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養篇】 家長適時放手 給孩子學習面對問題

筆者美國友人的小孩在賓州匹茲堡市一所小學就讀一年級,有一天不小心把前一天的回家作業,以及當天需要的繪畫用具放在家裡,忘了帶到學校。

教孩子思考 鼓勵面對問題

小朋友在學校察覺後,趕緊打電給筆者的好友說:「爸爸,我的功課放在家裡忘了帶,能不能請您幫我拿到學校呢?」好友對小孩子的回應則讓筆者回味許久。他對小孩說:「你會使用『請』字,爸爸覺得很棒!不過,該完成的回家功課與該準備的繪畫用具,都是屬於你自己應該擔負的責任。」

友人並對小孩表示,希望他可以利用這個機會會自己想想看,如何向教師解釋事件發生的原因與經過;提出可能的處理方式;合理的處罰方式是什麼;如何避免以後再發生類似的問題,以及該如何向同學商借美勞用具等。有人甚至對孩子說:「爸爸很高興你可以這樣的機會,能思考該如何處理類似的問題,恭喜你!」

觀念需調整 引導取代溺愛

筆者不禁想到,如何同樣的情境發生在國內,台灣家長的反應,通常可能會是有兩種,第一種是苦口婆心的勸告孩子,希望他下次別再犯;另一種則可能是大聲斥責:「怎麼又忘了帶?這已經是第幾次?這樣的事情下次絕對不能再犯!」然而,不論是哪一種反應,父母親在勸告或訓斥一番後,通常還是會「乖乖的」回家,幫孩子將前一天的回家功課與當天該準備的美勞用具帶到學校;如果細心一點的家長,可能還會再仔細檢查一下作業內容有沒有寫錯,鉛筆盒中需不需要再放一支削尖的鉛筆。似乎很難看的到家長對孩子大聲說句「恭喜」,並提醒孩子把握難得的學習機會,學習處理忘記應該負責的事情時,需要有的態度與方法。

放手是過程 培養負責態度

有趣的是,這對父子間的對話還有後續,小朋友對父親抱怨說:「還是媽媽比較好,因為媽媽每次都會提醒我要記得戴前一天的回家功課與該準備的物品,爸爸都不會。爸爸,你也沒進到你該盡的任!」筆者的好友聽完,不但不生氣,反而只是輕輕揚起嘴角的回應小孩:「老師所指定的功課或作業,只要是爸爸該完成的部分,爸爸都或在期限前完成。不過,這一次的回家功課與美勞課該準備的用具,應該是你的責任,而不是我的。」友人對小孩提出建議,思考一下,是要選擇繼續爸爸,或是選擇自己解決自己問題,爸爸相信他一定能做出最好的判斷與選擇。

忍住不幫忙 鍛鍊獨立能力

華人社會中的家長,在管教方式上多半偏向於「直升機父母」,也就是想「協助」孩子,在學校能表現得很好。因此,父母常會忍不住幫小孩寫功課,以及完成寒暑假作業與美勞作品等,卻忘了在這那個時候,正是培養孩子「負責」、「主動」與「獨立」的大好時機。所以,筆者常提醒自己與其他家長朋友,「父母要懂得放手,孩子才可能學會成熟!」您說是嗎?

相關文章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