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史丹福大學教育學院的教授奧布拉多薇,在三月做了一場研究,找來一百多名父母,讓他們在旁邊看孩子玩,長達幾個小時從旁側拍紀錄,再從這些大量影片中,去一秒一秒的分析這些家長到底在做甚麼。這麼細節的研究,讓學者得到了一些驚人的發現。
最好別打斷孩子
學者說,雖然現代父母對孩子多是鼓勵,卻仍找機會要教育孩子。她舉例,有個媽媽在孩子旁邊看他玩了十三秒,停了五秒思考,然後竟突然打斷孩子正在做的事,接著花了長達三十五秒的時間去「機會教育」孩子某一件事。
實驗顯示,像這樣常常打斷孩子的父母,他們孩子的專注力、自制力都會比較差,絕對不適一個好的教養方法。
那麼,甚麼才是比較好的教養方?法根據這研究的理論,顯然孩子在玩的時候,在旁邊放空、發呆、甚麼都不做的,會是最成功的父母。
這是一個相當超前的概念,在這之前,即使是歐美父母也會插手管孩子,但思想開放的歐美家長已經開始思考,應該讓甚麼都不懂的孩子「自己領導自己」,父母在旁邊陪伴,完全不開口、不中斷、不教、發呆就好。
說教倒不如陪伴
最近有幸參與一個來自澳洲昆士蘭大學家庭支援中心所設計的正向教養課程,這才發現,原來不只是東方父母,全球的父母都有一樣的問題-年紀比較小的孩子手機不離手,比較大的孩子吵著和同學出去玩;無論甚麼年齡的孩子,都會時時吵著父母買些甚麼給他們。
以上的事情,父母要怎麼矯正?怎樣可以在不傷及孩子自尊且又有效的情況說「NO」?
原來,最好的方法就是「不矯正」,所謂不矯正,並不是真的甚麼都不做,而是當孩子提出一個要求,父母也必須當作是自己提出來的想法,接著陪孩子一起動腦來解決那個問題。
有時候,父母會做出讓孩子驚喜的決定;有時候,父母踩剎車不讓步。但既然不是壞事,就沒必要矯正。教養並非甚麼玄妙的哲學,全都是我們這些家長創造出來的,而那後面是種無盡的憂慮。
因此我解開了多年來的疑慮。二十年前,我曾為了一本關於國外常春藤名校的留學書,訪談了十八位名校博士生,想收集十八種不同的家長的教育方式。
沒想到,我聽到的全都是「我爸媽從小就放任我」、「我家都沒在管的」、「我小時候很自由自在的看小說呀」…..奇怪,怎麼可能?這完全顛覆了傳統概念,這些名校學生的父母應該要求很多,至少也給些無形的壓力吧?不顯然沒有。
回想自己小時候,父母都在上班,沒時間理我,我所做的,從來都沒有被父母監控、指正過。
當父母和我相處,都在做甚麼事呢?他們會和我談談工作上的故事,或許當年身為孩子的我,只是大人下班後的抒發對象,但那些故事卻讓我得到了一些「動力」–想想,我快樂童年所得到的全都是動力,從來都不是指正!
此時我家孩子又在大叫想玩Switch的遊戲,或許他會來跟我「凹」更多的時間看影集,更多零用錢買文具….。我一度想開口對孩子嚴正的說教一番,想一想,還是算了吧。
文/國語日報5/24家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