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養篇』爸媽警戒!預防腸病毒

摘自學前教育月刊

年初到年底都有腸病毒的發生,尤其是到了九、十月及五、六月,且又隨著周休二日假期,爸媽帶孩子到處旅遊,以及氣候逐漸轉熱,使得交互傳染的可能性增大。

警戒! 3歲以下無抗體,為重症高危險群

國內3歲以下的幼兒,9成以上體內都沒有腸病毒71型的抗體,倘若腸病毒71行引發大流行,小小孩子不感染腸病毒則已,一旦被感染,將成為惡化為重症的高危險群!

台灣在1998年第一次發生腸病毒71行大流行,也是媒體首次大幅度報導腸病毒重症與死亡狀況,讓爸媽體認腸病毒的可怕,於是勤洗手、勤洗玩具等本來就該做好的衛生習慣,開始受到重視,以致這兩年腸病毒的案例雖偶有出現,但呈現個案總數減少,又加上腸病毒71型也未再肆虐,沒有引發大流行。

值得注意的是,疾管局委託醫學單位研究發現,腸病毒71型已在國內沈寂兩年,使得國內3歲以下的幼兒,9成以上體內都沒有腸病毒71型的抗體,倘若腸病毒71型挾著過去從未在國內出現的基因亞型來襲,小小孩不感染腸病毒則已,一旦被感染,將發展惡化為重症的高危險群,爸媽要特別警戒!

目前國內5歲以下幼兒約有一百多萬人,爸媽一旦發現哥哥姐姐出現疑似腸病毒症狀,務必加強嬰幼兒隔離措施,避免小小孩被感染;若發現3歲以下幼兒出現手足口症合併嗜睡、肌躍型抽蓄、持續性偶吐、高燒不退等疑似腸病毒重症,應立即送往醫學中心救治。

觀念!抵抗力強,感染不一定有症狀

腸病毒會不會上身,是病毒的毒性強弱及孩子身體抵抗力兩者在「拔河」,如果抵抗力強或是體內已有抗體,自然可以把病毒排除掉,不會產生症狀。腸病毒型別很多,每次引發流行的病毒類型不太一樣,但是腸病毒並非從1998年才開始出現在周遭環境,而是遠古時代就與人類共存到現在,只是以前沒有診斷出病毒的真正型別,只以為是感冒或手口足症、疱診性咽峽炎等。而若經得過某型腸病毒,即使有了抗體,在遇到他種型別的腸病毒,還是有感染的可能。

病毒會不會上身,主要是基於病毒的毒性強弱及孩子身體抵抗力兩者在「拔河」,若抵抗力強就可能把病毒排除掉,相對地,如果抵抗力差就會造成非常嚴重的症狀。

就像人終其一生都在跟各項病毒(包括腸病毒)搏鬥,體內白血球對抗各種病毒已經很有經驗,一旦被病毒入侵,體內抵抗力強能夠克服病毒,就不會產生症狀,只會覺得今天很累、想睡,可能已經感染病毒而不自知;但也可能完全沒有症狀,這就是體內的自然免疫力已經產生效果;相對的,小孩疾病接觸經驗少,抵抗力弱,所以可能成為致病致死的高危險群。

注意!做好照顧、觀察症狀、預防重症

如果孩子感染了腸病毒,只要沒有在數天內症狀惡化,就不會擔心衍生成為重症。但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宿主本身沒有症狀,仍有傳染給別人的危險。

10歲以下的孩子,尤其是3歲內的嬰幼兒,是腸病毒最可能侵犯的族群(根據1998年,腸病毒疫情統計,78%的死亡案例年齡小於3歲)。它會經由接觸、飛沫感染,或吃進含有病毒的糞便所污染的食物而傳染。玩具常成為幼兒間傳染的媒介,尤其是帶有絨毛的玩具清洗不易,更容易帶有大量病毒傳染給其他幼兒。

感染腸病毒通常一天內就會侵犯鄰近的淋巴結,大約在第3天時,病毒進入血液 造成病毒血症,並且侵犯皮膚、心臟、中樞神經等,臨床症狀也在此出現。身體產生的抗體大約在感染後第7天~10天慢慢復原。

因此,如果孩子感染了腸病毒,只要沒有在數天內症狀惡化,就不會擔心衍生成為重症,當然也不需要送醫住院治療;即使產生如手足口症、疱診性咽峽炎的典型症狀也只需要給予症狀治療即可。因此,如果孩子感染了腸病毒,只要做好照顧、注意症狀、小心觀察,預防重症最為重要,因為早期發現與治療,治瘉的機會也就大幅提高。

但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宿主(不論大人或小孩)本身沒有症狀,卻有傳染給別人的危險,這是腸病毒無法根除的原因之一。

腸病毒傳染力始於發病的前幾天,在宿主的喉嚨與糞便都會有病毒存在,發病後的一週內傳染力最高;發病兩週後,病毒在咽喉的數量會大量減少,經由口鼻分泌物傳染的危險性大為降低,不過病毒仍經由糞便排出,可以持續6~8週之久。在這種情況下,家庭、幼兒園或在人群密集處都有很高的傳染率,尤其腸病毒病例常有地區性及中的現象,所以居住與上學環境的安排不當,也是腸病毒致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應對!症狀特性不同,爸媽小心處理

不同型的腸病毒引起的疾病種類也有不同,若孩子出現手口足病症狀,一定要多喝水,可避免脫水現象;劇烈運動會提高重症的發生率,所以要多休息。

臨床研究已經知道,不同型的腸病毒引起的疾病種類也有不同,包括手口足病、咽峽炎無菌性腦膜炎、肢體麻痺症候群、流行性結膜炎、心肌炎等;而不同的腸病毒也可以引起相同症狀。雖然手口足症及疱診性咽峽炎都是腸病毒引起,但各種病毒個性仍有不同表現,例如71型症狀範圍多集中在屁股、下肢的手掌腳掌,軀幹較沒有症狀,80%以上都會發高燒到39~41度;重症則會產生無菌性腦膜炎、腦炎、心肌炎、心包膜炎、小兒麻痺等併發症。

若孩子有手口足病症狀,要多喝水、多休息,因為孩子會因口腔的水泡及潰傷疼痛,而不願意吃東西及喝水,久了會造成脫水現象;而嬰兒也可能因脫水嚴重而造成休克。但所謂「多休息」是指儘量不要劇烈運動。老人家總認為感冒要多運動、多流汗,才會好得快,但動物實驗證明,感染腸病毒後再劇烈運動,不但不會痊癒,反而會提高重症的發生率,推測應該是運動促進腸病毒擴散而容易造成併發症的發生。

相關文章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