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養篇】 台灣本土母語,瀕臨危機,能否傳承給後代子孫?

不久前,哥倫比亞大學語言學教授麥克霍特(John McWhorter),在「華爾街日報」撰文預測,2115年地球上的語言,將由目前的6000種,銳減至600種,百分之九十的語言100年後會消失,幾乎每週就有一種語言要銷聲匿跡!

麥克霍特的預測,確實讓我們對台灣原住民的語言,甚至福佬、客家語,未來是否能存活下來,傳承給後代子孫?感到憂心。由於中國化、全球化,台灣變成外來語的殖民地,後代子孫恐怕只講二種語言:一為「華語」,也就是所謂的「國語」;另一為半吊子的「中式英語,Chinglish」。台灣母語,逐漸被外來語取代,不要說百年,幾十年後就消失得差不多了。此非危言聳聽,而是台灣人必須嚴肅面對的問題。
為何再過百年,人類的語言驟減?麥克霍特將之歸因於:全球化。由於全球化,人們為了工作遷徙,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移民,使得文化變得支離破碎。少數族群的父母不教下一代母語,而下一代也覺得自己的母語,在現代商業社會毫無用處,甚至是一無是處。因而,強勢語言更強,弱勢語言更弱。網路科技則改變了人們的溝通方式,非書面、非都會的語言,逐漸被邊緣化,被推入加護病房,瀕臨危機。

麥克霍特將語言的喪失,歸咎於全球化,似乎過度簡化。大衛 克里斯托(David Crystal),在其著作「語言死亡,Language Death」,檢視了歷史上人類語言死亡的因素,除了天災戰爭,導致種族滅絕外,殖民、教育、媒體、政經社會變遷,也都是因素。然而,大部份人對語言的危機,渾然不覺,克里斯托說,「只要一種語言,沒有人繼續講,就算死亡」!

語言學家克勞斯 (Michael Krauss)憂心的指出,「全球語言,有一半以上處於彌留狀態,也就是說,無法有效的傳給下一代的子孫!」 他所說的 「彌留,moribund」,指的是,一種語言若不再是下一代學習的母語,那麼這個語言就奄奄一息,「插管」進入彌留狀態。

相關文章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