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養篇】颱風命名方式

2000年至今的颱風命名方式

依照世界氣象組織於1998年12月在菲律賓馬尼拉召開的第31屆颱風委員會決議,自西元2000年元月一日起,在國際航空及航海上使用之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地區颱風統一識別方式,除編號維持原狀之外(例如西元2000年第1個颱風編號為0001),颱風名稱將由以往使用的4組92個名字全數更換,重新編列140個名字,共分5組,每組28個。這些名字是由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周邊地區的14個颱風委員會成員國所提供(每個成員提供10個)。

台灣沒有加入世界氣象組織(WMO),因此並沒有參與颱風命名。

台灣中央氣象局使用颱風譯名的方式

由於2000年新的140個颱風名字原文來自不同語言,不是以往慣用的人名,而是包括動物、植物、星象、地名、人名、神話人物、珠寶等各種詞彙,並且沒有按照英文A至Z的排序,所以十分複雜與不規律。中央氣象局為了慎重起見做了民意調查,超過七成四的民眾認為颱風消息報導以颱風編號為主,輔以國際颱風命名較為合適,因此為了因應這次颱風命名的改變,中央氣象局便使用此方法並且沿用至今。

在2013年以前,中央氣象局翻譯國際命名的方式幾乎完全採用音譯,而音譯無法反映原文的意思,民眾也時常詢問這些命名的含意為何,所以中央氣象局於2013年7月19日改用以意譯為主、音譯為輔的方式,大幅度的修改了38個颱風中文譯名。

相關文章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