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養篇】孩子的自律存摺

同事的兒子考上明星高中,他買了最新的桌上型電腦給兒子獎勵他的辛勞,也宣告兒子「獨立自主」。但,一個學期下來卻證明,給自由的結果是一堆紅字。

從此,電腦從同事兒子的房間搬到爸媽的主臥房。現在,同事去上班前還把網路線拔掉,放到公事包裡帶走。我實在很想告訴他,網路線在任何3C賣場都唾手可得,大人的防護網只是求得自己的安心。

過去為培養兒子的自律,在他小學階段立許多規定,像是「我不在家時,只要寫完既定的作業,你可看電視或玩電腦遊戲」,結果功課寫完了,但字跡潦草,一看就是應付了事,毫不精緻。於是,我對兒子的管教,也是從所謂的自由民主到責罵懲罰。

我後來發現,自己太輕忽環境的誘惑力。當沒有大人的約束,對孩子而言,不僅是心靈的自由,也是身體的解放,所有的「安樂因子」在這時都蠢蠢欲動。

這就好像把孩子放到一個糖果屋,但是不讓他吃任何東西;又像是把電腦擺在他眼前,要他不去碰滑鼠。我們考驗他抗拒誘惑的能耐,但卻沒有考慮到小孩的惰性及能力,對他們而言,當然是得過且過,玩了再說。

如果時光倒流,我不會把課業當作教孩子自律的起點,因為課業是大人看來最重要的選項,卻不是小孩自發覺得該負擔的的首要任務。更何況,它還跟家長的期待綁在一起,壓力大,失敗率自然更高。

那究竟什麼是從小孩眼光看來最該自律的項目呢?

兒子說,當然是日常生活中原本就該做的,而且要讓他們自己說出目標,效果更好;諸如準時,答應九點進家門就一定要出現;答應今天晚上要吃完,就要讓飯碗見底。

如果沒做到,這時父母就要出動,要有耐心盯到孩子完成,請千萬忍住責備或埋怨,但要提醒「為什麼你承諾的做不到呢?下次要不要盛半碗飯?」然後,繼續在生活中提供孩子累積給承諾、負責任的機會;我們要相信孩子會自動調整目標,「因為小孩也不喜歡『說到做不到』的缺陷感,」兒子如是說。

慢慢從小地方累積自律的成就感,學會負責,等進入功課這層問題,自然會轉化為他們自認該做好的事。理論告訴我們,十一歲以前的孩子,都還處於「他律」的階段,需要他人的規範才能成事;隨著年齡漸增,他們才會慢慢的脫離「他律」而發展成「自律」。所以即便在「他律期」,父母也可放手讓孩子開始累積「自律存摺」,日後面對更大的責任也有足夠的自律可用,這才是大人和小孩各自真正自由、獨立的開始。

摘自 商周1373期

相關文章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