後,同時面對課業壓力及人際壓力,孩子回家後也無法把每件事情鉅細靡遺地告訴父母,因此當孩子回家後悶悶不樂,不見得孩子是在跟爸媽生悶氣,但是當下的情緒又讓孩子無法跟父母說明。這時候爸媽別急著想要問出個所以然來,過於急躁的關心,不僅變成孩子的壓力,甚至孩子會認為爸媽不了解他。

情緒必須要有宣洩的出口,只要孩子不做出傷害自己的行為,那就讓孩子靜一下、哭一下、鬧一下吧!等到孩子情緒穩定了,再跟孩子好好地「溝通」,除了了解孩子的不當情緒表現外,更要讓孩子知道,一個人生氣是無法解決問題,而且爸媽也不會因為孩子生氣就知道發生甚麼事,所以可以討論出個彼此瞭解的方法,例如孩子可以到房間發洩情緒,發洩後再來跟爸媽好好講。有良好的溝通默契,不只幫助父母了解孩子,孩子更能知道如何跟父母表達心中的想法。(待續)

文/兒童職能治療師 張旭鎧老師

相關文章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