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養篇】 如何培養會生活、懂生命的孩子(下)

歲月轉瞬即過,父母親要把握機會讓孩子留下美好的童年回憶,培養孩子成為具有智慧(思考、想像、創造力)的人

學習看到孩子的優點

一張白紙上若有個黑點,我們通常只看到那個黑點,這些年透過自己不斷學習,我漸漸看到的是白色的部分。孩子若有85%的優點,15%的缺點,大多的家長都會忘記看見他的優點好處。所以,有位心理學家曾說過:「孩子需要一個懂得疼惜他的父母」。 有個「比馬龍」定律就是:你以什麼眼光看你的孩子,他就會成為那樣的人。

未來將是“創意取勝”的時代

創意就是把兩個不相干的東西結合在一起,例如:WALKMAN就是結合Walk和Man的兩個概念而創造出來的;水管是因為澆花的人要澆好幾處不方便而發明的;透明電梯是因為除了上樓梯外,還想看風景的想法而產生。

家長必須得常常聆聽孩子的心聲,當孩子有時候突發奇想時,千萬不要罵他胡思亂想,而是要教他好好再想一想。 家長是孩子的推手引領者,如何把孩子珍貴的東西引發出來,並將孩子從幻想世界慢慢導入現實,這是家長的責任。

教孩子閱讀自己和大自然兩本書

有位哲學家說:教孩子要讀兩本書:一本是自己,一本叫做自然。 希望孩子能夠好好閱讀這兩本書,不單是用眼睛。

第一本書是讀自己

就是指興趣、性向、能耐,能夠演活自己演好自己的人生(擁有自身獨特性) 。有些人是大器晚成者,例如非洲之父史懷哲,考不上大學,後來是因為拉得一手好手風琴,某位校長破例讓他在該校讀書,他主修歷史自修文學,三十歲時才念醫科,三十八歲畢業。

老頑童劉其偉,有許多頭銜,工程師、人類學家、冒險家、畫家,他在三十八歲才開始畫畫,六十六歲成名,他的一生,活得豐富而精采。

因此,有的人是大器晚成,有的人生柳暗花明又一村,有時路轉個彎會更好。 成功需要時間,當累積到很豐富時,成功就會來到,就會水到渠成。

很多人,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因為他提早將自己的日月精華用光了;如果兩歲就會吊單槓,對他的身體發展反而會有害處。記得有個長跑選手蒲仲強很早受矚目卻不能持久;有人提早上大學,但他們幾乎沒有童年的生活。例如:有個人十二歲上哈佛大學、十六歲畢業考上普林斯頓研究所,記者問他:「你在哈佛最大的經驗是什麼?」他回答:「除了寂寞,還是寂寞。」

因此,我們不要以大人的角度來要求孩子,時候到了就會水到渠成,該你的就是你的。

第二本書是大自然

不要只是一味教孩子看書,要多帶孩子看山看水,看古道幽徑星星月亮,從自然中可以學習到很多書本裡學不到的東西。

例如:颱風來襲時,行道樹東倒西歪,躺下數萬棵,但森林中的樹往往屹立不搖,我發現其中的道理隱藏在自然的平衡哲學裡,森林的樹枝幹對稱而生,找著最平衡的肌理,於是耐得住風吹雨打;行道樹修修剪剪,則弱不禁風。

要給孩子:一是活路(演活自己人生的路),二是退路,不會讀書硬要他讀書就會成為死路。人活著常常會忘記兩件事——呼吸和快樂,因此只要他還存在(有呼吸)就有希望。就如同「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的意思。

教育的目的是教他成為一個人

教育的目的就是教他成為一個人。我們反省一下自己的生活是這樣嗎?

一、每天忙得像豬,每天做牛做馬(動物)。
二、每天活得像機器。(會動的人、會走路的殭屍,還是年輕的老頭?)
我們讀了那麼多書是為了工作?還是為了生活?很多人生活就是拚命讀書、努力工作、拚命賺錢,最後是養病。

讀書和工作並沒有最直接的關係,並不是會讀書就會當總經理,它所靠的是能力;生活就是一種能力(能耐),讀書和錢只是一個媒介,最終的目的是懂得生活,也可說是為了編織一個夢想,一個活生生的夢,快樂有趣的夢。

生命是一種慈悲喜捨

生命是一種慈悲喜捨,這比讀書更重要,會成為一輩子受用的資產,也是現今社會所欠缺的東西。一流的人不慈悲就沒有用,醫師不慈悲,對病患不能視病猶親,,一流的化學家不慈悲,製造毒物來害人就是恐怖分子,就是對社會無用。

把孩子的體力健康找回來

如果孩子不健康,他所跑的人生是短路不是長路,擁有健康身體能夠讓學習產生一點七五倍的效率。

文/游乾桂

【親子教養篇】 如何培養會生活、懂生命的孩子(上)

相關文章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