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體
登革熱是一種由登革熱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此病毒經由蚊子傳播給人類。登革熱常見於熱帶及亞熱帶地區,例如在鄰近的東南亞國家,登革熱已成為一種風土病。登革熱病毒共有四種不同血清型,每一型均可引致登革熱及更嚴重的登革出血熱。
病徵
登革熱的病徵包括突發的高燒、嚴重頭痛、眼窩後疼痛、肌肉及關節痛、食慾不振、嘔心及出疹。有些人在感染登革熱病毒後,可以沒有明顯的病徵,有些人則只會有發熱等輕微病徵,例如兒童發病時的病況通常較成人為輕,或會出現一般性的發熱症狀及出疹。
第一次感染登革熱的病情一般都較輕,病癒後對該類型病毒會產生免疫能力,但若隨後感染其他類型的登革熱病毒時,出現登革出血熱的機會則較高。登革出血熱是一種由登革熱所引起的併發症,病情比較嚴重,可導致死亡。登革出血熱的患者初時會出現發高燒、面部發紅,以及與登革熱相關的一般病徵。高溫可持續兩至七天,而體溫甚至高達攝氏40 – 41度。及後,患者或會有出血的症狀,例如皮膚出現瘀斑、鼻或牙齦出血、甚或內出血等。最嚴重的情況會導致血液循環系統衰竭、休克及死亡。
登革熱患者康復後,身體會產生免疫能力,可預防同一血清型病毒的感染,卻不會對其他三種血清型病毒有防禦能力。
診斷
因登革熱早期的病徵與其他病毒性感染相似,所以單憑臨床表徵難以確定患者是否感染此病,所以一般須採集患者臨床樣本化驗。
傳播途徑
登革熱透過帶有登革熱病毒的雌性伊蚊叮咬而傳染給人類。當登革熱患者被病媒蚊叮咬後,病媒蚊便會帶有病毒,若再叮咬其他人,便有機會將病毒傳播。此病並不會經由人與人之間傳播。近年在本港並未有發現主要傳播登革熱的埃及伊蚊,但同樣可傳播登革熱的白紋伊蚊卻並不罕見。
潛伏期
潛伏期為3 – 14 天,通常為4 – 7 天。
治理方法
目前並沒有治療登革熱及登革出血熱的藥物。患有登革熱的人士一般都會自行痊癒,而症狀療法可助紓緩不適。登革出血熱患者則須接受適時的支援性治療,而治療的主要目的是保持血液循環系統的運作。只要有適當與及時的診治,登革出血熱的死亡率不足百分之一。
預防方法
目前仍未有完全有效預防感染登革熱的疫苗,因此,預防登革熱的最佳方法是清除積水,防止蚊子滋生,以及避免被蚊子叮咬。
預防蚊子傳播的疾病的方法
1.穿寬鬆、淺色的長袖上衣及長褲,並於外露的皮膚及衣服上塗上含避蚊胺 (DEET) 成分的驅蚊劑。
2.採取其他關於遠足或前往叢林地區的預防措施。
3.如房間沒有空調設備,應裝置蚊帳或防蚊網。
4.在門窗等入口處放置驅蚊器。
5.防止積水-把所有用過的罐子及瓶子放進有蓋的垃圾桶內每星期最少替植物換水一次,勿讓花盆底盤留有積水緊蓋所有貯水容器、水井及貯水池確保冷氣機底盤沒有積水要保持所有渠道暢通將地面凹陷的地方全部填平
6.曾到登革熱流行地區的旅遊人士,返港後如有不適,應盡快求診,並告知醫生曾經到過的地區,以協助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