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節前,兒子的老師交代了一樣功課:每個學生要做一張母親節卡片。
兒子畫了卡通《我們這一家》中的花媽,他說:「花媽都不管橘子,所以橘子每天都很快樂!」兒子的同學則畫了一個拳擊手套,他講的更逗:「媽媽每天都帶著拳擊手套管我!」
在孩子的眼中,「媽媽管太多」或許是他們共同的心聲,我想假如要孩子為爸爸畫一張卡片,情況大概也差不多。父母管教孩子幾乎是一種本能,當然也源於爸爸媽媽兒時的經驗。
「小孩天生是喜歡聽父母說話的。但我們得把握機會說,別等父母想說時孩子已經無心聽了。」這是《管教啊!管教》這本書裡的一句話,很貼切。但做爸媽的似乎都難拿捏好時機,所以孩子才會嫌嘮叨,嫌爸媽管太多,嫌煩,不得不承認,「現代,沒有天上掉下來的好孩子。好的孩子,只要放到不對的環境裡,一樣會變壞」豈止現代,「孟母三遷」的故事不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管教失當」是當下常見諸媒體的字眼,換言之,雖然管教是父母的權利,但品性各異的孩子卻是抗拒多過順從,所以父母師長動輒就會「愛之深責之切」。
「如果你覺得你沒在管教,一樣養出好孩子,那是你的錯覺。」「其實你早已在日常生活的潛移默化中,管理好和教導好你的孩子了。」這就是「言傳身教」的效果,那些人見人愛的好孩子,其實通通是父母用心教養的結果。
書中以兩歲到十二歲來分齡。兩歲以前,父母怎樣威逼利誘都很有效,但十二歲以後,這些方法通通失靈,因為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可以「輕易忽略你,簡單帶過應該讓你知道的任何一件事」──一如兩歲前父母對孩子。
「為人父母的你,多久沒和孩子談心了?」親子專家常常這樣問父母,顯然我們必須先養成一個習慣──好好跟孩子說話。這無疑是正確的教養方式,顯示了父母應有的寬容和平和。不講道理,不可能教出好孩子;而通情達理的孩子,當然也會是父母的真實縮影。
爸媽一定要走出這樣的迷思:愛的教育,從來不等於「不管教孩子」。而管教孩子的方式有千百種,卻一定離不開「愛的教育。」
摘自國語日報 文/王新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