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呈現的是一種獨特的的觀點,並非得在「創意的工作室」裡才有。我們總是把所有的事物都視為理所當然,當生活態度僵化,生活就只有被動的應付,而不會有積極主動的新鮮點子。
因此,創意應該從日常生活的態度開始,包括人際互動中讚美的創意、情緒表達的創意、面對挫折的創意等,讓創意增添生活的樂趣,放鬆生活的壓力。
家長面對孩子或老師對待學生,常常覺得他們應該是被指導、教悔的對象,容易陷入既有的認知窠臼中,而無法欣賞他們表面看似「無厘頭」,實際上卻具有創意的想法。
公共電視臺曾經舉辦「小導演大夢想」活動,邀請知名導演指導小朋友紀錄他們對生活環境的觀察或週遭所發生的趣事。有一位導演在接受訪問時表示,他在指導孩子的拍攝記錄片時體會到:孩子常常擁有天馬行空的想法,但大人往往考慮到技術層面的困難度,而拒絕思考其可能性。
大人在教導孩子時,都是用「過去」的知識和經驗,在教「未來」的公民。時代在變,許多事情不是我們這些具備過去知識和經驗的大人可以想像的,孩子需要的是大人在表達及技術上的協助。至於創意,可能要給他們更多自由的空間,多鼓勵孩子自己想,或是大人與孩子一起想、一起討論,站在同樣的位階,分享彼此的想法。
我的孩子從小就喜歡汽車,他從玩玩具汽車,到觀察路上形形色色的車子,開始對各種不同廠牌的汽車標誌產生好奇。當我還來不及把已知的知識灌輸給孩子時,他已經開始用富有童趣的語言來描述車子的標誌,例如「一個骨頭人去掉頭和手,外面加一個呼拉圈」,對他來說就是賓士車的標誌。同樣是描述車子,讓孩子練習用自己的語言,一方面製造生活趣味,另一方面也可以了解孩子的思考邏輯。創意的生活樂趣,來自多一點的自由空間與表達,少一點的壓迫與灌輸。
在繪畫的技法中有一種「透視法」,英文叫做perspective,這個字其實是由字首per〈穿透〉與字根〈觀看〉組合而成,因為圖畫是平面的,如果要呈現立體感,必須透過構圖中某一個視覺角度,才能呈現景物的距離與相對位置,所以perspective在英文中也是「觀點」的意思,不管是「透視法」或「觀點」,都告訴我許多事情其實是相對的,沒有斬釘截鐵的是非與對錯,就看我們站在哪裡觀看。
創意的生活態度其實也是開放的態度,包容各種可能性與價值觀。華人文化中,很多時候都會賦予行為某種道德規範或目的性,然而太多的預設立場會扼殺許多的可能性,開放的態度才會讓我們有機會聽聽孩子不同的聲音與想法。
同樣的,我們也要讓孩子了解,他們也要用開放的態度和父母、老師溝通。多一點創意,會讓我們生活多一點自在與幽默,打破一成不變的僵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