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養篇』 故事動了什麼手腳

這次演講題目是「電玩對你的腦子,動了什麼手腳?」演講過後,家長關心的話題不外乎是「孩子打電玩上癮了,該怎麼辦?」「如何預防孩子玩電玩上癮?」當然,他們也不忘釐清「電玩會把孩子變聰明,還是變笨?」

有個看似小學高年級的男孩在一群大人中,特別醒目。我不禁好奇,他會問什麼,於是上前了解。他回應:「你演講有提到,人們沉迷在暴力電玩時,腦內的鏡像神經元會主動把遊戲中暴力血腥的畫面和行為映射、登錄在腦子裡,而影響未來遇到類似情境時,可能模仿電玩中的暴力行為和反應。我的疑問是:閱讀時,例如:看小說、讀故事,腦內的鏡像神經元是不是也會發揮同樣的功能?」

大家被這個好問題震撼得一片安靜。我的腦內飛快搜尋曾讀過的文獻,暫時一無所獲,只好誠實以對:「一時之間,我無法想起有關閱讀故事、小說與鏡像神經元之間的研究結果。但我的推論是:不管是沉迷在文學的想像世界裡,還是沉溺在電玩情境中,腦子都發揮了模仿、映射、登錄、感同身受等功能。」我承諾:「回家後,我會認真查資料,再用專欄來回答。」感謝這名小聽眾的提問,豐富了專欄的主題。

當小說故事 潛入腦內

小說、故事最大的魅力在於:能夠將讀者與故事人物的情緒緊緊相繫,引領讀者隨著故事人物出生入死,經歷悲歡離合;透過文字在真實與虛幻間,巧妙的激起情緒共鳴。促成這種效果最大的功臣是——同理心,這也是腦內的鏡像神經元推波助瀾的結果。

二○○四年,英國倫敦大學的腦神經科學家辛格(Tania Singer)和研究團隊,利用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發現當人們自身或感受到他人的喜怒哀樂時,腦內的「前腦島」和「前扣帶」會激烈活化。這個激發同理心的作用,不僅讓我們在日常的人際間,能發揮感同身受的情緒共鳴,當我們在閱讀時,也可以把故事人物的愛恨情仇,投射在自己身上,情緒隨之起舞。

二○○九年,聖路易華盛頓大學的研究團隊,要求二十八個自願者躺在功能性磁振造影中,觀察他們閱讀故事時,腦內運作的情形。研究人員發現:閱讀時,人們似乎與故事裡的人物同時經歷共同事件,感受作者筆下描述的渴望、愛戀和苦痛。

閱讀開拓眼界 正面影響

那麼,沉迷於閱讀和迷戀電玩的人,腦子的運作是否相同?雖然,表面看來他們都是「孤獨一族」,但是喜愛閱讀故事、小說的人的腦內運作,不像閱讀非文學作品和電玩上癮者那麼局限。據研究發現:喜愛閱讀文學作品的人,往往可藉由故事人物,來了解現實生活中的人性和人們的情緒轉折;藉由同理書中人物的喜怒哀樂,擴及用更開放、包容的態度,來體貼周遭人們心情的變化。

二○一○年,多倫多優克大學的馬教授(Raymond A. Mar)與其他研究團隊攜手合作,觀察五十五個幼兒園孩子的閱讀情況。結果發現,聆聽愈多故事,觀賞愈多豐富內涵電影的孩子,在同理心、推理、了解他人情緒、意圖的測試中,表現愈好;同時也發現,大量觀賞電視節目的兒童表現平平。研究人員推測:電視對幼兒沒有正面影響,可能是因為電視內容和主題太過浮泛,不足以引導孩子對人產生足夠的了解。

綜合不同研究團隊的結果,研究人員愈可確定:閱讀故事、小說,不僅可以幫助幼兒發展人際技巧,還可以使人用不同的視野、心境來看世界。最近發現:閱讀除了對社交上有助益外,也有潛移默化人格特質的影響力

文/王秀園(腦神經訓練師)

相關文章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