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情緒管理

學習和人相處

問小朋友~ 為什麼要來幼兒園?來學習,來玩。 「自己一個人學習、一個人玩,還是大家一起學習、一起玩?哪一個好呢?」小朋友異口同聲的說-大家一起學習、一起玩才好。  再問~你有沒有「朋友」?大家都舉手;朋友有沒有很重要?「有」於是帶著小孩們一起吟念「交朋友」的兒歌~「交朋友-朋友少,真煩腦,沒人跟我玩,實在很無聊。我要交朋友,相親相愛玩很久。」 跟朋友一起學習、一起玩的時候要怎樣?相親相愛、不可以吵架每個人心裡面都想要相親相愛,但就是做不到。在幼兒園,孩子們能交到興趣相同的好朋友、一起玩,是多幸福快樂的事;但所謂「有人的地方就有紛爭」,即使是小孩,也難免會有糾紛與衝突。 糾紛是日常 本週如往常一樣的作息,也有班級發生孩子間的小摩擦。其一:有個小孩把水壺的水倒在同學的書包裡;其二:拿在手上的餐袋揮到別人。 經家長告知,老師進一步的了解,彼此互相道歉、和好。然而,身為父母的,難免會擔心孩子在幼兒園的狀況,因此,園長藉此機會分享一些經驗,幫助家長理解,如何適當處理孩子在幼兒園的人際互動。 孩子之間的糾紛難免,重點在於學習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與同儕互動是非常重要的一環。衝突或糾紛就是人際互動的一部分,關鍵在於如何讓孩子學會理解彼此的感受,並從中學習尊重、溝通與同理心。 師長與父母的介入時機 當孩子之間發生糾紛時,大人是否介入、如何介入,對於孩子的學習影響很大。如果是輕微的爭執,孩子們通常能夠自行解決,這也是他們學習社交技巧的機會。   然而,當衝突升級,或是影響到孩子的安全與心理狀態時,老師與家長適時介入,協助孩子理解彼此的想法,並引導他們用適當的方式表達與解決問題,才是最重要的。 孩子的壓力來源 有時候,孩子在幼兒園的情緒表現,並不一定只是因為當下的糾紛,還可能來自於其他壓力,例如對老師或同學的期待,甚至是家中氣氛的情緒影響等。 當孩子回家提到幼兒園的事情時,家長可以多觀察、耐心傾聽,並引導他們說出自己的感受,而不是急著評斷或解決問題。 切勿聽信一面之詞,面對面溝通最重要 當孩子回家訴說學校的事情時,家長的第一反應往往是心疼或擔憂,有時候甚至會在Line群組指責老師或其他家長,傳訊息雖然很方便,但往往無法充分溝通,甚至會造成誤會。 千萬記得,每個孩子的表達方式不同,每個孩子表達能力不同,即使孩子說了實話,也可能只是一部分的故事。 若發現孩子對某件事感到特別不安,建議與老師、園所進一步溝通,了解事情的全貌。 面對面溝通不僅能釐清誤會,也能幫助孩子學習如何以平和的方式解決問題,而不是累積負面情緒。 祝 假日愉快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仁和幼兒園 2024 游泳

「習慣」和「恆毅力」

七點二十五分,小朋友陸續來園,到教室整理書包後,在老師的帶領下,進行晨間三十分鐘的活動,每天都不同~有聽故事、 巡迴體能、動手動腦玩積木、 跳箱-看誰跳得高、律動遊戲、戲沙等活動,小孩們樂在當中,大夥兒一起享受、體驗不同活動帶來的樂趣,校園裡一早就充滿了孩子們的嬉戲與歡樂聲。 問孩子們:「上學好玩嗎?」大家異口同聲說「好玩」,再問:「為什麼好玩?」因為「每天都可以見到好朋友;可以和朋友一起玩遊戲;一起做體能;一起吃飯;一起睡覺;一起唱歌、跳舞;一起學習;一起聽故事;一起表演;現在又可以一起游泳,好好玩哦!上學實在有趣。 「走走走,上學去,衣服穿整齊,看見老師笑咪咪,朋友一起玩遊戲,上學真有趣。」 看著這群天真、活潑、可愛的快樂小孩,在幼兒園裡學習、成長,師長們也感受到來自小朋友們成長的喜悅。雖然他們常常脫序,不受控,惹老師生氣,園長得天天提醒,要和老師合作、和同學相親相愛,建立良好的關係。 仁和幼兒園 2024 游泳 仁和幼兒園 2024 游泳 在幼兒時期培養以「習慣」為基礎的「恆毅力」 每個孩子出生就是一張白紙,思考及行為模式都是透過模仿而來,學前階段正是建立品格、習慣的時期,有句俗語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就是反映這時期的性格養成對日後的關鍵影響。 在幼兒園,每天安排孩子喜歡的日常活動,有同儕一起玩,有老師教導,在寬廣的空間與設備中進行活動,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與規律的作息(如為了來幼兒園,早上得有固定起床的時間,刷牙、洗臉等)才能享受和朋友互動的時間。 這些日常在大人眼中似乎沒什麼,但對幼兒來說,卻是人生很重要的關鍵,第一次體驗固定的生活作息;之前的嬰兒期階段,絕大部分是餓了就吃,吃了想睡就睡,或以哭來表達,滿足自我需求。生活經驗也侷限在家中和親人互動而已。 兩歲後的幼兒,進入幼兒園,和同齡的孩子聚集、一起上學,同聚在課室裡,在當中學習、互動,建立關係,從陌生到熟識,尋找那與自己有著相同特質的朋友。 幼兒園的生活作息以不同的音樂來提醒,當音樂一響,小朋友就知道要做甚麼~集合排隊、大肌肉活動、用餐、午休、下課等,固定的生活,養成規律與準時的好習慣,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在規律的生活中,加上生動活潑的教學與節期活動,豐富了小孩們學習經驗與能力。 而長期努力落實在日常生活中,其實就是建立好習慣,透過每天固定且持續不斷的進行,時間一久自然有成效。 仁和在幼教的路上,一路走來始終如一,不知不覺就堅持了五十年,其實也是一種習慣。感謝一路上支持我們的家長和現在及曾經一起共事的夥伴,讓我們能陪伴小朋友們走過童年的歲月,平安的長大,迎接燦爛的未來。 祝 闔家平安 Mandy 仁和幼兒園 2024 說故事觀摩分享賽 仁和幼兒園 2024 游泳

繼續閱讀 »

情緒控制,幾歲教最有效?

洪蘭:從幼兒期就要開始,5歲壞習慣已養成,就來不及改了 在台灣,有檢察官帶警察到幼兒園去審問小朋友。大人本來應該是孩子行為的榜樣,想不到反而更衝動,更沒有理智。 大腦研究顯示,人的情緒是由自己控制的,而情緒控制的教育更要從小開始。研究發現,5歲壞習慣已養成,就來不及改了。 孩子需要在一個情緒上感到安全的環境裡,表達他的憤怒、失望、悲哀和傷痛。父母只要在自己遭受挫折時,保持情緒的穩定,就可以提供孩子這個安全感。 在大腦發展上,情緒可以被控制,但訓練要及早。有一個研究發現教導孩子情緒控制最佳的時期,是出生六個月到一歲半、二歲的時候(即《顏氏家訓》說的「教婦初來,教兒嬰孩」),三歲以後,大腦敏感度的曲線開始下降,四歲趨平,五歲時壞習慣已養成,很難改了。 從幼兒期開始一點也不早 為什麼要這麼早教?因為幼兒期的學習,是不費力的內隱學習,大腦中司模仿的鏡像神經元,會把看到的行為自動登錄在神經連接的突觸上,每次神經迴路活化,這個行為就被強化一次。 又因為這是最原始的學習,動物也有,因此英文有monkey see, monkey do,中文有「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上樑不正下樑歪」等俗語,所以大人的榜樣非常重要。 曾有一個幼兒園的小朋友,不順心時便摔東西,而且只摔別人的東西不摔自己的。有一天父親來接孩子,老師問起來,父親苦笑說:「我太太一發脾氣就摔東西,而且只摔我的東西。」老師很驚訝小孩子學得這麼徹底,連母親摔別人的東西都學到了。 情緒控制在自己的身上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免不了會發脾氣,因此人要讀書,修身養性來變化氣質。其實人只要看到自己生命的目的,便不會輕易動怒,招來殺身之禍。韓信能忍胯下之辱,因為他有抱負,在等待機會成大業,所以不跟市井小人一般見識,因此大丈夫才能屈能伸。 大腦的研究顯示,人的情緒是控制在自己的手上,因為情緒迴路的活化在於人當下的意念,每一個人都是過去經驗的總和,過去的經驗造成現在的你,哈佛大學的研究發現,五十六歲是做CEO最好的年齡,因為情緒的控制已經爐火純青,不受別人激將法的挑釁了。 人讀書是為了超越動物的本性,當人人腹有詩書時,社會自然就安寧了。 摘自 洪蘭《什麼才是人生最值得的事》/ 天下文化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用笑容建立美好的關係

放了三天的年假,1月3日週一來園,有的小朋友開心的道早問好,有的睡眼惺忪,有的還想賴床。晨光集合時問小朋友:今天開心來上學的請舉手?多數小朋友都舉手;生氣、不高興、不想來的請舉手?每個班都有1或2個,藉此和小朋友分享,生氣會讓自己的臉變醜,也會讓自己的身體生病;鼓勵小孩們,新的一年,要常常笑,每天一早來園,要以笑臉迎人,和太陽天一樣,並向人道早,回家記得說再見,讓自己成為一個心甜、口甜、臉甜且受歡迎的人,與人建立美好的關係。 微笑,隨時可得,只要你願意,它會感染你身邊的每一個人,它的力量是巨大的,甚至可以說是神奇的,因為陽光般的笑容可以感染身邊的每一個人,讓多雲的心情漸漸晴朗,拉近與人之間的距離,得到更多的友情。 這讓我想起聖誕節前,在校園發生的一件令我感到非常不愉快的憾事。 一位來接送小孩的阿公,因為久候不耐(阿公說等15分,門口監視器顯示2分45秒)情緒失控,不僅在校門口咆哮,又衝進校園辦公室,看到園長不由分說、面目猙獰、出口成髒的就破口大罵,情緒的控制非常的差,只因等候他的孫女而不耐,就將怒氣發洩在園長的身上,且嗆聲要立刻退學,陳老師說他不是監護人,他回說他是出錢的人,當然有權利。 當時是下課時間,現場有小朋友、老師,因為咆哮、謾罵聲很大,大家都心生恐懼,幸好有位來接送的爸爸,見義勇為怕他動手打園長,好說歹說的帶這位情緒失控的阿公離開校園,才沒有造成更大的衝突。整個事件過程其實只有幾分鐘,但事後回想,實在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課題。 這種不尊重別人的長輩,有著老大的心理,以為出錢的最大,沒耐心等候又不配合,我們也如他所願,讓小孩退學。至於阿公,也要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的。 關於下課後接送的問題,幼兒園的聯絡本和學期初給家長的資料都有提到「因巷弄狹窄,為顧及安全和交通的順暢,請開車、騎車的家長,接小朋友前十分鐘callin到仁和,一來可以讓孩子有準備的時間,二來可減少家長等候的時間。」家長不配合,從沒來電,只方便自己,沒顧慮到小孩和他人,又沒耐心等候,不尊重自己和別人。老師建議,下課後讓小孩集中坐在活動室等候,就可以很快出去,我們也能輕鬆一點。 仁和為著回饋校友和社區朋友,本學期加入準公幼,因著政府的補助,讓家長的負擔更輕省,但幼兒園的教學與服務品質都是一樣的。朋友告知,準公幼五點過後就可以收取延托費用了,你怎麼五點40分後才收費呢? 五點家長還沒下班啊!朋友說~不要考慮這麼多,家長不會感謝的。是啊!也許時間要提早才對。因為當我們在體貼家長的時候,家長是否也能站在幼兒園、園長、老師的立場? 祝假日愉快平安喜樂 Mandy園長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陪孩子面對畢業的感傷情緒

對於畢業與離別,每個孩子的感受大不同, 有人哭到淚眼汪汪,也有人無動於衷, 過與不及,都需要爸爸、媽媽引導他們適當的表達情緒。「畢業」對於孩子來說,有點懵懵懂懂的,特別是第一次要參加幼兒園哥哥、姐姐的畢業典禮的孩子,還不懂得珍重再見的感受。情緒,會因為欲望、信念、經驗不同而有所不同,因此同一件事情,給每個人的感受並不一樣,不像考試有標準答案。 對於畢業與離別的感受,通常與個人的經驗有關。家裡有哥哥或姐姐的孩子,往往會顯得比較成熟,較懂得離情依依的氛圍,因為對他們來說,這可能不是第一次碰到的經驗。此外,有過離別經驗的孩子,例如:爸爸經常要出差,每隔幾個月就會消失一小段時間,他們因為有過「思念」與「等待」的感受,也較能體會離別時的感傷。 相反的,對於畢業還搞不清狀況的孩子,絕大多數是因為缺乏經驗,爸爸、媽媽不需要特別擔心。但有少部分孩子是因為情境察覺不成熟或比較自我中心,爸媽可能需要注意一下。前者是不能分辨當下的情境和氛圍,往往需要旁人提醒,例如:「大家都安靜了,你也要安靜,不要再說話了。」;後者是凡事只想到自己,無法察覺別人的感受,平常可以多和孩子玩觀察遊戲,引導他去猜想別人正在想什麼。 引導孩子正向看待「畢業」 回到我們的主題,對於離別過度感傷的孩子,我們應該如何引導他正向看待「畢業」這件事,可以使用三個小技巧: 1、去小學看一看 讓孩子知道,幼兒園的哥哥、姐姐畢業以後,會去小學就讀。除了口頭告知,也可以帶孩子去小學的校園走一走,讓他知道以後雖然看不到哥哥、姐姐,但他們並不是憑空消失,而是到小學去讀書、學習。 2、增加正向經驗 讓孩子知道,雖然哥哥、姐姐們離開了幼兒園,但以後大家仍然有機會再碰面。基本上,小學和幼兒園可能相距不遠,在路上自然會有碰面的機會,所以不用太難過。然而,如果孩子是越區就讀幼兒園,爸爸、媽媽可能就需要額外「安排」,讓孩子們可以有碰面的機會,通常只要一、兩次的巧遇,孩子就會漸漸釋懷,而不再難過了。 3、爸媽不能食言 對於「分離」特別敏感的孩子,在離別時往往會顯得較憂傷,對於說「再見」也顯得較有困難。這些孩子對於不確定的事情,往往會不停反覆詢問,其實不是孩子愛找麻煩,而是他們擔心「失去」。因此,爸爸、媽媽承諾孩子的事情,一定要記得「說到做到」。比如 :接送孩子務必要準時,也是給予孩子安慰的一種方式。 「畢業」代表長大了,要開始另一階段的學習,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不妨告訴孩子,等到明年(或後年)自己上了小學,就可以再和哥哥、姐姐們見面。用長大的喜悅來替代離別的感傷,可以讓孩子更期待快點長大喔!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當孩子不能接受批評、被拒絕,怎麼辦?

老師說:「程程,你不小心弄掉彩色筆了,下次要小心一點!」結果程程就突然發脾氣,拿著色筆跑掉…… 孩子如此不能接受負面的言語,令家長好擔心。其實所有人都一樣,沒有人喜歡被批評,但也不應該不能接受批評,所以面對無法接受批評的孩子,父母有五件事要做: 1.用可以取代不可以-尤其是一兩歲的孩子,經常聽到「不」就崩潰,因為在他的世界裡會覺得一直被否定,其實大人也不喜歡一直聽到「你不可以……」,但當我們在管教時卻總還是喜歡說「不可以」,建議多說「你可以……」,讓孩子有所適從,情緒自然不崩潰。 2.引導思考取代評斷:以前面的故事為例,讓孩子崩潰的應該是直接指正孩子「你就是不小心」,雖然老師的語句也許沒有這樣的意思,但孩子解讀起來就是如此,換句話說會更好「你彩色筆掉了耶!你覺得它怎麼會掉了呢?那你有方法減少它以後掉的情況出現嗎?」 3.以劍客性說法取代長篇大論:孩子犯錯時,很多家長喜歡把道理解釋得很清楚,聽起來就很嘮叨,例如「你怎麼又揮到人了,你看你總是那麼不小心,我不是告訴過你……」,沒有人有辦法在情緒當下消化那麼多的言語,這只會讓孩子對於評論這件事反感,而且千萬別把舊帳再拿出來說。 4.提醒面對取代逃避:當批評就是得存在時,例如老師就是會有評斷孩子的語言,在孩子理性的時候,引導孩子思考,「為何老師會這麼說」,也可以在孩子有評斷他人言語時,提醒孩子,「你也會這麼說不是嗎?」,這時候你好好地說,「我知道了」,別人就不會再說你,當你是發脾氣的態度去處理,你覺得別人會怎麼想,是不是會更想要指正你……。 5.做開心的事化解不開心的情緒很多孩子不能接受批評,是因為批評好像就事指正孩子做不好,孩子感到很大的壓力,覺得自己都不好,然後批評的畫面、言語,就會在腦海中一直不斷跳出,這樣的感受不舒服,就更不能接受任何的批評,因此對於這樣的孩子,教導處理不開心的情緒很重要,多引導孩子思考做甚麼事情會感到開心,提醒孩子不開心時就要去想想怎麼樣讓自己開心。學會轉換情緒,情緒好了之後才有辦法消化評論。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孩子的情緒管理

週一上午,轄區內的消防分隊隊員,送來推廣裝設住警器相關標語貼紙,交待發給小朋友每人一張,貼在家長的聯絡本上。小小的貼心動作,讓我們感受到主管單位的用心,提醒大家做好預防措施,才能保護自己和家人的生命與財產。「水火無情,細二無蝕本。」新聞報導,一起來自台南永康透天厝民宅火災,造成屋內人員的傷亡;調查發生的原因,研判是人為縱火,嫌疑人指向屋主的女兒,若屬實,實在是件令人心痛的事,有甚麼事情,讓女兒用如此殘忍激烈的手段,來對待自己的父母親人?更何況是一位成績優異、聰明、醫學系畢業的高材生,原本有大好的前途,卻因一時的情緒、負面的想法、錯誤的舉動,而造成如此的憾事,也賠上自己的未來。 情緒常和心情、性格、脾氣、目的等因素互相作用。無論正面還是負面的情緒,都會引發人們行動的動機。 通常小孩情緒不佳時,會以哭鬧來發洩。著名的心理治療大師薩提亞曾經在「家長怎樣處理孩子的負面情緒」這一問題上做了大量觀察,發現:對於情緒的學習,父母親往往沒有時間和耐心,並不能像對待孩子學習走路一樣,讓孩子經歷「跌倒—受傷—感覺疼痛—再學習」這一過程。 例如,在孩子鬧情緒時,家長們會怎麼處理呢? 媽媽說:「別哭了,媽媽帶你去買好吃的,好不好?」 爸爸兇巴巴地說:「別哭了,你現在怎麼這樣,一點不如意就哭,我數三下,再哭,我就打人啦! 媽媽哄了孩子一會,孩子還沒停止哭泣,說:「哭吧,哭吧,你想哭多久哭多久,我不管你了!」媽媽試圖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只求孩子的負面情緒儘快過去。雖然在當下,這種方式能起到一定效果,但對於孩子以後的情緒管理是一種錯誤的暗示,孩子們會認為,我可以通過哭鬧來達到其他目的。 爸爸用壓制的方式來應對孩子的負面情緒,得到的結果,要麼孩子以後會不懂得怎樣表達情緒,如,不懂得如何釋放悲傷、不懂得如何表達愛;要麼孩子會產生對抗,對抗次數增多後,會導致父子情感上的疏遠。媽媽則放任孩子的情緒表現,對其不加引導和限制,長久下去,孩子不會學習去調整自己的情緒,對其以後友誼的形成、親和力以及與其他孩子的相處,會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 對於負面情緒,人們的認識還不夠。事實上,情緒並沒有對錯之分,將情緒分為「正面」或者「負面」,只是表示情緒帶給我們的感受,是舒服的還是不舒服的。 而孩子擁有不舒服的負面情緒,也不是壞事,它在一定程度上是對孩子及父母的提醒,告訴家長及孩子,什麼事情需要改變,只有這樣,孩子才有機會去學習應對、處理負面情緒的方式情緒管理,是一門重要的課題,是不容輕忽的。 祝  闔家平安 健康快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情緒勒索是親子間最大的致命傷

最近跟朋友聊到她想在外租房子,原因是家裡長輩老用財產來逼迫她,「成天一直碎念,說如果不孝順他,他一毛錢也不會給我們,但根本沒人有覬覦財產的念頭,也不稀罕他的房子,還不如趕快找個房子搬出去獨立。」她生氣又無奈的樣子,讓我想起DA爸家也有類似的情形。 我是一個從小就很獨立的孩子,DAHLIA出生前,我跟DA爸穩定交往了7年,但他的父母親很傳統,一直不喜歡我,起因是知道我家單親、家暴,他們說「我們家族沒有人離婚的!」就算我薪水、學經歷都比他兒子強,兩人生活上也都是我在打理,兩老依然時常叮嚀DA爸,要他跟我分手。 他們用的方式,不外乎「這些年我們家也存了不少錢,若你再跟她交往,我們就不會留房子給你!」或是「我已經幫你存了結婚基金,但如果對象是Rose,我們一毛都不會出。」DA爸雖然個性懦弱,但那時候談戀愛嘛!DA爸變得比較勇於保護我,只要聽兩老這樣講,馬上會替我反駁:「她不是那種在乎錢的女孩子。」 正因如此,他跟我提起,從小他爸媽總是把「金錢」掛在嘴邊,對孩子「情緒勒索」,不管是「沒考第一名,就不發零用錢!」,「花那麼多錢栽培你,卻不按照我們的安排,只好請你償還之前去補習的費用。」我曾經聽他在電話裡與父母對罵,認為他們「只會拿錢來威脅」。 我不禁想到,雖然父親不會用金錢來威脅我,但常用「妳們姐妹倆,要不是碰到我,早就不知道在哪邊流浪了!我是妳的菩薩,搞清楚!」(可是,我們是他親生的…),或是引用流行歌詞,「最愛你的人是我,妳怎麼捨得我難過?」 當碰到這些「情緒勒索」,我不但覺得噁心,而且更想逃得越遠越好,但我知道很多人吃這套,會被這種方法說服、妥協,讓自己處於一種長期的心不甘、情不願,直到有天壓抑不住情緒,造成更大的反彈,爆發家庭危機。 為什麼會有這種情況呢?說穿了,其實就是對孩子的不尊重,不認為孩子是「個體」,用親情、用金錢、用權威去綑綁孩子,要孩子按照自己的安排跟想法走,如果不服從,就是「不孝」、「逆子」,卻忽略了孩子也會長大,這樣威脅的「情緒勒索」,只會造成兩代之間的鴻溝而已。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淺談五歲、六歲、七歲孩子的心理樣貌(一)

當孩子進入了幼兒園,其實就是進入了一個小型社會,這裡有來自不同家庭的孩子,所以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特質,我們的寶貝必須要在這裡經歷人生的第一次洗禮。然而不論是幼幼班或小班,孩子對於環境周遭的一切仍然懵懵懂懂,所以每天所經歷的都是在「玩」,大約到了中、大班,孩子的認知能力提升了,動作技巧也變好了,所以不再只是被動地接受訊息,他更希望能夠主動到處探索、獲得知識以滿足自己的求知欲。  大班結束後,孩子要經歷人生中的第一個畢業典禮,面對與老師及同學分別,然後到了小學認識新的環境、新的老師及新的同學,因此環境中有更多的未知等著孩子去探索!面對五歲、六歲、七歲孩子,我們再也無法以對待小幼兒的方式對待他們,但是他們又隨時展現出小朋友的天真、活潑,有時父母還真不知道該如何帶領這些孩子! 想要了解這時期的孩子其實並不難,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想想我們在小時候的樣子,那時候的您想要怎麼被大人照顧與對待呢?那其實就是您孩子的想法,簡單來說,有三個層面: 想要得到關注:每個孩子都希望被父母疼愛,而大腦所認定的「疼愛」就是得到父母的關心與注意,所以孩子開始喜歡在父母面前表現,即使是像亂丟東西這樣的錯誤行為,大腦也會將父母的責罵解釋為「獲得關注」,所以常有父母問到「為什麼越制止孩子,孩子越故意犯錯?」這是因為我們常以大人的角度來認定孩子的思維。其實面對孩子故意調皮搗蛋的行為,有時最好的方法反而是忽略,並且偷偷觀察孩子的表現,只要做出正確的行為,大人們就該給予大大的讚賞,這對孩子來說,他才會學習到甚麼是可以得到「關注」又可以獲得「稱讚」的行為。 想要獲得肯定:面對學習、面對人際,孩子的生活不再像是小時候那麼的單純,所以孩子開始要學習接受挫折、克服挫折。 提高孩子挫折忍受度的方式除了面對挫折外,更要從建立成就感來提升挑戰挫折的動力,因此孩子開始到處尋求肯定,最常見的就是孩子開始把從學校學習到的知識向父母「獻寶」,或者把自己的優秀表現告訴父母,他並不是要賣弄知識,只是希望得到父母的讚賞,但是孩子永遠挑錯時間,總是在父母最忙或者父母最累的時候想要找父母「邀功」,這時候媽媽不讓孩子說清楚,或者只想隨意打發孩子,這對孩子是會有負面的心理影響,甚至影響到親子關係。面對孩子來跟您聊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時,千萬別敷衍孩子,但是可以換個方式讓孩子感到被肯定,您也可以放輕鬆,例如告訴孩子他所說的事情您很重視,但是只是說完還不夠,可以請孩子把剛剛的內容畫出來(幼兒園學童)或寫出來(小學生),並且找的地方將孩子的圖畫及文字收藏起來,這不僅讓孩子感受被肯定,更是孩子的成長紀錄! 想要被了解:從發展學來看,孩子從五歲開始慢慢地脫離「自我中心」的想法,開始會注意到每個人的情緒表現,也就是建立「同理心」的開始。但也同樣地,孩子也開始希望被了解,他會認為最了解他的是爸爸媽媽,因此有些事情他不說,爸爸媽媽也應該要懂。進入小學後,同時面對課業壓力及人際壓力,孩子回家後也無法把每件事情鉅細靡遺地告訴父母,因此當孩子回家後悶悶不樂,不見得孩子是在跟爸媽生悶氣,但是當下的情緒又讓孩子無法跟父母說明。這時候爸媽別急著想要問出個所以然來,過於急躁的關心,不僅變成孩子的壓力,甚至孩子會認為爸媽不了解他。 情緒必須要有宣洩的出口,只要孩子不做出傷害自己的行為,那就讓孩子靜一下、哭一下、鬧一下吧!等到孩子情緒穩定了,再跟孩子好好地「溝通」,除了了解孩子的不當情緒表現外,更要讓孩子知道,一個人生氣是無法解決問題,而且爸媽也不會因為孩子生氣就知道發生甚麼事,所以可以討論出個彼此瞭解的方法,例如孩子可以到房間發洩情緒,發洩後再來跟爸媽好好講。有良好的溝通默契,不只幫助父母了解孩子,孩子更能知道如何跟父母表達心中的想法。(待續) 文/兒童職能治療師 張旭鎧老師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讓孩子認識自己情緒的來源

健康操的音樂播放,值週老師與大班小朋友帶領大家,跟著音樂一起進行,動動自己的身體,讓身體得到伸展;孩子們認真的跟著做,園長則隨著音樂加上口白,欣賞著孩子們認真、不協調、沒到位的動作,展現十足的童趣,有孩子的fu~;突然間,被一張笑咪咪且目不轉睛跟著台上做動作的可愛娃娃臉吸住,我好受感動的去帶她上台,與台上的老師、小朋友一起示範。 小幼班的小晴落落大方地跟著音樂做動作,笑容加上可愛的臉兒超吸睛的,台下的大、小朋友又更認真地舞動著身體,哈哈~原來可愛、美加上笑容是可以這樣迷人的! 剛上小幼班的小晴,經過一個月的適應期,從大哭的分離焦慮慢慢的調適,走過媽媽不在身邊,接受老師與同儕的那段日子,對小孩而言,不安的情緒是需要被理解、被同理的;記得有次她大哭怎麼都不被安撫時,園長手上剛好有手機,說要把哭哭的臉拍下來,沒想到小孩就停止哭泣說不要,自己擦乾眼淚跟媽媽說再見,自此以後很少有大哭的現象,媽媽說小女孩很愛漂亮,這是她在乎的事。 上台的表現,讓她更有自信,心甜、臉甜,所散發出來的愉悅感,是那麼具有感染力。讓孩子認識自己情緒的來源,也學會管理、紓解自己的情緒,可是很重要的教養操練功課。 情緒的出現,須先有內外刺激,有事件的發生,而且有個人覺察這件事的感受及想法,才會出現情緒。嬰兒自出生即產生喜、怒、哀、樂等情緒狀態,並藉著肢體動作、臉部表情或聲音來表達情緒。隨著年齡的增長,並經由學習,幼兒可覺察與辨識的情緒種類會由少變多;而隨著同理心的成長與自身情緒經驗的累積,幼兒在理解情緒產生的原因上,會從注意事件,進展到了解情緒是源自於個人對該事件的想法。在情緒表達能力上,幼兒會從較個人化、立刻表達,進展到符合文化規範的表達;在情緒調節能力上,幼兒會從需要他人花很長時間協助才改變,進展到能儘快嘗試改變自己的想法。當幼兒擁有良好的情緒能力時,就能清楚地辨識自己的情緒,關懷及理解他人的情緒,然後以正向思考及各種策略調節負向或過度激動的情緒,並運用合於文化規範的方式表達情感,獲得健康的身心,以及優質的人際關係、學習效能與工作品質。 祝福大家 假日愉快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