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養篇】 藉由重要的小事,展現真正的尊重

這些「申訴」內容,相信你也一定聽過: 

  • 老師,他們都不跟我玩。
  • 老師,剛剛他們又亂叫我綽號。 
  • 老師,某某某很討厭,一直跑過來打斷我們玩。 
  • 老師,有人在吵架怎麼辦? 
  • 老師,他剛剛在走廊上跑,撞到某某某都沒有說對不起…… 
  • 或是:媽媽,學校的營養午餐好難吃。 
  • 媽媽,我不想去上學。 媽媽,今天有人笑我跑得很慢。

 媽媽,中午睡覺我都睡不著好無聊…… 令人哭笑不得的抱怨有時還真的不知道該如何回應,在家裡應付自己 的孩子就已經筋疲力盡,很難想像當學校裡一群孩子爭先恐後的告 狀,三頭六臂的老師要如何處理紛亂的局面,好讓每張臉都對回應心滿意足?

其實回頭一想,孩子的小學階段真是人生中最疲累但浪漫的時刻。他們開始掌握自己的能力,對世界抱有極高興趣,不斷展開對他人的探索互動,又在體驗過程中感到困惑不解,產生更多細緻的情緒感受,最重要的是,他們將父母和老師視為一種「公平」、「正義」的化身,滿心期待著我們對事件做出反應和評論,以維持他們心目中還存在著的人間烏托邦。

 正是因為長大之後他們自然都會了解世間事物的複雜,也會驚覺老師與父母並非完美萬能,於是此時此刻的這份純然信任之心,就格外地需要被珍視對待,而我們如何詮釋處理每一件「小事」,就等於向他們示範我們對自己和對這世界的態度。 

我們眼中的小事,可能是孩子的大事 有次提早去學校接妹妹,在操場上看著一群低年級的孩子自己努力排解糾紛,努力之後仍然無法和「滋事分子」達成共識,最後大夥兒嚴肅認真的做出結論:「那我們要去告訴老師。」 

我心懷好奇地跟著移動,遠遠看見他們魚貫走進教室,派出代表跟老師說。教室裡的老師正埋頭改作業,聽完之後放下手中紅筆開口: 「真的是這樣嗎?那你把某某某叫過來,我們一起談一談,還有誰在現場的都一起過來說明。」老師的話像是打開開關般,孩子們遵照次序,一個個輪流發言,要是有人在別人發言時出聲反駁,老師也會制止,請他等待。

就這樣,一件小事處理了半個小時,最後在老師的見證下約法三章後散會,過沒多久,這群孩子又毫無嫌隙地立刻玩在一起。 我們眼中的小事,是孩子們生活中的大事。每件事都是一道閃紅燈,提醒著孩子在這裡需要停一下、想一下、思考一下、摸索一下、體驗一下、感受一下,這些零零碎碎的資訊,就是建構孩子們態度和價值觀的小小螺絲釘,慢慢地一個個鎖上、接上,然後在某一天某一個時刻裡,孩子們變成了他們自己。 

當我們大手一揮、不耐吆喝的時候,就是將孩子拋棄在這道閃紅燈 前,沒有我們的陪伴協助,他們或許會拿捏不好速度、栽了個跟頭, 所有因此產生的不安憤怒的情緒,漸漸地變成記憶中的神經,也一起 滿布在身體每個角落。 孩子不會突然變了樣,之所以變了,是因為我們從未在小事裡覺察他們。 

孩子不會生下就是如此,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我們從未在小事裡協助他們。小事之所以是小事,因為它頻繁發生又不會有立即危害,但或許我們應該更改對「小事」的定義-發生最頻繁的事情,才應該叫「人 生大事」。若我們都同意生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那麼千萬記得,若 我們都同意生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那麼千萬記得,對孩子而言也是如此。

相關文章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