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養篇』 環境變遷的競爭力 李偉文◎作

這些年來,世界各國都不斷的在檢討與調整各自的教育內容與制度,但似乎都找不到確切的答案。我想,大概是因為我們已身處於複雜、高速、跨國界的大實驗時代,沒有法規可循,也沒有前例可引導。這種環境的快速變遷,是造成家長焦慮的主要來源。

或許正如英國史學家霍布斯邦所說的:「人類若想要有一個看得清楚的未來,絕不會是靠過去或現在的延續來達成。」但是每個人都讀過書、受過教育,因此,我們往往不自覺的會將自己的經驗套用在孩子身上,用二十年前自己當學生的觀念與教材來教育現在的孩子,期待他們能面對二十年後的挑戰,但這當中有如此大的時間落差,顯然不切實際。經濟學大師凱因斯曾說:「發明新觀念並不困難,難就難在要從舊觀念裡跳脫出來。」這是對我們很大的提醒。

美國教育部長曾經指出:「二○一○年需求最大的十種工作,再二○○四年時根本不存在。」由此可見,我們過去到現在所學的知識,根本不足以應付未來。那麼,什麼是孩子面對未來競爭所須具備的能力呢?

我認為二十年或三十年後的世界,可能有兩種完全不同的發展與面貌。

觀點一,未來如同現在,世界仍是平的,全球化的競爭更加劇烈。

觀點二,在氣候變遷與後石油時代影響下,世界經濟將走回區域或部落經濟,在地產業及綠領工作興起。

面對現階段的全球化競爭,學校的課程早已沒用,因為這些課程是針對十九、二十世紀的工廠需求所設計的,培養的是一致化的人才,因此,老師的主要任務是教書,讓每個畢業生具有規格化的知識,適合生產線使用。但是社會的需求強調人才的多元差異,重點應該從「教書」轉換到「教人」。老師的角色不只是給予正確答案,而是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鼓勵發揮思考能力與創造力,從實務經驗中探索世界,包括做志工、參與社團活動、實習,甚至做交換學生進行國際交流等,以及付出更多的社會關懷與公共參與,從中獲得足以面對挫折的信心與勇氣。

這種從實際經驗中獲得調整自己、迅速適應新環境的能力,我認為全球化競爭真正的能力。

經建會根據時代變遷,曾提出五大就業能力:跨領域能力、獨立思考與創新能力、國際溝通能力、吸收新知與技術能力、人文關懷素養。投資大師羅傑斯在給女兒的信中也提到,除了必須辨認時代的改變,擁抱改變之外,也要研讀哲學,學會思考。趨勢大師也提醒,重視知識、分析、邏輯的資訊時代已經退位;重視創意、整合、設計與同理心的理念時代將豋場。換句話說,所有的產業終將成為藝術創意產業,因為產品必功能、必價錢早就不是優勢,反而是要會說故事、能感動別人的產品,才能夠勝出。

以上是觀點一。

另外一種想像是二十年或是三十年後的世界,因為石油即將消耗殆盡,面對後石油時代,高漲的運輸成本勢必大幅度逆轉過去二三十年來,全球化運輸體系所支持的貿易自由化,產業將回歸區域化,也就是我們生存的基本需求。尤其像糧食這類高重量、低價格的日常用品,勢必回到在地,以自給自足為目標。因此,未來絕大部分的工作,包括食衣住行育樂,一定會轉變成綠領工作。

在這種多變的時代,很多事情都沒有答案,未來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也沒有人知道。因此,我們必須重新定義孩子必須具有的能力,除了知識和技巧,更重要的是價值觀與態度。

我們無法陪伴、教導孩子一輩子,因此,孩子的自律就很重要。如果能讓孩子,擁有學習的主控權,才能夠產生自發性的學習,那麼未來世界怎麼變,家長也無須焦慮了。

相關文章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