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一講便超過20年的劉清彥老師,認為生命教育就是生命經驗的彼此分享,而陪孩子共讀與討論就是最佳的生命教育。
在共讀中預演生命情境
20多年前劉清彥老 師曾在萬芳社區的教會擔任說故事志工,每週和15個孩子講圖畫書。這群從幼兒園到國小年齡的孩子,爸媽多是國小畢業或貓空山上的純樸茶農,對藍領階層的爸媽而言,最期待孩子認真念書、能出人頭地。
長達6年的共讀與交心對話,不僅讓這群孩子有機會看見別人如何活出精采的一生,從中背感動背啟發慢慢建構出自己嚮往的人生面貌,就某個層面而言,共讀也翻轉了這些孩子的生命。20年後,這些孩子中只有一位沒唸碩士,有人成了插畫家、建築師、醫生、老師和工程師,最重要的是他們一輩子都喜愛閱讀。劉清彥老師感動的說:「諾貝爾文學得主大江健三郎曾說過:『閱讀其實是一種生存練習,透過廣博的閱讀,我們可以寬廣地選擇自己的人生。』而當你和孩子共讀好書,就是讓孩子有機會去思考和選擇不同的人生!」
說故事就好別說大道理
很多大人常將圖畫書視為某種改變孩子的萬靈丹,總急著買書和讀書給孩子聽,但真正聊聊進孩子心坎裡的時間卻很少,即使孩子翻閱了上百本書卻沒有討論,往往也只是囫圇吞棗。
劉清彥老師提醒大人,共讀時大人只是孩子的眼睛,幫他讀出不認得的字,但孩子才是共讀的主體。他建議爸媽多聆聽孩子的想法,做一個好的提問者,可以問問孩子為什麼這麼想?有沒有發現什麼?幫助他整理答案背後的動機。通常討論3-6個月左右,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就會出來,即使面對複雜的人生問題,他也會想辦法去面對、去思索。
「不過,大人可千萬不要把講道理看得比閱讀樂趣還重要,否則與孩子的對話就進行不下去。其實,以閱讀樂趣為前提,所有的目的都會輕鬆達到的!」
以下劉清彥老師從人與自己、人與他人、人與環境三個面相,推薦了多本圖畫書,快和孩子一起走進生命故事中吧 !
陪孩子共讀討論感受生命 人與自己
在<我長大了>(道聲)這本書中,孩子不僅觀察到小狗、小雞和水果等不同生命成長的樣態,也讓孩子意識到自我能力的改變。在<彼得的口哨>(上誼)給予不同階段的成長肯定。而當孩子可以幫爸媽跑腿時,表示他長大了,他不只學會吹口哨,也會看見能力的進步。
共讀完<我不知道我是誰>(格林)這本幽默好書,可以問孩子,你知道自己是誰嗎?你很會什麼?跟別人有什麼不一樣?只要當孩子開始思考這個問題,對自我的看法就會不一樣,也會從中找到自信。
人與他人<野宴的故事>(上誼)中,小女孩發現了有獨腳缺陷的受傷野雁,他想餵他、寵他,但媽媽卻不允許,要他從旁觀察、給予關懷,讓野宴學會帶著缺陷生存,不然擔心他終究活不了。人與人、人與動物之間,雖然需要愛與關懷,但絕不能一味的保護,才能對方從逆境中重生。
<大熊的訪客>(道聲)故事中,沒有人來過大熊家,因為大熊不喜歡客人。有天早上,一隻灰灰小小的小老鼠,竟然溜進大熊家了,究竟這隻不速之客,會給大熊帶來什麼改變呢?
人與環境
該如何與自然環境中的生命互動呢?<和我玩好嗎>(遠流)書中,走進草原裡的女孩,看到昆蟲和動物都想和他們做朋友,就伸出手說和我玩好嗎?結果動物們都逃之夭夭,等女孩喪氣地坐在池邊,動物回到女孩身邊。
<娜娜的一天>(道聲)是一本從幼兒的高度望出去,相當貼近幼兒的佳作。可看見爸爸送娜娜去上幼兒園,以及媽媽接他回家的路上,會經過哪裡?看見什麼?遇見誰?除了讓孩子做觀察,也可培養孩子用不同眼光看待與生活環境的關係。
文/摘自學前教育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